“在汉朝,有一个叫匡衡的小朋友,由于白天需要干农活,就想在夜晚读书。由于家里没有钱,就买不起蜡烛。为了得到光亮,满肚子都是心眼的匡衡,左手拿着个凿子,右手拿着个锤子,把两家共用的一个墙壁凿出了一个窟窿眼。顷刻之间,穿着破衣烂衫的匡衡,就看见了从窟窿眼里面透过来的烛光。有了微弱的烛光,匡衡就可以看书了------”面对着刚刚入学的新生,一年级一班的孔老师,讲起了凿壁偷光的故事。
讲完了故事,年轻貌美的孔老师,就转移了话题。她对同学们说:“剩下的时间,是自由发言的时间。我要看一看,谁的发言最有水平,谁的发言最有新意。”
还没等同学们做出反应,坐在第一排的赵阳光同学,举起了一只手。
“请讲,请讲。”从孔老师的眸子里,流露出柔和的目光。
得到了允许,扎着马尾辫的赵阳光,就站了起来。随着上下嘴唇的启动,发出了细声细气的声音:“老师,在我看来,凿壁偷光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不应该把两家共用的墙壁凿出一个窟窿眼。有了窟窿眼,就能听到那一家子人说话的声音,就能看到那一家子人做出的事情。用现在的话来说,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
说到这,赵阳光就不再说话了。两只大眼睛,一个劲儿地望着天花板。很明显,是在寻找新的词语。
“接着说,接着往下说。”孔老师怎么也没有想到,赵阳光能说出这样的话。即使是在心神不定的情况下,仍然把笑容挂在脸上。
“在微弱的烛光下看书,用不了多长的时间,就会出现高度近视的问题。在买不着眼镜的情况下,匡衡就无法看书了。由此看来,凿壁偷光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脸上泛着红光的赵阳光,说出了自己的全部想法。
受到了赵阳光的影响,在后面发言的同学,就敢于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了。
“拿着锤子敲敲打打,一定会出现‘叮叮当当’的声音。听到了声音,住在隔壁的邻居,就会找上门来。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胆小怕事的匡衡,就不敢继续凿窟窿眼了。凿不出窟窿眼,怎么偷光?”
“就算是匡衡偷偷摸摸地凿出了一个窟窿眼,他的爸爸妈妈也会用泥巴给堵上。”
“应该说,小偷偷东西的做法,是可耻的。同样的,凿壁偷光的做法,也是不光彩的。我实在是想不明白,别人家的烛光,怎么能想偷就偷呢?”
“我要是匡衡,就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升起一小堆篝火。有了亮堂堂的篝火,就可以看书了。”
“还有一个办法。大白天的,利用干活休息的时间,捕捉一些萤火虫。只要把萤火虫装在玻璃瓶子里,到了晚上,就能起到手电筒的作用。”
......
听完了同学们说的这些话,孔老师的心情就不平静了。
“这几年,每逢新生入学,我都要给他们讲凿壁偷光的故事。为的是,鼓励学生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非常遗憾的是,作为讲述人的我,并没有深入研究这个成语典故。由于这个原因,就没有发现故事情节存在着不切合实际的问题。如果不是学生们指出了这个问题,我还蒙在鼓里。事到如今,既不能给学生们泼冷水,又不能妄议成语典故。如果采用时空连线的方式,让匡衡老先生回答问题,就能取得皆大欢喜的效果。”经过一番思考,孔老师总算是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对策。
只见她,慢慢悠悠地对学生们说:“你们说的这些话,要是被远在天堂的匡衡老先生听到了,他一定能给你们发来微信。微信的内容是:小朋友,你们好!你们否定了凿壁偷光的做法,你们寻找出了制造光源、光亮的办法。有了光源、光亮,就可以看书学习了。事实已经证明,你们都是非常非常聪明的孩子。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思维敏捷的你们,一定能成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听到了低沉而又缓慢的声音,同学们就有了梦幻般的感觉,仿佛是看见了一幅历史的画卷,仿佛是看见了匡衡老先生的音容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