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余,我打开微信收藏夹,又一次阅读了林芳同学的两篇佳作《纪念我的父亲》和《2022年的碎碎念》。这两篇文章分别是我去年和今年收藏的。在《纪念我的父亲》一文中,林芳同学以及其简练的文字和纯朴的感情来描述她对父亲的想念,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她对父亲的崇拜和对父亲深厚的感情。在《2022年的碎碎念》一文中,林芳同学以杨绛先生式的神韵和写作手法记述了她平时生活中的碎事,着重描述了自她父亲故去后,她在南粤生活的点滴,简单的语句总能穿透心灵的篱藩,渴望阳光并且拥抱阳光。读罢林芳同学的这两篇文章,她对过往的回忆、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对未来的憧憬都豁然跃于眼前,让人思虑万千。她以独有的写作手法,记述着生活中的点滴,倾诉自己的感情,让每一篇文章都带有温度。两篇雅作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每一个词句都是真情流露,让人感觉到细腻朴实,成为我学习写作的榜样。
自她大学毕业至今十余年,我与林芳同学仅有三次见面。第一次是在她们老家,因为我喜欢吃土豆,在盛饭时将碗里的土豆直接堆起来,而让同学们拿来开涮至今;第二次见面在宁波市的东钱湖;第三次见面时她已经远嫁南粤,在一个深秋,与三五同学一起到她家(韶关)小聚。第三次见面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此后,至今未再见。她像一株独自盛开的百合,绽放在岭南韶关,时而忧伤时而优雅。我们极少聊天,最近一次是在去年,她父亲身染急疴,她往返粤陕两地,我问了一些情况,再有就是我发表一些文章后,她总会以溢美之词表达赞许,让我有继续创作、前行的动力。作为同学,我们有着最单纯、最原始的情谊,以不打扰、少联系让这份情谊嵌入时光。
前些日子,我写了几篇文稿,经平台刊发后小有斩获。有朋友和粉丝私下问我,什么时候出书或者出诗集不要忘记通知他们;还有的朋友私下对我说,我不应该将写作当成副业,而埋没自己的才华;更有甚者直接说现有的工作配不上我这样的文艺青年。我知道他们都认真地读过我的一些小作,他们的赞许都是对我作品的认可。但是我深知,我与优秀的写作者还有差距,我的知识层面与学识渊博的人还有距离,所以我不能自满、不能飘,应当奋发有为、毅勇前行。
八月中旬,买来金冲及的《决战》、左凤荣的《世界大变局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曾平标的《向死而生》和王帆的《大国较量》四本书,至十月二十日将这四本书全部读完,让我获益良多。《大国较量》一书让我重新了解了二战时期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其人,也了解了二战之后世界秩序建立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媾合与博弈;《世界大变局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一书主要讲述中国目前虽然经济蓬勃发展,国家实力显著提高,但是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却与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不相匹配,作者从多方面分析,而后给出提高中国在国际上话语权的建议;《决战》一书主要讲述在解放战争中,在蒋介石与毛泽东分别指挥国共进行的三大战役,而得出结论,毛泽东具有国际战略性眼光,蒋介石只有战术家的算盘;《向死而生》一书给我的触动最大,读完此书后我内心起伏跌宕,第一次全面、详细地了解了湘江战役的残酷,真切地了解了红军在湘江付出巨大的牺牲,第一次知道湘江战役发生在桂北灌阳、兴安、全州而不是在湖南。湘江战役过后红军锐减,有的建制直接消失不复存在,有大量的红军遗留在桂北深山。湘江北去,英雄长眠于此,通道转兵,遵义会议,星火燎原。
十月下旬,休假回了一趟家,中午在姐姐家吃完午饭。徬晚,我回村里看望了大姑,屈指算来,有大半年时间没去看望她了。对于我的到来,大姑自然很高兴,年逾八旬的她,身体大不如从前。山里的夜晚气温低,我与大姑围坐在火炉边交谈着,悉心聆听她的教诲和对我殷切的期望,谈话间她起身给我拿来牛奶、葡萄干、桂圆,还要给我煮饺子、鸡蛋。大姑一向都是这样的细致入微,我实在不忍心她以年老体弱的状态为我这个晚辈无私付出,我连忙制止了。
从大姑家回来已经是深夜,村镇的夜晚出奇的安静。我来到书房,将所藏的书全部整理了一遍,并盖上了刻有“郭书刚藏”的印章。看着书柜里堆放着整齐的书,这都是我十几年以来日积月累而成。它们不仅仅是书,更是知识、阅历、格局的体现,我有理由为此而自豪。我以一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诠释着一个年轻人独有的爱好。读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手不释卷必定是夸张,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的生活方式是毫无疑问。曾经有朋友参观我的书房后,开玩笑地对我说:“你这藏的书都可以付一套房的首付了,你要买到什么时候?”我对他说:学无止境,书无终时。
些许浅言素语我在心里默念了许久,在这个安静的夜晚,以文字形式记录,让心灵有归宿,让生活有格调,让情感有寄托。当我记述这些平淡无奇的碎事时,2022已快悄然离去,我枯坐于书桌前,望着天花板,想到了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此刻,我也写到:当你足够努力时,努力何曾会负你?
日子清浅,我依旧秉持着自己的初心,不负时光馈赠,在流年里与最好的自己重逢。
(原稿写于壬寅年冬,再搞成于甲辰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