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王永武——盐碱洼变身粮棉川

  • 作者:福军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7-04 22:11:01
  • 被阅读0
  •   背井离乡多年,对家乡的消息却高度关注,这也许是每位游子共同的习惯。记得偶然看到一篇反映家乡的新闻,让我兴奋地几乎要跳起来,在办公室空地反复跺着步,又坐下来仔细反复阅读,并将这篇题为《夏粮丰收底气足——山东“三夏”生产情况调查》的新闻稿转给老父亲阅读。看到里面关于对俺的老家——山东德州夏津“盐碱地改良为米粮川”的详细报道,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父亲竟激动地热泪盈眶,连连道好。

      从1992年当兵入伍算起,离开家乡已经整整三十二年,但故乡的一草一木已经深深地刻进了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里,常常萦绕在我的梦境里。虽然童年里的家乡记忆是偏僻贫穷的单调底色,里面充斥着饥饿和苦涩的味道,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她的思念和牵挂,毕竟我是在那方水土里长大成人。

      我出生的村子叫刘辛庄,位于山东夏津黄河故道陈公堤的西侧,由于古黄河决堤后剧烈冲击,在这里形成一片方圆上千顷地势低洼地。只要遇到连日大雨,周围村镇的雨水都会汇集流进这片大洼,成为“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活,只见播种不打粮”的盐碱洼地。

      盐碱地就像一种得了白化病的皮肤一样布满故乡的土地上,上面“只长盐蓬草,不长棉和粮”,只能种植一些产量极低的耐碱植物,如高粱、红荆条等。父亲曾经多次提起,他年轻时多次在雨后推送着翻过来的小木桌,在齐腰深的水里去抢收高梁头,身上爬满了各种小虫子,被咬得红一片肿一块的,痛痒难忍,但必须去收割,因为那是帮助他们度过灾年的“救命粮”。

      由于地势低洼,在村子里打井,向下挖5、6米就会出水,但水是苦涩的,烧水用的壶不几天里面就会结下厚厚的碱锈,只能到几里外的陈公堤上去运水喝。我上中学时,在黄河故道陈公堤上的后屯乡中学就读,每天上学时要用自行车在后架上绑上两个塑料水桶,放学后在后屯村同学家灌满水桶,再带回来饮用,被其他村子的同学戏称为“驮水郎”。

      长大后学习了一些文化知识,渐渐了解到土壤盐碱化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威胁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可持续性的最重要问题之一。盐碱化土壤是土地“顽疾”,但在水资源有保证的情况下,通过科学治理、改良,盐碱地能转变为耕地良田。

      盐碱地治理难度很大,其根源就像村里的老人们所说:“碱是天生的,盐是地长的,无法完完全全去掉。”治理盐碱地的关键就在于协调水和盐的关系,即治理盐碱专业门内所称的“把握水盐运动规律”。

      为了改变家乡贫困的状况,在当地公社任职的父亲和乡亲们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改变盐碱地,让百姓吃饱饭。他们组建改碱队,先后用藏碱、深翻土地,修台田、条田等办法治理,在实践中探索着改碱的办法。

      农村实现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大家的治碱改良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出工出力挖低就高,修建了一些排水沟渠。1992年,我高中毕业去部队当兵前,村里搞土地改良大会战,我也参加了十几天的义务劳动,和父老乡亲们一起动手,将洼地向下挖成池塘沟渠,把底部挖出的胶泥泥巴,用小推车推上岸来,筑高平整成田地,泥塘里养鱼养鸭,垫高的田地种植粮棉,虽然身上沾满了泥巴,手上磨出了血泡,手臂和肩膀被晒脱了皮,但心里想着只要为家乡脱贫出些力,苦点累点也值得。大家想法设法引来黄河水,以水压盐碱,慢慢将盐碱地改造成良田,种植耐盐碱的棉花和冬小麦。

      特别是近些年来,为了彻底攻克盐碱地这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难题,夏津县政府在盐碱地改良上下足功夫,专门成立“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土壤改良技术示范项目的专家团队,在盐碱地上进行“改地增粮”试验:采用ETS复合微生物土壤改良技术修复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经过垦造,这片昔日的盐碱地不仅通过改良增强了土壤肥力,而且借助于县里统一推进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及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建设,逐步变成“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高标准农田,产量逐年增高,成为齐鲁大地上有名的产棉区,赢得“银夏津”美名。

      百闻不如一见。今年“五一”期间,我专门回到家乡——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新盛店镇刘辛庄,看到昔日白花花的牛皮癣一样的盐碱地早已不见了踪影,一方方土地上生长着粗枝大叶结满棉桃的棉花,田边有人操控着无人机喷撒着农药。走近一看竟然是我小时候的伙伴孔德文,和他握手寒暄后,听他介绍说:“这是盐碱地改良后的棉田,刚流转这片土地时,干时梆梆硬,浇后白花花,棉花和冬小麦产量一直不高,但我凭借种田经验,自行改水、深松深翻、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产量逐年提高,去年平均亩产籽棉达600多斤,今年刚刚收获的30多亩麦子,平均亩产达到1200多斤。这不,今年为了减轻人工劳动量,在大连海事大学读博士研究生的儿子暑假归来时专门购买来无人机,用来喷撒农药,动动手指就行。”

      他邀请我到家里喝茶,边走边打趣说:“现在村子里喝的水是深达几百米机井出来的甜水,家家都通上了自来水,早就不用再到堤上去驮水喝了。”

      走在满眼盈绿的田间小路,呼吸着浓重的乡土气息,听着河塘里鱼跃鸭飞发出的交响,我的心底的那些童年里的灰色阴影已经被幸福的阳光彻底照亮,还没有喝到家乡的甜水,我的心田已经陶醉了。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王永武——盐碱洼变身粮棉川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18516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