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李津军||曲阜行(五)

  • 作者:李津军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4-10 10:01:30
  • 被阅读0
  •   由“子贡手植楷”说“楷模”

      在曲阜孔林孔子墓园的东南角,鄙人目睹了“子贡手植楷”一段残留的树桩后,不禁浮想联翩起来。

      那座灰瓦攒尖顶的方亭,被称作“楷亭”。亭内的石碑上,刻着一棵古老的楷树,其实就是摹自其南侧的“子贡手植楷”的残桩。

      孔子去世时,子贡奔丧而来。为了纪念恩师的高风亮节,他从经商的海南(一说卫国)移来楷树树苗,种在墓旁;天长日久,小树苗长成了巨株。可惜的是,此楷树在清康熙年间遭雷火焚烧,仅存下了一段树桩,现如今也用砖砌的小亭保护起来了。

      子贡是孔门十哲之一,以言语见长,擅长外交、经商,可谓鲁商之鼻祖。子贡与老师孔子感情至深,孔子去世后,众弟子守墓3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在此又守了3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在孔子墓园东南角建屋3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当年我去到这里时,还不是这般景象。但见那段残存的树桩,只是被一个方形池子围着,其前面就立着这块“子贡手植楷”石碑。我曾经在此拍下了一张照片。

      当时我就在想,子贡为什么要种这棵楷树呢?这楷树又到底是什么模样呢?

      其实,子贡种下这棵楷树的目的,是要用它代表教师的形象。子贡联想到周公墓前有一棵“模树”,成为众树的榜样;考虑到“楷树”的不俗,很适合代表教师。据说,“楷树”不论树干高矮,大都是直挺挺的,得“刚正挺拔”之姿;其木质坚韧,可做家具,或用以雕刻;此树还具有不腐朽、不易折断等特点,并且木纹清楚,有“中正端庄”之意;远望楷树,枝叶繁茂有浩然古风。所以子贡就把“楷树”种在了老师的墓旁。

      经查阅资料得知,原来所谓的“楷树”,就是黄连木,又名楷木、黄连树、黄楝树、药树、药木,是漆树科黄连木属的木本植物。

      在《辞海》中,“楷”的条目下,第一条解释就是:植物名——漆树科黄连木属,落叶乔木。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楷木,即今之黄连头树也。”

      查阅《中国植物志》,黄连木的别名里,也有“楷木”一名,同时注明,在我国湖南、河南、河北等地,人们把黄连木称作楷木。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黄连木”,并不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里的中药黄连,中药黄连是草本,属于毛茛科。

      在我的记忆中,在西安植物园老区的双子叶植物区,生长着一片黄连木,它们的老家在秦岭。栽培名录上记述了这些黄连木,是1972年迁居到翠华路植物园的。之所以记忆深刻,是因为,每到这个季节,黄连木就会换上姹紫嫣红的衣裳了。

      黄连木是雌雄异株植物。早春时分,刚刚萌动的嫩叶,是红色。暮春时,它的红色雌花序开始绽放,有趣的是,黄连木花朵没有花瓣,由花萼片直接包裹着花蕊,在春风里如火苗飘荡,一串串,一团团,招蜂引蝶。

      黄连木的叶子,经历了长夏的浅绿深绿后,进入秋天,又逐渐变为橙黄或深红。深秋,黄连木叶子间的圆锥果序,也出落得异常别致迷人,随着温度一降再降,果实由黄绿转红至紫,最后变为别致的蓝色,红蓝相间,艳丽异常。

      黄连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据报载,山东济宁刘庄社区内的古楷园小区,生长着一株黄连木,已是2400岁的高龄,苍苍然把自己站成了植物活化石。

      树高可达30米的黄连木,身躯伟岸,枝桠曲虬。既能作行道树、庭荫树,也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生物能源树种。其种子的含油量高达42.5%,在我国安徽等地大面积种植,用以加工出产生物柴油。其材质硬、色泽亮、花纹美,历来是制作农具和家具的良材。

      令人欣慰的是,“子贡手植楷”的后代,一直绵延不绝。如今的孔林中,仍有许多宋代的楷树,巍然挺立,高耸入云。

      那么,周公墓旁的“模树”是什么样的呢?

      现如今,已经很难找到它了。据清人编撰的大型类书《广群芳谱》,清初学者、诗人刘献廷所著的《广阳杂记》记载,“模树”为应时之树,树叶颜色随着季节而产生变化,“春天青翠碧绿,夏季赤红如血,秋日变白,冬日变黑”,各种颜色均色泽纯正,有“不染世俗”之称,为诸树之榜样。因此后世有“高风亮节”之操守的代指。

      楷树挺拔繁茂,木纹清晰,被誉为树木的榜样;模树随时间变色,不同于其他树木仅仅春绿秋黄,它春绿、夏红、秋白、冬黑,颜色纯正不落俗套。就这样,子贡亲手种在孔子冢上的楷树,“其干枝疏而不屈”,与生长于河南山原县周公墓旁的模树同具异质,因此而成“楷模”之典。

      虽然后世以“楷模”之称,有子贡在孔子墓旁所植楷树的典故,但最早使用“楷”字,以待模范人物的却是孔老夫子本人。在《礼记·儒行》中,孔子答鲁哀公中就有“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一句,在这里,“楷”字的意义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据宋《太平广记》引《述异记》书载:“鲁曲阜孔子墓上,时多楷木”;清《广群芳谱》引《淮南草木谱》载:“楷木生孔子冢上,其干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故也”;北宋孙奕著《履斋示儿编》卷十三载:“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为楷模。”周公为儒家先圣之人,后人儒家思想一直占据封建社会主流价值,所以人们又把“楷模”2树合称,以待“二圣”了。

      至于“楷模”一词的运用,史书上明确记载的是《后汉书·卢植传》中,曹操北伐时,在书信中称赞当时的经学家卢植的一段话:“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这里明确使用了“楷模”一词。到了宋朝,《资治通鉴·汉记四十七》中,有一段话是说,东汉时期太学生中有“天下楷模李元礼”一句,可见“楷模”2字并用的意义,在东汉时期就已成型了。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现在的语言使用,还是继承了文化典故的意思了。

      现如今,人们凡是说到模范人物时,常常都会用到“楷模”一词,以此特指他们的榜样作用,引导人们向他们学习,从而起到“风范”的引领。毫无疑问,被称为“楷模”的人物,其自身的品质和节操,往往都具有时代的正能量;被“楷模”光环笼罩的人和事,一定是我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在笔者考证的过程中,还有了意外惊喜,特陈述于此。传说,子贡当年为报师恩,还用楷木雕刻了其师孔子、师母亓官氏两尊圆雕坐像。坐像高约40厘米,刀法古朴,人物造型端庄肃穆。时至今日,雕像的木质虽因年深日久而腐蚀,但刀痕仍存。据记载,北宋末年,女真族南侵,康王赵构渡江建立了南宋政权。建炎二年(1128年),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携带子贡所雕的楷木像去扬州陪祀。后孔氏定居浙江衢州,另立孔府,此2尊楷雕坐像也一直流落在南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回曲阜珍藏。

      2024年3月15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李津军||曲阜行(五)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15892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