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红花村采风,路经五一水库。见着这个曾经奋战过的水库,顿然心潮澎湃,感慨良多,特示意开车师傅停下车。走上水库大坝,放眼瞭望水库全貌,只见一泓碧水呈"月"字荡漾在连绵的山峦中,三面山峦把水库紧紧包围起来,看起来好似一个个紧挨着的绿毛龟半浮在绿波上,整个山麓呈坡势,缓缓向上,都种上了芒果,一排排一纵纵的驻立着,再往上便是浓密的山林了,都呈着绿意,和着水库的碧绿,感觉山水己浑然一体,蔚为壮观。我努力地寻找当年水库的模样,但一切都如缥缈的山影那样的遥远,那样的虚无,仅成了一种记忆。行至水库简介牌前,我细细地默读起简介来:五一水库位于吉阳区红花村,于1973年11月动工兴建,1976年5月竣工。集雨面积4.43平方公里,总库容62万方,正常库容40万方······一连串的数字给我的思绪插上翅膀,穿越到那个战天斗地的流金岁月。
水是农业的命脉,筑库蓄水才可确保农业用水,确保农业丰收。因此,水利部门在三亚郊外修筑了许多水库,五一水库就是其中一座。1976年上半年,五一水库工程几近收尾,为加速水库早日落成,公社给荔枝沟中学分配了建库任务,要求全体师生开赴水库第一线支援水库建设。那年我未满十五岁,刚读初二,听说要去修水库打心里的特别高兴,因为可以不用上学了,不用上课写作业了,那个年代有谁愿意劳神费脑去学习知识呢?没人说学习光荣,只有人说劳动最光荣。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盼望着早日飞出鸟笼,飞向广阔天地。
不日,全校师生就进驻了水库工地。站在高高的水坝上,只见整个库区人山人海,人们来往穿梭着,在仲夏的烈日下,挥汗如雨地把一担担一筐筐的泥土从远处的库底挑到大坝上;从库底到三面的山腰插满了彩旗,彩旗在风中甩打出"卟叭”的声响,一幅幅红色标语占据了山麓山头,在给人们加油鼓劲;高音喇叭不间断地播放着革命歌曲,营造出一派轰轰烈烈的人定胜天的战斗场景。我们被眼前如火如荼的场面给震撼住了,一股奋不顾身的革命斗志油然而生。于是,大家伙端着锄铲挑着畚箕融入到人海中去。没有机械设备,同学们光靠着人力挖泥铲土,把一筐筐的泥土挑上大坝,由于坝顶与库底有50米的落差,形成一个很陡的坡度,加上泥土的湿滑,在上坡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滑倒了,有的连人带筐滚落到坝底,但他们毫不畏惧,爬起来挑起担子又冲锋陷阵。我7岁就开始挑水了,练就了一副厚实的身板,十三四岁时百斤重的东西挑起来疾走如飞,所以挑担子这活儿于我来说是轻而易举的,故而每次挑的担子都比别人重一些,上坡也没有摔倒滚落的囧样,一天下来可以挑到百余担泥土。在那个比拼命比奉献的年代,人们是不讲酬劳不求回报的,总觉得奉献就是最大的酬劳。少年的我己经把汗水浇灌了这座水库,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那条长长的沟渠!
晚上收工回到驻地,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端起饭盒打饭,实在太饿了,尽管菜仅有一种,即猪油炒土豆丝,但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所有的疲惫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但第二天醒来,大家的身子骨像散了架似的,周身酸痛,有个别同学出现怠工的情况。这时班长召集大家训话,说干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与天斗与地斗是要有牺牲精神的,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无尚光荣,难道就因为一点痛楚一些疲惫而当逃兵吗?班长的话语深深地激励着大家,鼓动着大家。同学们又拿起工具精神抖擞地奔赴工地!几天下来,大家的身体慢慢适应了高烈度的劳动,身体不再出现酸痛难耐的情况,干起活来就更加起劲了。
一天上午,班主任周老师来到我跟前说:"学校缺一个通讯员,你来当通讯员,及时把同学们在劳动中的好人好事、典型事迹写成稿件,送指挥部宣传组广播宣传。"这事儿感觉就是个烫手山芋,因为肚子里真没几滴墨水,但既然是学校下的任务就不可推卸,于是硬着头皮把这个爬格活儿给接了下来。在攻坚战的最后几天,我成天就拿着笔和日记本穿梭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这个访访那个问问,这里瞧瞧那里看看,俨然一个阵地记者的模样,然后把采集来的材料搜肠刮肚的叙写,竟然也写出一篇篇通讯来。记得第一篇通讯稿叫《轻伤不下火线,尽显英雄本色》,叙述一同学扭伤了脚踝但不言退缩,仍然战斗在第一线的英雄主义事迹。这篇稿很快被指挥部广播组广播,产生了鼓动人心的效果。短短十几天的攻坚抢建,锻造了我坚強的意志,不轻言败的工作精神,让我在后来漫长的人生路上勇毅前行!
望着这库碧水,看着一条巨流奔向万亩良田,如我所愿的成为现实,我陶醉了,陶醉在一库碧水和万亩良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