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张建良:寻访醉翁亭

  • 作者:自由盟主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6-27 01:26:26
  • 被阅读0
  •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到滁州一走,刚踏上这片淮左之地,稍作安顿,便匆匆叫了车,迫不及待地朝琅琊山赶去。

      路程不算远,不出10分钟就到了景点大门口,扫码购票,刷卡进园,双脚刚踏进园内,眼前陡然一亮——宽敞平整的大道笔直插向远方,一棵高大苍翠的松柏树屹立在道路中央,两边古树苍翠,宿鸟幽鸣,竹子编的篱笆生起了青苔,哗哗啦啦的流水声清脆地穿过耳际,一股清凉轻微丝滑地掠过肌肤,让人莫名地生出一种身在空寂悠远的世外桃源之感。

      我抬头仰望,太阳已落到半空,方知时间已不早了,于是连忙鼓足精神,向前走去,每逢岔口,却不清楚主景点的方向,转念一想,只要跟随人群的队伍前进,大概率不会有差错。就这样,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湖泊旁,湖面微波粼粼,山上的绿树倒映在水里,明晃晃的,犹如闪烁在山间的一幅国画。湖边有一石头,上边印“醉翁潭”三个大字,心中不禁暗喜——这是“醉翁潭”,难道湖中那座古亭便是“醉翁亭”?带着这份惊喜和疑问,我便急忙快步朝亭子的方向走去。可一到亭前,又觉得失落——亭子中间散落着几个方便袋,几位纳凉的老人双脚搭在凳子上,背靠着栏杆打盹,看着和普通亭子无异,感觉不到一点古典厚重的气息。心想,为人称颂的“醉翁亭”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失望之余,抬头往上瞅看,在亭子正上方悬挂着“临溪亭”的牌匾,绷紧的内心顿时松弛了下来,原来是自己被方才那块刻着“醉翁潭”的立石给误导了——“潭”是醉翁潭,但湖中的木亭却非醉翁亭。

      既然这非醉翁亭,便在亭前稍作休息,顺着指示牌又匆匆朝人群多的方向奔去,大约走了20来分钟,一座窄小的古桥从苍松翠柏中逐渐显露出来,,第六感觉告诉我,前方的胜景绝不会普通,于是,我踏步迈过去,桥下的水已基本干涸,只有一汪浅浅的溪流在缓缓向前淌去,几个小孩踩在水中露出的石头上玩耍,摇摇晃晃的,时不时传来几声嬉笑。我站在桥上张望,旁边是一个布置较为简单的广场,全然没有老家广场浓重的商业气息,浓密苍翠的树木分布在四周,阳光从枝丫的缝隙里朝地面撒下零零星星的亮点,这些亮点照在络绎不绝的游人身上,照在散布在周围的亭子上,给这原本古朴幽深的林中地增添了一丝灵动耀眼的光环。

      广场中间有一块特别显眼的大石头,我定睛一瞧,上面赫然印着“千年醉翁亭”几个红色大字,一看署名竟然是前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可见醉翁亭不仅是一处颇受文人雅士追捧,更备受政治家们推崇的的旅游胜地。石头背后是一条沟渠,沟渠旁边立着一堵青砖古墙,古墙中间就是检票口,我跨过渠上的石桥,径直朝那堵墙走过去,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打开二维码,扫一扫检票口,便匆匆进了,但是进门后并没有立马看到亭子,需要向右拐,穿过一道外方内圆的屏风门,方能看到醉翁亭端庄地坐立于抬高的平台之上,整体看上去装饰比较新亮,少了一点想象中的古朴厚重。据旁边的游人介绍,醉翁亭原本是欧阳修好友智仙和尚所建,曾经屡次惨遭破坏,但屡次重修,现存之亭,是清朝光绪年间的全椒观察使薛时雨按照原貌恢复的,后又经过几次翻新装饰才展现出现在的模样。

      醉翁亭修建在约一米的高台之上,占地面积有三四十个平方,中间被四根粗壮圆柱撑起,外围又被十二根柱子环绕支撑,四角翘起,呈现鹏鸟展翅之状,正如欧阳修笔下“有亭翼然”的蓬勃姿态,地上由磨平的石块铺就,两侧有石凳供人休憩,前后则是几片镂空雕花围栏,正中心悬挂着著名词人苏轼题写的“醉翁亭”三个金色大字,亭内有几副楹联,前二柱上题有“ 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意思是说,酒既然没喝多少怎么就醉了呢?年纪还不大怎么就自称翁呢?原来,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写道:“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可是当时他的年纪不过四十岁,虽然在那个年代,人的寿命不如现在,但对于这位一直以旷达而著称的欧阳修来说,自称为“翁”还真有点早。那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大文豪表现得如此“老气”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说说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了。

      欧阳修,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四岁丧父,虽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最终一路披荆斩棘,取得功名,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后因受到范仲淹“庆历新政”的牵连而被贬滁州。虽然我们在他的笔墨之中,感受到的多是饮酒寻乐的闲适安逸,但倘若我们设身处地地体会,是否发觉这“酒”并非快乐的载体,而更多的是政治失意、壮志未酬的苦闷宣泄或者是他安抚心灵伤口的自我慰藉,他一路追寻,想看到一个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尽管自己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国家发展谋划,还是受到朝内保守势力的排挤和皇上的无情打压,使得自己从遥远的京城落魄到这偏僻的滁州之地,难免会心生愁绪,心乏了,累了,对未来也不抱有太高的期待了,想必欧老觉得自己有点苍老的原因就在此吧!而欧阳修又是一位饱学诗书,积极乐观的大文人,岂会轻易地被眼前的坎坷打倒?为了让生活完美继续、政务有序开展,寄情山水、对酒当歌便成了他消解心中之苦、调节工作状态的有效办法,故而我们又能在他的诗文当中又能看到那个充满着昂扬斗志、包容万象的伟大形象。我环绕亭内,抚摸那苍树古石,仿佛跨越千年,游走于长衫舞袖的人群之中,觥筹交错,畅谈人生,慨叹起落浮沉。

      亭前是九折回环的流觞曲水,试想当年先贤们并排列坐,推杯换盏是何等的惬意;亭后有当地人为纪念滁州前后两人太守的“二贤堂”。此堂建立于宋绍圣二年(1059),是滁人为纪念曾知滁州的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建的。堂内中心树立着欧、王二二人的雕像,他们慈眉善目,面带微笑,没有一丝威严,一人手执书籍,注视前方;一人轻捋胡须,若有所思。塑像两边柱上悬一联:“谪往黄冈执周易焚香默坐岂消遣乎;贬来滁上辟丰山酌酒述文非独乐也。”下联说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在堂内停留片刻,便返回醉翁亭。琅琊山以凉亭众多而著称,有听风亭、观月亭、回马亭、临溪亭、双泉亭、叠翠亭、环翠亭、蔚然亭、叠浪亭、六方亭、峰回亭、洗心亭、解酲亭、听泉亭……而醉翁亭是所有亭的核心,也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名亭”,慕名前来者更是不计其数,前有著名的文学家苏轼、韦应物等,后有当今的政治人物乔石、李瑞环等。

      感叹之余,又有疑惑,面对如此简陋的亭子,我也不禁纳闷,是什么原因让这么一座普通的建筑名声大噪?难道真是仅仅靠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吗?据史载,欧阳修主政滁州期间,“为政宽简,官民称便”。不但勤政为民,而且亲民信民,不扰民,让人民有获得感、存在感、幸福感,这像是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直到现在,“与民同乐”的和谐场面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醉翁亭记》之所以历经千百年,一直熠熠生辉,我想,除了文学家欧阳修精妙的文学功底,更让世人津津乐道的还是 “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吧。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林间的萤火虫也若隐若现,茂林深秀的琅琊山不但有佳木繁阴、绿水青山,更有古道瘦桥、青瓦长廊。置身其间,环顾左右,上下一色,碧翠如洗。清风荡漾,徐徐拂面。恍惚间,我又心怀异想,欲飘飘成仙,腾空而起,翱翔云端,俯视蔚然修竹,清冽溪泉,尽情享受心旷神怡,豁然爽朗的美好佳境。

    【审核人:站长】

        标题:张建良:寻访醉翁亭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18305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