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程俊华:桐城寻脉

  • 作者:冷酷王子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11-23 18:06:32
  • 被阅读0
  •   桐城,一座小城。以前的县,现在也不过地级市。但如果换市为派 ——桐城派,那可是闻名遐迩,如雷贯耳。被冠为“文都”之称!于我而言,桐城派驻立心头已半世纪之久。上初中时便知道:桐城散文派,桐城画派……多少次远行,数次途经,每每都是擦肩而过。立冬前几日终圆夙愿,随志趣相投的老年大学同学们,踏上开往桐城一日的旅游大巴。去桐城,开启我的“寻脉之旅”……

      自认笔拙,不擅写景,四季轮回,草木枯荣,自然规律,即便是胡诌几句也杳无新意。“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而我要寻觅得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是春风!桐城自成一派,能够钟灵毓秀,驰骋华夏,绵延数百年传承的“脉”!习惯了每到一处,必先看建筑物:缄默无声凝固历史。还有就是看当地人们脸上自然流露出的表情。初到六尺巷,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国人旅游的特点,景点打卡,也不得已排队而为之。无奈之下找了桐城当地人攀谈一番,自是谦逊有礼,绝非以笑迎之的僵硬,更多是桐城乡音的有问必答。一句:“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我想在桐城,绝然不会!而最为新奇的是,我们用于达成一致的词汇:行、可以、成交、桐城人都会一个“和”字惯之。可见:六尺巷礼让的“和”文化,是流淌在桐城人的血液中了。

      随之参观桐城“文庙”,“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问同行桐城原乡同学江先斌:“这是不是桐城的市中心?”笃定答道“当然!市中心广场。”我不由心生感慨,我们见惯了城市中心,不是豪华壮观的市政大楼,便是“万达广场”之类的商业大厦。然,桐城非也!风水宝地中心所在,抬眼望去:左边是恢宏的文庙,右边是岩壁矗立的博物馆。资深民俗学者,王贤友老师早在临行前就说过:“桐城文庙是安徽全境最大的孔庙!”十年浩劫,不堪回首,桐城文庙,虽为重建规模也不如从前,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伊始,经济捉襟见肘时,能斥巨资重建文庙,可见桐城市政府的博大胸怀!

      先拜文庙。孔子一生所推崇的仁者之心,以及温良恭俭让的谦逊美德,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灵活辩证。正如文妹薛芳所言“这正是人心安住之所在,更是人性高洁之所依,是中国人的魂!”。走出“聖集大成”文庙大殿。胸中波澜未平,孔子的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华文化的脊樑,桐城文化与之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何只有桐城派文脉薪火相传,其真正根源到底在哪里?寻“脉”之源未得其解。“老九”轴性难改。

      之后随众文友步入“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声光电全息影像,在义务讲解员,桐城妹子的引领下,或骓足或移步,寻着宝塔形桐城文脉示意图,一步一层领略桐城派的传承。其间略些走神,惊叹桐城妹子纯正的普通话,完美的儿话韵。提醒自己:此行为寻“脉”!突然接到王老师微信,博物馆还有地下一层。再往下走,像是宝塔底座,我仍在寻着,心心念念的“脉”。

      就在这时,一则不甚熟悉“裁襟砺子”的成语,深深吸引住我……

      塾师江百川之妻苏蕙华,幼学于家,德才兼备。一日长子放学归来,称陈师母要给她儿子拼做一方彩色肚兜,尚缺一块大红绸布。孩儿笃定告诉母亲:“我己经答应师母了,回家找一块!”陈师母之夫陈明启是儿子的塾师,与百川先生素有交往。苏蕙华当然不会让陈师母失望,更不愿儿子食言。她翻箱倒柜,遍寻红绸布无着,最后眼光落在自己一件心爱的红绸嫁衣上,便拿起剪刀,裁下一块衣襟,递给儿子,亲切地说:“孩子,你不要惊慌,这没有什么。说过的话该算数,何况这是送给先生家的呢。你父亲也是先生,你应当尊敬先生,好好读书。”并嘱咐儿子不要向陈师母说这是从衣服上剪下来的,儿子感动地点了点头。然而陈师母接到布料后,还是从颜色、剪口、针脚上看出是刚从衣服上剪下来的。她怕孩子不懂事,瞒着大人把好衣裳剪坏了,便托人向苏蕙华打听此事。了解真相后,陈师母觉得过意不去,便邀陈先生陪同自己登门向苏女士道谢致歉。苏女士说:“我不是不爱衣服,何况有纪念意义的嫁衣?不过我更注重教育孩子:一要尊重老师,二要说话算数,三要成人之美。一襟而全三教,我倒要感谢你们呢!”陈先生见此事、闻此言感慨系之,赠一诗云:

      古来女传古人编,

      今事惊人更应传。

      方讶宁馨为可畏,

      尤夸女士足称贤。

      新襟能剪懿行著,

      画荻堪名妇德全。

      来日骚坛知必颂,

      抛砖引玉我徒先。

      看着展稿,听着桐城妹子充溢情感的解说,我眼热泪落,猛然间想到前有南宋岳飞之母的刺字:“尽忠报国!”后有清末苏蕙华的“裁襟励子”——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桐城的文脉!那是母亲十月怀胎,躁动于母腹中婴儿的血脉相传……

      桐城一游,不虚此行!

      午间宴席上,诸位同学文友,兴致不减,各自谈论着所见所闻。我有幸与王老师和几位学长同桌,说是中餐不饮酒,可哪禁得住皖北精品酒的诱惑?数杯“种子”酒下肚,品着桐城“水碗”佳肴。亦种亦水,心自然是醉醉的惬惬的……

      出了饭店,趁着酒正酣,困意将临,举目北望,正午阳光下的文庙,桐城文化博物馆,熠熠生辉。我徒然心生疑惑,文庙重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必多说。可堂堂的“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年代不远,为何不再建高一点,气魄再大一点,却往地下拓展?手搭凉篷,极目远眺……哦,我终于知道博物馆仅建地上一层,原来为得是,不能遮住远处,秋日纯净的艳阳下,那连绵蜿蜒的,长眠着桐城三圣,张英,张廷玉父子的 ——龙眠山!

      登上旅游大巴,再次回望桐城,又想起,江百川,苏蕙华夫妇给两个儿子取名为:兴汉,兴皖!

    【审核人:站长】

        标题:程俊华:桐城寻脉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22400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