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闪过一个画面,茫茫白雪覆盖的草原上,一个白色的房子里透出橙色的灯光......这让我一下子想到了高中时收到的一张元旦贺卡,就是这个画面,很久远的时代感,那是三十多年前。
此时,又是一个初雪飘过的冬季,元旦来临了,我忽然很期待一张贺卡,一张纸质的贺卡。我也很想去邮局寄贺卡,可是翻遍脑海里的通讯录,谁会在乎收到一张我的贺卡呢?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书信很远。
如今,在互联网的视频汪洋里,谁还会邮寄贺卡呢?而邮局,从前不可或缺的邮局只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深处,关于邮局的回忆,我经常会在某一个瞬间从脑海里历历浮现。
岁月不居,时间如流。光阴的长河中,许多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模糊,可大学时代的那个邮局,却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那是我整个大学时期经常光顾的地方,她像乡愁一般存在。上次去北京的时候,我特意订了母校附近的酒店,除了去从前的教室蹭了一节课,漫步在校园,我还扫了一辆单车去看望了邮局,它还在,依稀还有从前的样子。
邮局坐落的地方是北京海淀区学院路五道口成府路,早年,五道口因它是京张铁路在北京的第五个道口而得名,如今被称为“宇宙中心”的五道口充满了时尚和华丽,九十年代初期,那里是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破旧的地方,以农贸市场和服装大棚为主的卖场、路边店铺和小摊聚集,推着人力车叫卖的小商小贩、廉价衣服和盗版碟片、不清洁的地面……中国房地产还没有崛起,大兴土木的开发还没有延伸到那里,那时它没有王府井那样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它朴素却并不小气,它以其独特的烟火气息繁荣喧嚣。最重要的是,五道口周边汇聚了北大清华等著名的学院路八大高校,是全国最顶尖的教育资源聚集地,也是巨大的学生群体消费的地方,那个年代的学生大都囊中羞涩,但是千万张朝气蓬勃的脸也可以让五道口的廉价衣服大棚里蓬荜(棚壁)生辉(不至于生灰),它不仅富有火热的商业氛围,也地处浓厚的学术环境中。走出校门、穿过对面的地质大学,地大西门外就是集市一样的五道口,5毛钱一个的天津煎饼果子,喷香的味道绵延了三十年至今还在我的味蕾里缭绕。
彼时,五道口西邻的中关村只是北京城的电子一条街,喧闹的街市上充斥着“要光盘吗?要耳机吗”的叫卖声(我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随身听播放机就是在那里买的,那时属于很高端的电子产品)。谁曾想昔日乱糟糟的电子卖场,若干年之后它却神一样地成了汇聚全球高新技术和高科智慧的中国硅谷,一家家独角兽公司从这里诞生、成长和壮大。
从前,邮局是很重要的地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人类历史很长的阶段,书信是人们与外界联络的最主要的方式,邮局也曾经占据人类历史上光鲜璀璨的一页,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写信是人们远距离交流的主要方式,而邮局就是传递情感和包裹的桥梁。尤其是学校附近的邮局,是远离家乡的学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五道口邮局不大,里面总是有很多的人,柜台后面的工作人员总是很忙碌的样子。每当收到家里的汇款单和包裹单,我就会激动地飞奔到邮局,那份喜悦和期待是按捺不住的,包裹嘛,其实上学的时候自己买衣服买日用品零食等是很方便的,北京的物价是面对很多消费层次的,不考虑房价,日常所需消费品的价格也并不比老家高(就像北京的城市是包容的,大街上豪车和自行车交织而行,身着名牌奢饰品和布鞋粗衣的人们美美与共),包裹的意义更多的是那份来自家的味道和亲人的温暖。平时去邮局,最多的时候是打电话,那时候,邮局每天晚上9点之后长途电话是半价收费,这是学校的电话亭里没有的优惠,所以,经常在晚上早早地就去邮局排队给家里打电话,等待着打半价电话的人很多,队伍总是长长的,记得当时邮局是晚上10:30下班,所以排在后面的人可能会还没轮到自己就要打烊了。邮局里有两部电话,搁在玻璃小亭子里,排队等候的人有学生有成人,有本地的有外地的,经常,倘若玻璃亭子里面打电话的人打时间长了,外面的人就开始催促抱怨:打那么长时间,后面的人还打不打了?拜托快一点……那种等待是枯燥的、煎熬的,也是美好的、欢喜的。
我还发过一次电报,那是一个五一假期之前,我跟济南的同学写信约好了要去济南玩,可是没有买到预先计划乘坐的那趟车,等买好火车票之后写信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发电报告知同学我的车次和到达时间。记得那时发电报是按照字数收费的。
如今,再也不用跑到邮局去取汇款和包裹,倘若汇款,连银行都不用去,通过手机银行、微信转账等只需点击屏幕、瞬间即达。而收款人连取钱也不用,直接电子消费即可,我也已经很久几乎用不到现金了,不管是商场还是菜摊,微信支付简单便捷;倘若邮寄和领取包裹,一个电话,或者网上APP或小程序下单,快递即刻上门取件或者送达,真的是方便到家。而打电话,现在手机普及,再也不用为了打几分钟电话而排队好几个小时了,想打多长时间就打多长时间,没人再催促。反而呢,现在我却很少给亲人朋友打电话了,因为微信随时留言。电报呢,也早已结束了它光荣的救急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QQ、微信等这些在现在孩子眼里貌似与世俱来的通讯工具,是我当年连幻想都没幻想到的东西,记得初中英语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是关于电视购物的科幻,描述在家中购物的过程,只需一点按钮就可以在电视屏幕上选择商品,再点一个按钮就可以在家里收到货物,那时候,我觉得那不过是科幻罢了,殊不知,如今已经普及的网购已经远远简化便捷于那篇科幻课文中设想的电视购物方式,科技是如此神奇!而说起手机,我拥有第一个手机是在1998年初,是家人置换下来的一部摩托罗拉老式手机,那时候手机号是7位数,打电话是6毛钱一分钟,接电话也是需要收费的,打外地电话还有漫游费,所以即使带着手机,也是不舍得尽情打电话的,而即使一个月一个电话也没打,也需要去邮局缴纳一百元的座机费,除了家人,没有人给我打过手机,平时它只是躺在包里基本用不着。那时候,怎么也没想到后来的手机不但可以视频通话、拍照录像,还可以看电影买东西......
邮局最重要的功能是收送信,写信,真是一种古老而美妙的交流方式,曾几何时,写信、盼信、读信是生活的一部分,给父母姐妹写信、给亲戚朋友写信、给同学写信,写信读信就是人生的一大享受!那时候,经常在邮局门口或者学校餐厅门口的邮票摊上,仔细精心地挑选邮票;那时候,经常是下笔哗哗哗,不知不觉就是十几页,不敢说是如行云流水,至少也算是信笔拈来、随心所欲,大概如同饮酒,酣畅淋漓!点着蜡烛匍匐在宿舍上铺床上写信读信的时光,是岁月里最温馨的回忆之一。
说起写信,想起了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初中同学有的上了中专有的上了技校,所以有时候就会通过写信联系,但是高中老师怕影响学习是不允许写信的,有一次班主任在学校传达室截扣了几封信,我记得当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手里摇晃着那几封信、语重心长地说:“现在不是写信的时候!现在集中精力学习,等上了大学,你们使劲写,那时候写一麻袋信也没人管你们!”,彼时,在老师的态度里,写信就和看琼瑶小说、三毛随笔一样的属于“毒草”一类。唉!用心良苦啊!我的老师!而如今,聪明的老师可怎样才能截取扣留学生们的“电子信”啊?
每到岁末,到邮局挑选贺卡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元旦前夕,邮局大厅里会摆放各种各样精美的贺卡,我总是精心地挑选贺卡,用心地在乎贺卡的质地、图案与色彩,几片香山的红叶、一个被白雪覆盖的小屋、一束温馨的康乃馨......贺卡的内容也是反复斟酌,现在想来,每张贺卡都是发给不同的人,干脆选好同样的一款就是了,祝福的语言也可以是相同的,完全没有必要费那么多的心思,可是,当时是不这样想的,似乎只有精心为每一个人“量身定做”,才能表达出自己的心意,对不同的人也表达着不同的感情,对父母家人的想念、对老师的感谢、对同学的祝福......同样,收贺卡的日子也是开心的,那段时间,每到晚自习,总是盯着负责开信箱的同学的身影,那种盼望的等待的感觉,在如今这个信息传输如此之快的e时代,是很难想象和能够再享受的到的。
现在,短信基本被淘汰、QQ也已落后,微信成为最普遍的交流方式,尤其是各种微信群、有事没事信息满天飞,网络传输方便快捷,就如快餐,虽不失味美价廉,但是总不如自己精心采购食材、然后在火炉上慢慢煨煲的粥饭来的深情,快餐总是顾不上品味,更不用说会口留余香、三日不绝了,以前一封信有时候会看好几遍,也有人将信件保存很多年,现在呢,聊天记录定时清空,谁还会翻看以前的信息?况且,便捷的传输方式信手点来,即使“写”错了也可以重新再打字,随手所欲,谁还会去思考和字斟句酌?况且很多东西都是随手转发的,比如祝福图片、搞笑段子、文章甚至广告等等,因为泛滥所以就不珍贵了。从前,一封信投到邮箱里之后至少要在路上走三天,而期待收到回信还需要至少三天的时间,这六天,就是“漫长”而美好的等待,期盼里掺杂着些许焦虑,现在想来是那样地温馨,就像想到小时候姥姥家那一盏跳动着橘色火苗儿🔥的煤油灯一样温暖!每个时代都有它值得回味的东西。
而伴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达,数字经济崛起,各种小视频软件琳琅满目,大数据时代投其所好地精准推送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流量为王的时代里,各路网红八仙过海,各种电商平台各显神通,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只要能够吸引眼球吸引粉丝进而带去流量带去财富,那就是时代风口的龙或猪。
这个时代,真是日新月异!人类啊!有着无穷的智慧!不知道,未来,未来的未来,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今日由邮局往事想起,怀念那个写信的年纪,那些年、那些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