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王近明——一份报的情怀

  • 作者:王近明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4-03-15 21:35:23
  • 被阅读0
  •   记得两年前,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思考一个问题:究竟陇东是我的家还是深圳是我的家。思考来思考去,最终有感而发,写了一篇七千余字的散文《家南家北》,投稿《北斗》季刊后获得了李安平老师的厚爱得以刊发,后来这篇散文有幸获得了深圳市第十七届来深青工文体节暨第五届全国打工文学征文大赛铜奖,参赛资料就是李安平老师转发给我的载有该篇散文的《北斗》杂志PPT资料,因为没有收到样刊,我将要参赛的事情微信告知李老师以后,他说样刊已经没有了。我心里刚刚失落了一下,他接着又说只能提供电子档给你,不知道行不行?后来,《家南家北》在全国735篇稿件中脱颖而出,还获得了个铜奖,我感到比什么都开心。后来我想,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肯定和故乡的人有关,和故乡的文化平台有关,所以我在心里收藏了这份温暖的记忆。

      印象中,陇东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你看,没上过学的老头,随口就能来几句顺口溜,吼几句有板有眼的秦腔;老太太能根据你的属相掐算出你的年龄,老嫂子只要拿起剪刀就能剪出一连串的窗花;大叔坐在阳坡地就能道出老黄历上的二十四节气,年轻人不得不服。这一切都和文化有关,和传承有关,而《陇东报》就是传承陇东文化的载体,是我们这些游子了解故乡的窗口,所有关于故乡的音讯,都可以从《陇东报》的电子平台上信手拈来,非常方便。

      因为家庭条件限制,读书阶段我没有订阅过《陇东报》,但我通过各种渠道阅读和收藏过的报纸并不少,足足有三大本。记得最初接触这份报纸,是在三叔家的炕箱上,当时他家的炕箱上除了糊报纸,还糊着不少民国的一分钱和二分钱纸币。对于正上小学四年级的我来说,纸币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陇东报》在八十年代初却是个稀缺货。

      于是我就经常去三叔家的炕上读报纸,躺着读,蹲着读,坐着读,爬着读,一遍一遍地读。后来才发现报纸副刊的作者渔舟和段广停就是我认识的那两个人的名字,他们我都认识,前者是我们石羊八年制学校的教师,后者是我们临泾乡有名的通讯员。这一发现使我对他们既崇拜又敬佩。我想,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在这份报纸上发表文章,还要将报纸糊在我家的炕箱上,让亲戚邻居都爬上炕看。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对写作开始情有独钟,对阅读报刊如痴如狂,甚至为了剪报,把母亲用来做鞋样的《陇东报》和《甘肃农民报》都剪坏了,为此被母亲狠狠地骂了一顿,至今难忘。

      这几年,我在《陇东报》副刊上也发过一些散文和诗歌,如散文《书法与生活》、《父亲的冬天》、诗歌《春天的希望》等,都是自然投稿。对于我们这些离家在外的人来说,故乡吸引我们的地方,有时是一句方言、有时是一汪清泉、有时是一则消息、有时是一包特产。而《陇东报》,就是连接故乡与异乡的桥梁,不断地传递着故乡的音讯深圳与陇东与异乡之间传递音讯的窗口。用镜头和文字,为发展中的故乡呐喊、鼓劲,为追梦路上的我们加油助威。

      记得中共中央党史学会会长欧阳淞在《陇东革命根据地》的序中言道,“陇东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那山山水水、沟沟峁峁,无一不透露出一种苍凉、悠远、雄健的风韵与灵气。陇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把陇东高原变成一块红色热土,创建了红军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陇东报》便是根植在这块红色热土上的一棵大树,栉风沐雨,生生不息。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王近明——一份报的情怀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14654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