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黄淳:《黑石山》拍摄纪事

  • 作者:玄烨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8-01 02:59:15
  • 被阅读0
  •   黑石山,江津白沙古镇田园间的一座突兀山峦,山虽不高也不大,但很有名,很出彩。早在上世纪初,黑石山就被上海商务图书馆出版的《辞海》列为巴蜀名胜。黑石山上的聚奎中学,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黑石山风景秀美,人文历史出众,是国家3A级风景旅游区,学校大门也是景区大门,经物价部门核准,对游客可以收取景区门票。参观中学校园可收门票,也许,全国也找不到几例。

      1984年夏,重庆市编制爱国主义电视乡土教材,应重庆电教馆之约,我撰写了《黑石山》电视专题片文稿。随后,陪摄制组到黑石山拍摄外景,在山上度过了难忘的五天。

      以下几段文字,是《黑石山》解说词中的一部分,也是黑石风光的写实描述。

      (黑石山九曲池一角)

      其一。从江津白沙南行约三公里,有一座巍然耸立、奇特秀丽的黑石山。远远望去,古木参天,树密浓荫。黑石山以铁青如墨的巨石著名,540余礅大小不同的黑石形状各异,遍布全山。一块块巨大的黑石浑圆沉厚,碨磊突兀,参差错落,或独立山头,或三五成群,装点成了黑石山奇特风景。站在黑石山头,环顾四周群山,都没有这种成群结队的黑石。惊异之余,不禁要问黑石的来由。

      相传,李冰父子在都江堰治水,名扬九洲。长江白沙东海沱水湍浪急,时有行舟倾覆,李冰儿子李二郎应邀治理东海沱。李二郎从贵州娄山关驱石行至黑石山,鸡鸣天晓,石陷泥中不得再行,故留下黑石于此。还有传说是对面人高山小妖使坏,假装鸡叫,阻止治理东海沱。这些黑石的真正由来,是大自然变迁的结果,但它们奇异的形状和有趣的传说,确实引人入胜。

      (鹰咀石,镌刻有陈独秀篆书“大德必寿”)

      长石塔山腰上有一块巨石叫鹰咀石,白屋诗人吴芳吉称之为山石最佳处,并吟诗称颂:“鹰咀石,似鹰咀,悬崖百丈驴溪水,独立苍茫势若飞。”1939年夏,中共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应时任校长周光午之邀小住黑石山,恰逢江津富商邓鹤年字蟾秋七十大寿。蟾秋将其所收礼金三万余元悉数捐赠聚奎学校设立“邓蟾秋奖学金”。陈独秀与邓仲纯、台静农、欧阳渐等前去白沙邓家祠堂祝寿,知其义举后,陈独秀特篆书“大德必寿”盛赞此举。此题词镌刻黑石山鹰咀石,文革时被损毁,现已重刻。

      (两巨石分别镌刻“一夫当关”与“函谷”)

      九曲池石径旁的两巨石高耸对峙,石间只容一人行走,其势极为险要。石上“一夫当关”和“函谷”几个镌刻大字,为之增添雄伟气概。石径下一对黑石,形似蟾蛙,月夜,俯视它,隐隐约约如一对情侣在窃窃私语,人们称之为“双蛙对语”。还有幽静含蓄的“夹谷”,举办露天音乐会的“露台”,以及卧虎石、听蛙石、牛儿石等等,各具姿态,妙趣横生。

      其二。黑石山上最有情趣的,要数隐匿在密林深处的九曲池。它以池中小径迂回九折而得名。池畔,黑石交错,形状各异的巨石半没水中,各具特色的鉴止、夜雨、问梅三亭依石建成。黑石间,仙鹤桥、蝙蝠桥、镜桥相依连接,首尾照应。九曲池清水涟漪,游鱼可见。假日,若邀约三五同伴,垂钓池畔,更是韵味无穷;若漫步池间小桥石径,犹如置身苏州园林。池畔黑石还镌刻有冯玉祥将军与大文豪郭沫若为缅怀诗人吴芳吉的题词。

      (九曲池)

      其三。“叠叠云梯三百步,莺声迎我上天来。”伫立“饮水思源”池畔的鹤栖亭,以它东方建筑古朴典雅的魅力,吸引着过往游客。清晨,当您登亭远眺,百里山川烟波浩渺;傍晚,夕阳西去,天际大地层林通通笼罩在变幻万千的晚霞之中,由火红、桔黄又变成玫瑰色。此情此景,不由人吟诵起“满目青山夕照明”、“人间重晚晴”的诗句。

      黑石山除了解说词描述的美景,还有众多人文历史故事。

      (聚奎书院)

      黑石山众多古朴建筑和百余年办学历史最引人注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县人邓石泉、张元富等创办“聚奎义塾”;1880年,建成聚奎书院;1905年,改为聚奎学堂。相传,“奎星”主文笔昌盛,“聚奎”即聚集奎星,定会人才辈出。为办学,山上先后建起了聚奎书院、石柱洋楼、砖柱洋楼、鹤年堂、工字厅等建筑。始建于大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聚奎书院,为当时江津的四大书院之一,现在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院外门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邓鹤丹所题,邓曾任江津中学校长、江津县教育局长),以及院内石柱对联:“是英雄铸造之地,为山川灵秀所钟”(为佛学大师欧阳竟无所题),充分体现了聚奎办学者的理想与志向。建于1909年的石柱楼,由39根石柱构成,是江津境内第一座西式教学楼,故称“石柱洋楼”。与之平行的砖柱洋楼,是1915年聚奎小学教师获四川省视学头等奖300大洋,捐赠学校而建成的。

      (聚奎书院庭院)

      聚奎有无数名师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萧湘是辛亥革命著名的爱国志士。他向学生们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并起草讨清檄文《聚奎学校为白沙首义布告全川父老文》,在白沙首发反清起义,并以“水电报”置于江中,流传各地。聚奎学堂堂长邓鹤翔组织四川保路同志会江津支会,并发动师生踊跃投身争主权、反外侮的斗争,影响了全川。

      (萧湘亭与讨清檄文碑)

      聚奎学校严谨的教风,浓厚的学风,铸就了一代又一代栋梁之才。聚奎学子白屋诗人吴芳吉与历史学家邓少琴、国画家张采芹同被誉为“聚奎三杰”。吴芳吉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诗的开创者之一。他先后任教长沙明德中学、江津中学、湖南女师、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学校,并为重庆大学创办人之一。吴芳吉潜心育人才,桃李满天下。吴芳吉的诗,充满了人民性,民主性,爱国主义的激情,反帝反封建的坚决意志,追求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吴诗把这些思想与感情极自然交融地表现出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吴芳吉一生诗作800余首,其代表作有《婉容词》《两父女》《护国岩词》《巴人歌》《笼山曲》。其中,《笼山曲》1031句,5739字,被称之为“中国诗史上第一长诗”。

      (聚奎学子、白屋诗人吴芳吉)

      聚奎学子中的杰出英才,还有共和国“两弹元勋”周光召、中国农学专家程绍迥、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樊弘、中国女排五连冠教练邓若曾等等。

      聚奎有众多教育建筑,鹤年堂为代表作之一。鹤年堂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为留学欧洲的校友设计建造。

      (鹤年堂)

      鹤年堂外形中式建筑,内仿罗马歌剧院布局,但舞台设计则与罗马歌剧院反其道而行之。罗马歌剧院是舞台在上,乐池在下。鹤年堂则是舞台在下,乐池在上,遵循余音绕梁的华夏古韵,让乐曲始终在堂内上方环绕而不受台下观众杂音影响。鹤年堂音效设计十分巧妙,在舞台上讲话,无须用扩音机,楼上楼下任何角落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鹤年堂建好后,可容纳1400余人,当时号称“川东第一礼堂”。抗战期间,白沙迁来很多学校和单位,鹤年堂成了知名人士的大讲坛。1939年夏,一代人杰陈独秀曾在鹤年堂客房小住两月,并在鹤年堂舞台上作了人生最后一次演讲。1944年3月,时任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将军曾在这里作过捐款抗日的动员报告。著名社会活动家黄炎培、被今人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等文化名人也在此作过演讲。鹤年堂门外三角石碑上,还有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佑任的题词“天地正气、继往开来、奋乎百世”。当年,重庆建工学院的教授们要把学生们带来参观考察,讲述鹤年堂特别出彩的音效、采光等造型结构和内堂设计。

      (聚奎图书楼)

      聚奎学校珍藏着校友赠送的两部图书,线装本《四库纪要》和《古今图书集成》。其中,《古今图书集成》四川省仅存两部,一部在省图书馆,另一部在黑石山。文革时,学校红卫兵准备把这两部所谓“封资修”图书付之一炬。就在即将动手的前一天夜晚,教师廖德富冒着极大危险,与另几位老师和员工,用箩筐装上图书悄悄地挑到学生食堂仓库,深藏在了装米的搭斗里,让珍贵图书免遭了厄运。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省博物馆希望学校把这些图书转交给他们。听学校罗昌一副校长讲,学校没有同意。这些图书是校友捐赠给母校珍藏的,是黑石山的镇山之宝,学校任何人都不能违背捐赠者的意愿将它随意处置。此后,四川省教育厅拨专款建成了聚奎图书楼,为珍藏图书创造了更好条件。

      (丛林中的川主庙)

      黑石山满山古树郁郁葱葱,是一道靓丽风景,也是镇山之宝。黑石山古树曾多次险遭劫难。1951年,成渝铁路建设需枕木,一些人欲砍伐黑石山古树用作铁路枕木,县长王昭闻讯,赶紧驰马前去制止了砍伐。1958年,时兴大炼钢铁,永兴区民工数百人上黑石山准备砍伐古树炼钢,县委书记凌文远知晓后,立即严令制止砍伐。1983年,高屋乡少数农民盗伐黑石山古樟树,并打伤护校领导和员工,分管教育的副县长辜文兴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他刚上任两天,亲自出马现场处理,并签发了文革后禁止盗伐古树和保护文物古迹的江津县人民政府第一号政府令。政府令的颁发,对不法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盗伐古树、乱开黑石与破坏文物古迹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也为黑石山能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丛林中的钟鼓亭)

      黑石山有如此美丽景色与人文历史,能亲自参与影视片拍摄过程,真是十分难得。现场取景那五天,每天气温都在35度左右。黑石山虽有丛林遮蔽太阳,还是很闷热。早出晚归,一天工作下来,衣服都湿透了。摄制组的小邓和老马非常敬业,白天拍的素材,晚上还要全部过目,然后商讨第二天的拍摄计划,一直工作到深夜。那年月,学校招待所没空调没电扇。我们睡在木板床上,一边摇大蒲扇,一边驱赶蚊虫。虽然夜晚难以入眠,第二天一大早起来,仍集中精力继续投入拍摄工作。

      (聚奎校门)

      外景拍摄完成后,我们到重庆电教馆设在袁家岗二十中内的影视编辑室进行后期制作。这部电视专题片,取名《黑石山》,片名采用四川省政协原主席杨超参观黑石山的亲笔题词。不久,重庆电教馆把《黑石山》送到重庆电视台播放,这是反映江津名胜古迹风采的电视片第一次向世人展示。

      以下是我撰写的《黑石山》最后一段解说词:“亲爱的朋友,当您涉足九曲池畔,伫立鹤栖亭头,漫步石间樟林的时候,也许,您想撷取一朵明净的水花,采下一片火红的云霞,拾起一束洁白的羽毛,留作永恒的纪念。哦,您已把黑石胜景尽揽胸襟,乘激情,把它尽情描绘、赞美。是啊,奇特秀丽的黑石山,你引人陶醉,令人难忘,谁不把你赞美!”

      (三角碑,于佑任题词“天地正气、继往开来、奋乎百世”)

      (冯玉祥将军为吴芳吉题词“黑石山”)

      (周光召题词“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2023年6月25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黄淳:《黑石山》拍摄纪事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ushisanwen/8077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