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的故事
傅国河(滁州)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大观园里,楼台亭阁尤其繁荣。文人墨客对此也情有独钟,曾留下无数咏叹的诗文, 至今仍广为传诵。隐处葱茏如墨琅琊山中的醉翁亭便是一例。因为北宋文豪欧阳修的一篇传世美文《醉翁亭记》,更是让它千古扬名, 名闻遐迩。
欧阳修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也负有盛名。作为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欧公与韩愈、苏轼、王安石一 等人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可惜的是大家的风范,没能成就他政治上的辉煌。
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贫富悬殊,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与欧公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最终冒犯了既得利益者,被贬饶 州。受其牵连,欧公也遭被贬,后被召回京,官复原职。庆历三年(1043年),欧公参与“庆历新政”革新,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 政又遭失败。 失败的还有欧公的政治命运。两年后,他被贬为滁州太守。
历史的久远,已经无从考究欧公当时遭遇一贬二谪的真实心境,我们能感知的是他在贬谪滁州短暂的期间,他对滁州山水的醉情挚爱, 对百姓简政宽从的怜惜同情。
庆历五年十月,正是菊黄桂香的时节,欧公知滁到任。抑或是惨遭贬谪的郁闷,公务之暇,他对距城六七里林壑尤美的琅琊山情有独 钟。山中的智仙和尚在酿泉之边为他修亭作栖。从此欧公意犹未尽,常常“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醉翁亭便由此得名。而让醉翁亭千古扬名的便是欧公畅饮之后写就的美文《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其实, 欧公在对滁州山水美景讴歌之余,内心更渴望更向往的是实现自己心目中的“太守之乐”。
作为一名政治家,欧公面对朝政昏聩,社会矛盾岌岌可危,他内心焦灼,一次次涉险参与变革图强,可命运多舛,得到的是一次次的贬 谪他乡。在滁州,这个远离京城的偏隅,他远离了政治的险恶,也远离了小人的谗陷,依旧轻松慵懒,为政“宽简”,与民同乐,其任上 滁州被治理得社会秩序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
这,可以从欧公的另一名篇《丰乐亭记》得到佐证。丰乐亭隔大丰山与醉翁亭相邻。丰山高耸,深谷泉涌。就在欧公知滁的次年,他偶 然来此,看到山涧泉水汹涌,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建丰乐亭,为的是能让滁州百姓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建亭之 后,他还作《丰乐亭记》,记录下他治下滁州的“太平盛世”,百姓“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的安闲生活。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让我 们深切体会到欧公矢志不渝、情真意切的“为民”情怀。 欧公,无疑是北宋文坛的巨匠,是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他的“简政”“宽从”,虽不及他文学成就那般辉煌,但也折射出作为一名封建王 朝政治家的高贵品质和可贵的思想。
翻看历史的典籍,欧公在滁只有短短的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期间,他除了写下《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这样的传世名篇,还有大 量的诗篇及短文,为滁州,为中国文坛留下了一笔瑰丽的遗产。除了修亭与民同乐,他也不忘练兵,看护家园,更不忘修葺城墙,巩固 城防。
文以山丽,山以文名。醉翁亭,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首,绝不仅仅是滁人的自诩自封。如今遍布城区公园、湖边,乃至居民小区形态各 异的亭子,让滁州又平添了另一美称亭城,也让这座现代化的美丽城市,依然与逝去的历史一脉相承,相映生辉。
值得一提的是,醉翁亭故事的背后,还流传着一段“欧文苏字的”美谈。离开滁州后的欧公,后又辗转扬州、颍州等地为官。多年后,他 的学生翰林学士苏轼被贬谪到颍州。那时欧公已作古多年,感念师生情意,当滁人请他书写《醉翁亭记》时,苏轼当仁不让,以草楷各 写一副。其中楷书墨迹被工匠精心镌刻,使佳作得以碑石传世。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存;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一句简朴的诗句道尽了欧公与滁州与醉翁亭的不解之缘,也让我们在散乱的历史烟 云中,依然能寻觅到他清晰的身影,以及他醉情山水与民同乐的豪情。
就在欧公离世的前两年,那时他作别滁州已经整整过去了22年。他依然念念不忘在滁州的那段岁月,曾写下“丰乐山前一醉翁,余龄有 几百忧攻”诗句。
隔着历史,欧公始终与滁州牵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