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石楠书屋正式在安庆博物馆开放,这是石楠老师多年的心愿,终于如愿以偿。真心为家乡的文学前辈石楠老师高兴,衷心向石老师表示祝贺与祝福。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春雨绵绵,有节奏地敲打着窗棂,风声铿锵有力,大自然正有序地演奏着春的乐章。想到去安庆参加石楠书屋开放仪式,激动得一夜无眠。想起多年前,石老师与我说起,想将自己的文学、书画、收藏作品捐献给国家,建一座文学艺术馆,让她毕生精力创作的不同版本68部八百万字的作品和她创作、收藏的书画作品留存下来,滋养更多的后辈。
石楠书屋收藏了石老师的文学著作、手稿、书画作品、名家签名书籍、名家书画、名人信函等3871件,这是石楠老师给安庆人民的礼物,也是留给后辈学子们的精神食粮。“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这样一种默默的奉献,一种潜在的滋养,一种心灵的教化,让无数文学爱好者,跟随着作家石楠的脚步,迈向文学的殿堂。
在我的家乡太湖县花亭湖畔,有一座神奇的笔架山,山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李杜乡石家樟树屋。相传李白杜甫曾到此游历,留下李杜车、李杜井,也留下许多文人趣事和佳话。此地因此成为风水宝地,耕读传家,文风蔚然。1938年10月17日,石楠就出生在这里一户普通农家。她的童年很苦。她是家里的第5个女儿,因为家贫,前面4个姐姐都送人了。石楠老师一次在讲座中回忆,因为祖母想让她带一个弟弟来延续香火,破例把她留下来,取名纯男,小名叫男伢。在她幼小的心里,很害怕遭遇姐姐们一样被弃的命运,所以格外懂事、乖巧、听话。每天上山砍柴、下地挖野菜、放牛、割草,回家还帮大人扫地、洗衣、做饭,小小年纪的她,俨然一个小大人,过早地尝尽了生活的辛酸与苦楚。当她看到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她的心中一团火在燃烧,她感觉心隐隐作痛。为了能去读书,她不知流了多少眼泪,祈求祖母和父亲开恩,但一贫如洗的家庭实在不能满足她的愿望。
想不到读书,石楠也没有气馁。她央求祖母教她儿歌、山歌,给她讲故事。村里有人识字,她就去向人家请教,哪怕只学了简单几个字,她也要高兴好几天,没事就拿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那是她早期从民间文化中汲取的营养。1951年,她终于如愿进入扫盲班学习,虽然只学了3个月,但对于渴望上学的石楠来说,却弥足珍贵。这三个月的时间,她认识了大量的汉字,为她后来的学习和阅读打下了基础。1954年,她终于插班到辛仓小学学习,正式开启了她的读书生涯。1955年,她以黄镇区第一名、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太湖中学录取,在太中读书期间,她勤奋刻苦,孜孜不倦,靠奖学金完成了学业。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石楠老师经历了许多苦难,一生笔耕不辍,书写苦难。1958年,石楠到安庆小五金厂当学徒,她把业余时间都放在读书上。在五金厂那个集体宿舍,石楠看古今中外名著,看前言杂志,订阅《美术》,被同事们看成是另类。“是读书和生活成就了我。”生活没有辜负石楠,石楠也没有辜负生活。生活给她一朵鲜花,她就回报整个春天。“为苦难者立传。”44岁的石楠,因传记文学《画魂—张玉良传》轰动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传记作家,石楠老师创作成就令人瞩目,先后出版了《刘海粟传》、《张恨水传》等不同版本的86本书籍八百万字,被誉为“用生命创作的作家”,2005年被评选为“首届中国当代十大优秀传记文学作家”。
清明节期间,石楠老师回故乡扫墓,听她说要把毕生积攒的稿费捐献给安庆师范大学,设立石楠文学奖,用以支持和培养文学新人。“言必行,行必果。”石老师回安庆后,很快就看到了她捐赠一百万设立石楠文学奖的新闻。石老师感慨地说:“是文学成就了我。我要将自己的一切回报给文学。”这是一个作家的拳拳赤子情怀,是一个有胸襟、有气度、有情怀的艺术家践行的诺言。熟悉石楠老师的人都知道,她生活很简单,很质朴,平时不乱花钱,很节约,能拿出一百万来设立文学奖,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创举,是大手笔,是大爱。
石楠老师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她让人喜欢,让人深爱,让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