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淌过2500多年的时光。城市与水结缘,以水为带,串起了一个个名人传奇故事。王羲之、贺知章、陆游、蔡元培、秋瑾、鲁迅、周恩来……走进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试图用粗线条的笔墨,去记录这座江南水乡与名人结缘的人文历史。——题记
(一)书圣故里
一段愉快的旅程,源于有充分的旅行攻略和向导。我们一行数人家庭游,选择在甲辰龙年五一当天,热热闹闹驱车直达绍兴,第一站为书圣故里。
我们把车停好在附近的地下停车场,沿着仓桥直街的青石板路步行去书圣故里,青砖灰瓦上面冒出簇簇新绿小黄花,很是抢眼。这些自然飞上瓦面繁殖的小花小草,生命力极其旺盛,点缀了仓桥直街的热闹非凡。来来往往的游客,花筑奢民宿旁,很多穿着汉服头戴簪花的姑娘在随拍,成为书圣故里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各种地道特色美食,绍兴臭豆腐、奶油小攀、江南米糕等散发出阵阵诱人香味,还有孔乙已酒家,迎风招展的彩旗招牌下,吸引了很多顾客坐在里面听戏和吃绍兴特色菜。经过一间绍兴酒庄,前面就是一座黄墙灰瓦颇具特色的一层三门开间建筑,这里是书圣故里中心所在,戒珠讲寺与王羲之故宅为一体建筑。“戒珠讲寺”四字牌匾为赵朴初所提,这里是宗教活动场所,挂有绍兴市佛教协会牌子,王羲之故宅为绍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戒珠讲寺为何与王羲之故宅为一体建筑呢?这里广为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王羲之有两样爱好,一是喜欢鹅,二是喜欢宝珠。一日,王羲之正玩赏一颗宝珠,有一位与他要好的僧人朋友前来拜访,王羲之连忙请他到书房叙旧畅谈。送客之后,王羲之忽然发现放在桌上的宝珠不见了,心中便怀疑这位僧人“顺手牵羊”。此后,便对僧人朋友冷淡起来。僧人闻知王羲之冷落自己的原因后,心中悲愤,一时想不开,竟自尽了。几天后,王羲之家中养的鹅群中,有一只鹅忽然死去。家人在剖鹅时,在鹅的肚子里发现这颗丢失的宝珠。王羲之一见这颗宝珠,想起僧人的冤死,心中十分沉痛,从此戒绝了玩珠,并“舍宅为寺”,把自己的住宅捐出来修建了戒珠寺。这个故事听来令人感慨,引发思考……
戒珠讲寺前方右侧为“墨池”。墨池水里种上了睡莲,朵朵莲花浮在水面上,周边白色斑驳的墙体上书写着“墨池”二字以记。相传,王羲之勤练书法,在墨池洗砚,池水尽墨,终于练成了妍美流畅的新体,墨池沾上了书圣的荣光。站在桥上看风景,充满江南水乡气息的小桥流水人家,王羲之为婆婆扇子题字的“题扇桥”,来来往往穿梭的船只,还有簪花姑娘举着小扇子跃动的倩影,已化作一幅水墨丹青徐徐入画来。
(二)蔡元培故居
从书圣故里西街出来步行至笔飞弄13号蔡元培故居,也只消十几分钟时间。我们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到了蔡元培故居门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匾置于故居右侧,“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牌分挂左右两边,里挂“翰林”匾额。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出生于此,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此时,很多人已在等候排队进入参观。我们在门口拍了照,正愁着怎样进去,赶快跟随队伍排好队,从身上掏出身份证扫码。好心的保安让我们其中一人扫码后就放行,避免了游览通道的拥挤。
蔡元培故居为蔡氏祖父以下几代人的聚居地,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花格门窗,乌瓦粉墙,青石板地,是一座具有明清风格的绍兴台门建筑。故居和纪念馆合为一整体。我们首先从纪念馆门口进入,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中部厅堂,置放着蔡元培先生半身铜像,铜像上方悬挂“学界泰斗”匾额,后红色木质屏风上书写着“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十个大字,彰显先生学者风度。
纪念馆左右两侧展区详细介绍了蔡元培与故乡绍兴及其教育救国的详细事迹。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出身科举,历任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先生自出生至出任翰林院编修(1894年)前,一直生活在绍兴。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愤然弃官回归故里,抱着“教育救国”之志,以教育启迪民智,兴学育才,他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并致力于妇女解放运动。他与鲁迅同是绍兴人,对鲁迅先生影响颇深。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时,聘请鲁迅与他一同工作;组织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他邀请鲁迅加入;在鲁迅逝世后,蔡元培亲为鲁迅执绋送殡,并不遗余力推动《鲁迅全集》的编印出版。从鲁迅进教育部一直到病,蔡元培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堪称名人交往相互敬重之典范。
从故居小堂前穿过,经过厨房和私塾,就是侧门出口,一切物件完好保留,我们游兴未尽。蔡元培故居整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有效的展示,为进一步弘扬先生之“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这实属难得。
(三)鲁迅故里
行走间,在笔飞弄尽头一间小饭店吃过午餐,我们继续沿着绍兴大街步行,坐地铁至鲁迅故里。穿街过巷,走走停停,了解更多地方风情风物。大街道路两边长满了古老沧桑的香樟树,一镌刻着“中国大运河浙东运河杭州萧山至绍兴段”的竖状大石块立于樟树旁,“绍兴市越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小江桥和永作屏藩”字碑清晰可见,河段的河水不算清澈,带着历史的沧桑静静流淌而过。据了解,用半个世纪“坐”成风景的俞婆婆修鞋补链的身影就在附近,她“守桥”的风景已成为老绍兴人的岁月印记。
从鲁迅故里地铁站步行出大街,路边一块红色交通指示牌醒目指引,上面写着“周恩来祖居”,牌子后面还高耸着一条古迹粉塔。周恩来祖居就在附近,我们眼前一亮。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好擦肩而过,留点遗憾下次有机会再来。绍兴可谓处处是风景。鲁迅故里就在前面了,城市的车水马龙,行走的风景让人目不暇接,我们的脚步更快了。
鲁迅故里位于绍兴一条历史街区上,这里是大文豪鲁迅先生童年、少年时生活过的地方。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弃医从文,一生著述甚丰。我们绍兴行,走笔鲁迅故里是重点。“百年传承、绍兴味道”,“不多也、多乎哉”,孔乙己酒楼,孔乙己土特产店,百年咸亨等各种文旅宣传攻势,来来往往的乌篷船穿梭于水巷之中,这些在鲁迅先生作品读到的人物和场景迎面而来。很多游客倚着孔乙己铜像,围着小圆桌吃茴香豆,饮奶茶,喝黄酒,悠然自在,不亦乐乎。
鲁迅故里不仅保留了不少老房子建筑,还恢复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土谷祠、寿家台门等景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儿时课本中的场景,同样可以在景区里找到。但是,由于游人太多,很多景点我们只能从门外匆匆而过。在鲁迅纪念馆中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十个烫金大字镶嵌在先生威严的铜像前,我们跟随摩肩接踵的人群匆匆而过,不作长久停留。当来到先生“民族魂”的半身白色雕像前,我躬身行礼,表达对一代文豪的深深敬意。
“绍兴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所在的整个新台门约建于十九世纪初叶。故居原为两进,前面一进已非原貌。后面一进为五间二层楼房,东首楼下小堂前,是吃饭、会客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西次间是鲁迅诞生的房间。楼后隔着一天井,是灶间和堆放杂物的三间平房。我们走马观花,无法一一细看。爬山虎爬满了故居的粉墙黛瓦,为故居添上了清雅和绿意。朦胧间,先生笔下《故乡》的少年闰土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鲁迅故里,我们虽然只粗略观摩,但能身临其境,感觉多少沾上了几分文气。临离开前,我在一间女儿红酒坊买了一斤绍兴黄酒,把此行浸润在酒的文化和江南水乡里,好让生涩的文字变得生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