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田园散文
文章内容页

刘建军:蔚州军堡——桃花堡

  • 作者:念书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6-15 08:16:08
  • 被阅读0
  •   蔚州素有“八百庄堡”之说。的确如此,在蔚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史古堡星罗棋布随处可见。但在这众多的古堡当中,“军堡”却非桃花堡莫属,可谓众堡唯一。

      (一)

      桃花堡位于蔚州(康熙三十二年由州改县)的最东边,东面和保安州(涿鹿县)土木相连,北部与上谷郡(宣化区)同山共水,南面是天然宝库小五台山。据光绪三年《蔚州志》之地图载,以蔚州城为中心,把蔚州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乡”,桃花堡属于“东乡”——“定安乡”。在东乡众多的古堡当中,既是唯一一个标有“回”形标记的古堡,又是全州唯一一个设置“衙门”的古堡。

      “衙门”,在民国以前,京、城、道、府、州、县都设置有衙门,王公大臣、道台府尹、州官知县等主政官员在这里面处理政务。这是历史常识。那么,桃花堡既非州治又非县治所在地,怎么就有了衙门了呢?答案是:这座衙门是驻军首领处理军务的所在地——“把总衙门”。

      军事系统有别于行政机关,不可能像行政机关那样按部就班的设置官署衙门。而是根据军事防御的需要,依据地形、地貌、隘口、道路、水源、后勤物资保障等安营扎寨,然后再根据所部署兵力的规模以及统帅者的”秩比级别”等因素,设置处理军务的办公场所,他们的办公场所也同样称为公署衙门。这样的衙门,在蔚州仅有三座,一座为蔚州城的“守备署”;一座为桃花堡的“把总署”;一座为黑石岭的“把总署”。(均据《蔚县志》(清乾隆四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版,下同)之九《公署》)

      据《蔚州志》(光绪三年版)载:“桃花堡把总署在本堡,明防守署。顺治年改。”据《蔚县志》第九卷载:“桃花把总署大堂三间、大门一间、仪门一间、后宅三间、西房二间、书房三间、班房二间、书班房二间。口北道行署,在儒学西,即所谓下察院也。明弘治间建,今废。”此外,在《蔚州志》卷七《兵志》中还载明了兵员裁拨、兵器配备、岁支军饷马乾、饷银饷米等具体数额。

      何谓把总?据有关历史资料载:“把总,明代及清代前中的陆军基层军官官名。始设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代属京营、边军系统。秩比正七品。次于军中统率千名战兵之千总(守备),麾下约有战兵四百四十人。”

      纸上谈兵?非也。

      从米粮市大街经煤市街往西走,过了官堡门,马上向北看有一条巷子,顺着巷子一直往北走就到了衙门的遗址了。

      巷子北面正中间的地势明显高于东西两面,衙门依北堡墙为靠山,坐北朝南,大门前面是宽敞平坦的“教场”。教场东西两边又各有一条小巷,东边小巷的三座民居宅院大门座东朝西,西边的小巷四座民居宅院大门座西朝东。俯视这一块儿,整体上端端正正、主次分明、中规中矩。东西两条小巷和衙门呈“一轿二杆”之形,两侧民居呈“七星捧月”之势。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衙门四周院墙的地基依然清晰可见,地面上残墙断壁一片瓦砾。据老人们说:“早在龚、姚二旅打仗的时候就毁坏了。”众所周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结束了中国封建王朝帝制的统治历史之后,我国曾经经历过一段军阀混战时期,“龚、姚二旅”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他们分别属于“奉系”军阀和“直系”军阀的两个军阀派系。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中,曾经在这一片废墟上垒过几个“小高熡”,把从各家各户收集上来的铁制品放到小高熡里面炼。后来,一村一队在衙门这片废墟上盖上了队房和饲养坊(现在为民居)。六十年代初,桃花公社在南部(教场南部)建起了桃花镇第一所初级中学——“桃花农中”(后改为桃花公社修造站、地毯厂)。中间还有一块儿地方,一九六九年,一村大队利用这块地方盖了两排宿舍,用于安置来插队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现为民居)。

      现在,这道巷仍然叫“衙门巷”,有门牌为证。

      (二)

      既然设有“把总衙门”,那么,其麾下的兵力部署在哪里?有没有军营呢?

      俗话说:“兵不离营,马不离圈”。桃花堡把总衙门麾下不但有军营,而且有三座军营。

      首先从“后营”说起。从桃花堡北门出去向东北方向走近百米,有一个独立成堡的村子。村子四周筑有夯土堡墙,并建有东堡门、西堡门各一座,夜间关门落锁,自成一体,概莫能入。一进西门路北,筑有几丈高的一座独立的夯土高台,上面建有寺庙一座,俗称“高台庙”。东门有砖雕门额和楹联,门额雕有“桃花堡”三个大字。这个村子就是桃花堡的发祥地——“后营”(现在的七村)。

      据蔚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在旧一零九国道桃花段东口路北,桃花镇集贸市场东南角的墙外面,竖立的地名碑文载:“据县志载,北魏年间建堡,当年筑东门毕,正值桃花开,故名桃花堡。”据桃花堡的老人们口口相传也是:“先有的后营,后有的桃花堡。”并且指出其碑文所说的“筑东门毕”,指得是后营的东门,而不是东营的东门。这样独立成堡的村子,在桃花堡镇内九个村子当中,当属唯一!

      为什么后营有一座寺庙建在几丈高的独立的夯土高台上,据老人们说其真实用意是——军事需要!

      无独有偶。清乾隆四年刊本《蔚县志》(成文出版社)卷二十五《祠庙》部载:“在城东九十里(注:凡桃花堡的寺庙均表述为城东九十里,如双阳寺、铁黎寺)有一座高山庙,一名“疙瘩庙”,夏月治田,诸村农夫避雨地也。庙虽小,名最著”。“疙瘩庙”所处位置地势较高,四周旷野,筑有高台。这个地名沿用至今,现在四村的农民兄弟叫其附近的农田仍然为“疙瘩庙”,或者“疙瘩庙洼”。

      从“疙瘩庙”再往南约四华里的扯业辛庄村,又有一座“高台庙”。在村子北面有一座独立的几丈高的夯土高台,高台上面建有小庙,现在尚保存较好,仍然屹立于原址,据说,近年来有几位创业成功人士捐资进行了修缮。

      三座“高台庙”表面看上去是庙宇,其实是发挥着“瞭望塔”和“烽火台”的作用,如有军情、匪讯,立即狼烟传递遥相呼应。在那个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前辈贤人的聪明才智着实令人敬佩!

      从后营出东门向南,越过一条小沟就是“东营”(现在的六村)。

      从桃花堡的西门出去,向西偏北方向走,距离桃花堡八华里又是一座军营——“马官营”。

      但凡了解一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有营必有皂”之说。例如,蔚县的“西合营”,其东北方向约五华里就是“祁家皂”。

      那么,桃花堡的军营有没有“皂”呢?有!不但有,而且是有两个皂。

      距离马官营约二华里,从马官营向北越过一道沟就是“东辛安皂”,和东辛安皂紧挨着就是“西辛安皂”。两个皂中间看着是隔着一道沟,估计恰恰是这道沟的存在,才被当时的军事将领选中而部署着一营二皂。为什么?因为这道沟的沟底有自涌泉水,潺潺而流,四季如春,清澈甘甜,是两个皂和马官营难得的饮用水水源地。

      何谓“皂”?皂,据《汉语字典释义》的第七、八、九条释为:“皂,古称马十二匹为一皂;牛马的食槽,亦泛指牲口栏棚;引申为喂养。”由此可见,皂,是古代军事用的马匹等后勤物资的保障之地。

      上述军营和皂,除了后营和东营现在分别称为七村和六村外,其余的都演变为村名沿用至今。

      再从桃花堡的周边部署来看,也能印证这一点。

      桃花堡的北面三华里有一个村子叫“七百户”村。村子四周筑有高大宽厚的夯土堡墙,在正南方建有一座砖砌堡门。关于“百户”的来历,据查阅历史资料载:“千户,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隶属于万户。元代相沿。其军制设‘千夫之长’。千户、百户、所,“千户”为之长官,驻重要府州。统兵1120人,分为10个百户、所。”由此可见,金(公元1115年——1234年)、元(公元1271年——1368年)时期,桃花堡的北面七百户村就有驻军,拱卫着桃花堡这一军事重镇。

      此外,鲁家庄、东辛安皂、西辛安皂、马官营、太宁寺、鸦涧、赤崖(nie捏)堡等七个村(堡)都筑有高大宽厚的夯土堡墙和坚实的堡门。从地理位置上看,从后营起,这些古堡覆盖了桃花堡的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南、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形防御屏障。

      在周围这些村堡当中,其中鸦涧堡又有别于其它村堡。《蔚州志》第七卷《兵志》中记载:“东路汛拨六处,大德庄汛、西合营汛、吉家庄汛、红桥儿汛、宁远店汛、鸦涧堡汛,各设守兵二人,内宁远店汛、鸦涧堡汛属桃花堡营”。可见,鸦涧堡曾经是常设守军的军事重地,发挥着联系蔚州城和桃花堡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

      桃花堡的内部建筑更是独居匠心、堪称完美。

      古堡四周不但筑有高大宽厚的夯土堡墙,在中心街道上,东西方向共建有砖砌的东门、二层堡门、官堡门、西门四座堡门。南北方向建有北门、大南门、小南门三座堡门。如有敌情、匪讯,将西门、大南门、官堡门这三门关门落锁,那么,衙门和“義仓”(存放军粮的国库)等“行政要地”即可以自成一体,概莫能入。如果将官堡门、小南门、北门、二层堡门这四门关闭,桃花堡的商贸区又可以自成一体,有效地保护着商贾大户的人身财产免遭侵害。把东门、北门、大南门、小南门、西门这五门关门落锁严加防守,整个古堡外不能入,而堡内却通行自如,安然无恙。分布在堡墙上面的玉皇阁和魁星楼,以及堡门楼上面的文昌阁、火神阁、后稷阁、关帝阁,既可以藏兵镇守,又可以和北、中、南三座“高台庙”狼烟传递、遥相呼应。

      再进一步的从历史印迹上窥探和考究,也能够为“军堡”之说提供佐证。

      明代,我国农村户籍管理曾经实行过“里甲”制。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晚清时期,仍然有“里甲”之说。当时,蔚州共设置“四乡”、“二十四里”,每个“里”下辖十个“甲”。除了“南山里”以外,有十五个“民户里”和八个“军户里”。桃花堡属于八个“军户里”之一,名曰“怀忠里”,和“民户里”一样,下辖十个“甲”。(见《蔚州志》卷三《地理志》)。现在存世不多的《家谱》、或者俗称的《義子簿》上面,基本上都标记着“祖籍”是什么“里”和第几“甲”。有的家族祖上是山西洪武移民(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始至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止,就特别标注是山西洪武移民。由于当时朝廷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设立办事处,给移民统一发放“凭照川资”(身份证和路费),原籍的地名已经记不清的人,大多数就将“洪洞县大槐树”作为祖籍。以笔者为例,《家谱》上就明确记载为:“怀忠里八甲人士,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洪武移民是也。”

      以上所述,源于史实,绝非杜撰,毋容置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老的蔚州大地迎来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是乡村振兴、古堡振兴的题中应有之意。桃花堡这一历史军堡、重镇,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必然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重振雄风!

    【审核人:雨祺】

        标题:刘建军:蔚州军堡——桃花堡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tianyuan/6451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