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潘茜 杨娜:路与文化的传承

  • 作者:杨过儿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8-15 10:30:10
  • 被阅读0
  •   人有脉,行必远。一代代公路职工在长期的公路建设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极具感染力、生命力,鼓舞着公路人从肩挑手扛到机械化、现代化的公路建设里程。那些昼出夜伏、铁锨洋镐的日常生活,支撑着的不仅是公路的发展历程,更是公路文化的绵延。

      养路为业,道班为家,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曾被驾驶员誉为“小贵黄”的320国道K1978公里,是麻江公路管理段下司道班管养的路段。在这段路上,人们常看到一群身穿黄背心,头戴黄帽的道工不分天干下雨地养护公路。

      麻江公路管理段下司道班地处国道320线K1938+100,是交通公路系统的老先进,有着良好的传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曾获“全国文明道班”荣誉称号,并孕育了两位部级先进:“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王全富和“全国交通系统两个文明标兵”、“全国交通系统抗洪救灾”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养路工”刘宝生。

      1983年,刘宝生任下司道班班长,在他的带领下,下司道班连续被省交通厅、省公路局评为“全优道班”。虽然道班工作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艰苦,但他总是工具一背,拔腿就走,不怨苦不怨累。

      “当时在虫蚁坡抢险的时候,雨水很大,道路垮缝多,大大小小几十个坍方,时间紧急,我们必须尽快抢通道路。于是我们决定从老路绕到事故点,老路路况很差,又堵车又很容易翻车,但为了抢通道路,我们还是硬着头皮往上冲,不分昼夜,经过三四天的抢险,终于把路抢通了......”虽然已经退休多年,刘宝生回想起当年道路抢险的场景仍记忆犹新。从他的讲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公路抢险是多么的危险,但为了抢通道路,为了减少群众出行的风险,为了自己身上“公路人”三个字,他们迎难而上、不惧风雨,夜是黑的,雨是冷的,但是他们身上的微光,却能把公路点亮。

      1987年,王全富被调到下司道班工作任班长,每年他都会带领全班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勤查、勤检、勤铺、勤补。对油路病害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使所管养的8公里始终保持着100%的好路率,带领下司道班在公路行业中多次获得光荣称号。1997年,王全富带领下司道班提前20天,保质保量地完成5公里的油路中修工程任务,在全州尚属首例,在全省也名列前茅。

      最初,许多公路职工子女通过招工或顶替成了“路二代”、“路三代”,从小见证了父辈修路、养路、护路的他们,毅然决然地从父亲手里接过这根接力棒,开始了看似普通、却任重道长的公路养护工作。这是一种使命的接力,也是一种公路文化的传承与温情。

      麻江公路管理段下司站站长罗佩和便是这其中一员。

      1993年因父亲身体不好,那时公路的养护全都是泥砂路,劳动强度大,“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看着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罗佩和毅然决然地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加入到公路养护队伍中,一干就是几十年。蜿蜒在群山之间的国道,见证着他多以年来烈日中流下的汗水和寒冬里呼出的白气。无论是公路铺油罩面,还是日常养护清理公路边渠杂草,罗佩和总是脏活累活抢着干。由于长期踩在油石籽里作业,他的双脚底板常常是起了水泡,变成了死肉,行走时是疼痛难忍,但他却是无怨无悔。2021年9月,罗佩和获得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称号。每每谈到这一殊荣,他总是谦卑的搓着粗糙的双手,说自己是站在了先辈打下的基石上。

      时代在发展、公路在延伸、文化在融合,公路人精神也在不断传承和发扬中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精神。

      近年来,公路养护事业不停注入新鲜血液,年轻的公路人始终以老一辈公路人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励着自己,在不断成长和进步中实现自身价值,让公路精神和公路文化薪火相传。

    【审核人:站长】

        标题:潘茜 杨娜:路与文化的传承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19645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杨过儿杨过儿
      • 会员等级:文学秀才
      • 发表文章:6篇
      • 获得积分:125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