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蛟龙逸天宇,恰似惊鸿落人间
一一周敦颐永州任通判
1064年冬天,时年47岁的周敦颐从江西赣州平移到永州(零陵)任永州通判。入住在零陵府正街的官衙(现东山广场与小西门之间)。
北宋时期周敦颐的家乡道州和周敦颐任通判的永州(零陵)还没有合并,分永州府、道州府,都属荆湖南路。驻住在零陵府正街的衙门(现东山广场与小西门之间)。
当时北宋朝时期的永州通判相当于副府,是二把手。 通判与知州共同管理本州事务,凡是本州的民政、财政、户口、赋役等事务文书,需要通判与知州共同签名连署才能生效。另外,通判还可以监察州府官员以及向朝廷推荐本州官员的权利。
画图曾识零陵郡,而今方知画不如。挥毫需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有锦绣潇湘、诗画零陵之称的零陵,作为潇湘二水汇合处,自古山川形胜,人杰地灵,永州八景名闻天下,永州八记名贯九州。这里有远古时期二妃千里寻夫的凄美传说,有八仙飘海中唯一女性何仙姑羽化登仙的故事。怀素、柳宗元、范纯仁在此寓居或留下墨宝。
“操行清修,才术通敏,凡所临莅,皆有治声”的周敦颐来永州后,他认真履职,与知州一道办理案件、处理政务、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不久之后永州(零陵)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百姓安居乐业。周敦颐公务之余游览永州(零陵)的奇山秀水,或许从小就在家乡月岩悟道的缘故,他对永州(零陵)的岩洞更是情有独钟。在任永州通判期间,他先后游了朝阳岩、淡岩。
朝阳岩朝阳岩又名西岩,位于永州市古城西南二华里,潇水西岸之临江峭壁,与周敦颐住的府正街一水相隔。唐永泰二年道州刺史元结诣都计兵,途经永州,维舟岩下,喜其山水秀丽,崖石奇绝,因其岩口东向,取名朝阳岩,并撰《朝阳岩铭》及《朝阳岩》诗,飧于石壁。朝阳岩山水相依,古木青郁浓荫,风光旖旎,每当“朝暾初升,烟光石气,激射成彩”,故称“朝阳旭日”。周敦颐与同僚、好友泛小舟涉潇水而过,登上岩口,探岩洞、观景色,羡慕其中的山水,在此留下石刻。由于时代久远,石刻被风雨剥饰,变得模糊,但隐约还见“潇湘洞口咏飘风景物依稀仙岛中天”等字句。落款: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尚书职方郎中程濬治之,尚书虞部郎中、知州军鞠拯道济,尚书比部员外郎通判军州事周惇茂叔,治平三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游永州朝阳洞。
淡岩淡岩,又名澹岩、澹山岩,在永州古城以南三十里潇水之滨的澹山脚下,素有“永州淡岩天下稀”之美誉。每年中秋午夜,月光从岩口射入月台,成半月形状,故有“淡岩秋月”之称。传说秦始皇时代的一代贤人周贞实避世,曾居于此地。周敦颐曾先后三次游玩此洞,并刻石三方。分别是治平三年四月六日、治平四年三月十日、治平四年三月十三。石刻如下:
尚书都官郎中、知军州事陈藻君章,尚书虞部员外郎、通判军州事周敦颐茂叔,郡从事项随持正,零陵令梁宏、巨卿,同游。治平三年四月六日题。
比部员外郎通判永州军州事周敦颐茂叔,治平四年二月一日,沿牒归舂陵乡里展墓,三月十三日回至澹山岩,将家人辈偕游。侄至,男焘,侄孙蕃侍。
尚书比部郎中知军州事鞠拯道济,尚书比部员外郎通判军州事周惇颐茂叔,军事推官项随、前录事参军刘璞、零陵县令梁宏、司法参军李茂宗、县尉周均。治平四年三月十四日同游永州澹山岩。
朝中有官好当官。大树脚下好遮凉。周敦颐的侄儿周仲章获悉自己的叔叔在隔壁的永州府当大官时,甚为兴奋,于是想利用周敦颐手中职权为其谋取“一官半职“,周敦颐自然拒绝,他教诲侄儿当走正道,通过科举考试自己争取,不能搞拉关系、走后面,否则这样的官当起也会不安。他送给侄儿一些钱财并专门为此写了一封信叫自己的侄儿带回去给家乡父老表明自己的态度。那信是以诗形式写的:“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得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任所寄乡关故旧》)。
周敦颐一生“以‘拙’为荣,以‘巧’为耻”,他在永州任通判期间还特意撰写了《拙赋》:或谓予日:“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他通过《拙赋》将官场中言多文饰、张扬夸大的“巧者”以及务实真诚、实事求是的“拙者”进行对比,旗帜鲜明地强调了为政者当崇拙去巧的态度,重申了“上下安顺,风清弊绝”的从政理想。
疑是蛟龙逸天宇,恰似惊鸿落人间。周敦颐任永州(零陵)通判两年多时间后,于1067年5月,周敦颐由永州通判兼任邵州代理知州,屈指一算周敦颐在永州工作仅有两年弹指一挥间。但是他在永州(零陵)留下的“清正廉洁”“抱诚守拙”“安贫乐道”的故事一直传为后人的美谈,也成为永州(零陵)宝贵的精神财富。(零陵唐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