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揭阳榕城老城区的熟悉程度,我总有满满的自信。我甚至向朋友吹嘘,从老城的任何一个点开始,随意逛任何街道,最后都有把握绕回原点!
不过,这是二十年前的事啦。而此刻,我正站立在进贤门楼前,环顾四周似乎熟悉却已十分陌生的街景,老城改造所带来的改变使我有些茫然失措。好在眼前这巍巍进贤门城楼依旧古朴厚重,仍是记忆里的风采!据资料记载,进贤门城楼始建于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城楼建筑分三层,坐西朝东,下层为瓮城门,中层为城楼,上层为琉璃亭阁,因通抵揭阳学宫,取增进贤士之意,故名“进贤门”。明清时又为施更场所,每当晨曦初现,报晓号声随风悠荡,声闻全城,故有“礁楼晓角”之称,为揭阳八景之一。
但我此来匆匆,实只为寻味记忆中老城的一些美食,时已过午,辘辘饥肠使我没有太多心思再好好游赏进贤门,更没什么心思去探究城市容貌的改变,一心只想着先在这周边找到一家小吃店。好在住在渔湖的老同学及时赶到,接下来的行动才有了方向感。
我们首先要找的是粿汁店,因为榕城这边的粿汁令我印象深刻。那时候,当地的一位朋友请我品尝品尝这种传统名小吃,并兴致勃勃地向我作详细推介:这边传统的粿汁底汤是用米浆熬成的,然后开火大火煮开,全程都要用勺子不停的搅拌,熬至汤底浓稠就可以加入粿汁皮了;下完果汁皮要不停地搅拌,不然会粘锅底,把粿汁皮煮开就关火,之后还趁整锅粿汁还在咕噜咕噜冒泡时盛出,加入卤猪肉丁、卤猪粉肠、香菇、卤蛋还有油条等配料,淋上卤汤或本地酱油,咸淡自己调节,最后放上香菜——哇,这一碗粿汁是不是让人很有食欲!朋友这一番绘声绘色的描述,确实让我这个吃惯洪阳粿汁的人满怀期待。等店主人把一碗黏黏稠稠、量大料足的粿汁端到面前时,我便马上老实不客气地开吃了……呃,但是这口感这味道,实在令我难以恭维!于是大力吐槽,直言这粿汁简直没法和我们洪阳的相比,洪阳的粿汁无论是用料还是汤水等等如何如何的好,完全不顾虑东道主的感受,甚至这样肆无忌惮的评论还惹来店主的多次侧目。朋友见机不妙,尴尬地拉起我便走。此后我再没吃过榕城的粿汁,但至今想起这事,心里仍羞愧万分。
所以,我这次专门要再好好品味这小吃,以解心结。我们凭一些记忆沿着一条街寻下去,很快的,便在一显眼处找到。所谓“少食多知味”,更何况还要继续吃别的小吃呢,所以,只点了份量最小的一碗粿汁。细细品味,黏糊糊的粿汁仍然是料足、绵密,有一定的韧劲又软软滑滑的口感,与清汤型的洪阳粿汁相比,其区别是肉眼可见的,别有风味。俗话说“食口在人”(各人的口味不相同),其实众囗难调,因而各具特色,哪里可以分什么孰优孰劣。现在回味之后,才懂得那时自以为是、口无遮拦的我,是多么肤浅无知啊!
向店主人支付完毕之后,仿佛也付清了一笔心债,心情一下子轻松起来。接下来,我们要寻找的小吃是鲜竹笋饺。这也是当地的朋友推介过的,就在这进贤门附近的中山街里。那时到这家小店吃过两次,要么不是笋季,要么已售罄,竟然都没能吃上一个竹笋饺!
据说,这家店的竹笋均来自揭东埔田。制作时,先将鲜嫩竹笋切成笋丁煮熟,拌上腌制好的猪肉沫、爆香香菇粒,再拌入葱花,以鱼露、盐、鸡精、胡椒粉等调味搅拌均匀为馅。包好后下锅蒸8分钟左右,蘸上点陈醋或辣椒酱即可享用。如果将蒸好的笋饺再以油煎至焦黄,则酥香可口,色香味更佳!可惜我们均已全然记不起店的招牌(又或者人家压根儿就没招牌,全靠熟客经营),只记得店前有一棵粗壮的大叶榕树,树身上有一块铁板,用红漆油写着“竹笋饺、韭菜饺、白菜水晶饺”等品名。沿着刚翻新过的人行道向前走,两旁的建筑物仍是古色古香,变化不大,这给我很大的希望。终于,有心人天不负,不久便果真找到了这家饺店。进店之后,顺利点到了两份蒸笋饺及一份煎笋饺,好在刚才吃的粿汁不多,胃里仍留着较大的空间呢。几位大妈一番忙碌之后,一盘蒸饺及一盘煎饺便热气腾腾地陆续端到我面前来,扣鼻而来的香味令人食欲大振。蒸笋饺皮薄欲破,我夹起一只轻轻地咬上一口,皮一点便破,笋馅爽口清润,真可谓齿颊留香。煎的笋饺则外酥里嫩,满口鲜香,更是一道让人无法抗拒的美味佳肴!很快,两盘笋饺便悉数落肚,极大的满足感弥补了之前留下的遗憾。
走出店门,看看天色已至归程时分,再在老城寻味下去,一则胃力不足,二则时间不允许了,只好作罢。或许再过些时候,便又可以从从容容再回老城寻味了呢;毕竟再来时,心境已大不一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