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房江传:《六安锡元堂夏氏宗谱》跋

  • 作者:沧海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1-03 19:41:57
  • 被阅读0
  •   今六安固县寺夏氏修谱告竣,发起人夏树先生嘱我作跋,理由是一九二四年创谱时,就是“采辑”彭锡九为之跋,本修亦当遵守前例。我欣然答应,因为我理解夏树先生的此番情怀。

      回想起去年八月初的一天,其时新冠肆虐,省委宣传部的一位朋友打电话给我,说北京“某位领导”有宗谱的事需要咨询,于是我和夏树加了微信。那是我和夏树的初识。后来,就是夏树先生联系我们影印老谱,宣纸印刷,线装十数套,并分送国家、省市图书馆。我深深记得,他手捧家谱在国家图书馆大门前的留影,表情是终于办妥一件大事后的解脱和欣慰。然后就是数次见他从京城回到老家固县寺,为续修宗谱走访联络宗亲。我深知,这过程劳心劳力,有时还会受到莫名的委屈,然而他从来没有怨言。他举重若轻,他好像对乡里乡情有一种天然的感情,不计较,不推诿,不埋怨,以满腔的热情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仅仅用了六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登记工作。此举在我们润方公司的编谱历史上,也是一个奇迹。期间,他丰富的社会资源亦呈现出来,各界朋友纷纷作序、作书、赠词。润方公司及我个人,也大受感染,同事们满腔热情与夏氏宗亲密切配合,大家任劳任怨,心愿只有一个,一定要编纂出一部高品质的传世家谱。而今,心愿已成,更重要的是,我见证了这一过程中,少小离家、远在北京工作的夏树与固县寺的宗亲们打成一片,这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大概就是所谓“敦宗睦族”吧!

      夏树先生与我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实际上同传统文化睽违已久,学习与工作在新的体制与环境之下,而且是这个体制中的出类拔萃者。但他的骨子里,脱不了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执着。他告诉我,他的爷爷夏汝锡为革命出生入死,他的父亲夏子良在乡镇政府辛勤工作一辈子,父亲晚年叮嘱他,一定要找到家族的老谱并续修下去。这是一份他必须完成的使命。

      家谱者,“谱”是历史,“家”才是灵魂。有学者论证,对家族祖先的崇拜,就是中华民族的宗教,而宗教的本质是一种情感。不了解这一点,就理解不了中国人,理解不了中国人孝道的虔诚,理解不了中国人为什么千里迢迢也要回家过年,理解不了清明节的乡愁,理解不了古诗文中秋月圆、重阳登高的情思,当然也包括修谱本身……这份情感已经注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化为中华民族的基因。

      当今的中国,已然是沧桑巨变,并仍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变革中。中国已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蜕变而为工业社会,政府、社区、企业、社会组织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村落,人口自由迁徙,飞机、高铁使得人们的出行一日千里,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科技,几乎消除了时空的阻隔,更重要的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科学、法治、男女平等、人格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随之而来的是宗族观念的淡化……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如何创新的挑战。

      但有一点是确信的,互联网联通的是信息,无法联通的是人的情感,无法联通的是历史,是人与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一个民族,越是发展一日千里,越要坚守和发扬传统。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家”“齐家”“育家”“传家”,培养好的家风,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完成由爱家、爱国再到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升华,为民族,更为这个世界作出贡献,这些应该成为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担当与使命。夏树先生在本次修谱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在老字派的基础上,再续十六字新字派:厚善敬纲、诗书允翔、乾邦之栋、社安锡昌。不仅字面琅琅上口、文采斐然,更是对新时代家文化如何发展,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注脚,其意义深远悠长。

      夏树先生和锡元堂的宗亲们续修宗谱的使命已经完成,可以告慰各位先祖的在天之灵了。但我们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为家庭,为家族,更为这个社会,继续不断思索,拓展前行。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房江传:《六安锡元堂夏氏宗谱》跋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12783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