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故事大全历史故事
文章内容页

田何兴 : 在进化流传着葛云飞经典历史故事

  • 作者:田何兴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3-07 10:16:12
  • 被阅读0
  •   葛云飞(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鹏起,又字凌召,号雨田,汉族,清代绍兴府山阴县天乐乡(今属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云飞村)人,是中国统率一军、镇守一方的武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在进化流传着葛云飞经典历史故事……

      食鳗身变

      据史料记载,葛云飞七岁便开始习武,十六岁时,操其父用过的六钧(旧制30斤为一钧,计180斤)雕弓,连连发射,箭箭命中。三十一岁时,他用120斤的大刀挑起一抱粗、两丈长的一根大樑,显示了他深厚的武功和非凡的臂力。

      但在进化镇云飞村里,听老人们讲起了这样一个故事:葛云飞小时瘦瘦的,像棵豆芽菜。有一年麦黄时节,他和小伙伴相约一起去山边池塘摸鱼。行至半路,葛云飞看到田沟里有一黑不溜秋的、棒槌样的家伙,正在泥地里使劲动弹呢!走近一看,只见它浑身光溜溜,头部尖尖的,看上去有些像鳗鱼,但身子明显比鳗鱼要短,再看尾巴,好像也和鳗鱼也不太一样。也不管到底是什么,反正是条大鱼,葛云飞扯起一根长长的茅草,穿过鱼腮,拎着鱼就兴冲冲地往家跑。

      还没到家,葛云飞就扯着嗓子高兴地喊起了娘。葛云飞母亲正在缝衣服,一看儿子浑身脏兮兮的,手里还提了条大鱼回来,急忙放下手里的活儿,迎上前去。葛云飞手一松,一条怪头怪脑的鱼,在地上使劲地扭动着身子。闻讯而来的邻居也来看热闹了,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何物。不过有位年长的说,这东西叫什么,他不知道,但他猜这东西补气,并建议:此鱼最好烧煮了,让葛云飞一个人吃。

      一心盼着儿子长个儿的母亲,听了此话甚觉有理。她立马杀了鱼,用锅炖熟了,然后把鱼肉装在一个大盆里,让葛云飞吃。久未吃鱼的小云飞大快朵颐,一口气就把鱼吃得只剩了头尾。他吃不下去了,刚起身想走,母亲过来一看,非要他再吃。葛云飞伸伸脖子,勉强又吃了那截鱼尾。至于鱼头,葛云飞说什么也不想吃了,就央求母亲,不吃这个头了。母亲觉得儿子吃得也够多了,就用筷子夹了鱼头,扔给了自家的小黄狗吃。

      吃完了鱼,葛云飞就跑出去玩了。可没过多久,他满脸通红地跑回了家,告诉母亲,他口干舌燥、全身痒得要命。一边说,一边还拼命地蹭着八仙桌角。母亲撩起他的衣服一看,发现他全身红红的。母亲以为他中毒了,连忙从地里拔了一大把韭菜,用水煮了,端给他喝。过了一会儿,也没见多大好转。看着儿子浑身难受的样儿,母亲心急火燎,又扯了自家种的薄荷叶,揉搓了,掺在温水里,给葛云飞洗澡。

      洗了澡,小云飞感觉稍稍舒服了些,但仍像喝醉了酒似地,昏昏沉沉、浑浑沌沌的。他母亲把他扶到楼上,让他上床睡了。葛云飞一挨着床边,便沉沉睡去,一睡就是三天。母亲看他呼吸匀称、脸色红润,也没有异常行为,就让他睡个够。只是时不时地去看看。三天后,葛云飞醒了过来。一醒过来,他就伸了个大大的懒腰,并告诉母亲说,自己睡得特别舒坦,睡后感觉自己浑身有力气了。母亲很高兴。此后,葛云飞无论是个子,还是身板,日渐高大壮实。不久,就显出虎背熊腰的模样。只是有一点,他的头似乎并不见长。为此,伙伴们暗地里都叫他为“小头儿子”。葛云飞母亲也甚觉奇怪。

      一日,村里来了位算命看相的,一见葛云飞,就盯住他不放了,还到处打听孩子是谁家的。在村民的指引下,看相的径直来到葛云飞家。看样子,他对葛云飞挺感兴趣的。葛云飞母亲对这位不请自来的看相人,起初并没有好感。但听着听着,就来劲了。因为看相的告诉她:葛云飞颇具贵人相,长大了肯定有出息。不过,看相的先生说,他有些弄不明白,这孩子的头为什么看上去和身子不太相配。问葛云飞之前有没有吃过什么大补之物。母亲就说起了儿子吃怪鱼、扔了头给狗吃的事情。

      看相的先生,听完葛云飞母亲的讲述,恍然大悟。他跟葛云飞母亲说:你家孩子吃的鱼叫“段”(土话),乃大补之物,非一般人所能吃得。如今,他吃了,却能安然无恙,说明孩子非常人之辈,日后定有出息。末了,看相先生还郑重地叮嘱一句:快快杀了你家小黄狗,让孩子连血带肉煮着吃了。吃了,孩子若想睡,就让他睡个够。葛云飞母亲连连点头,并准备上楼拿钱感谢算命先生。算命的一定不肯收。

      后来,葛云飞母亲按算命先生的做了,葛云飞的头果真长了个儿,看上去虎头虎脑的,与身板就显得很是相配了。从此,再也没有伙伴叫他“小头儿子”了。加上天天练武,葛云飞变得更加孔武有力了。

      勇斗歹徒

      在葛云飞纪念馆正厅的墙壁上,贴着一个葛云飞十四岁勇斗歹徒的故事。

      嘉庆八年(1803),葛云飞十四岁,随母去东岳庙烧香。东岳庙原是宋徽宗的宫庙,雄伟壮观,在江南负有盛名。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和七月十三是大香期,萧绍杭三地人认为,不到东岳庙烧香就不算真烧香,故各地各乡来拜佛进香者很多。庙边又有各种摊头,卖唱卖艺,十分热闹。

      葛云飞陪着母亲敬香后从大殿出来,见天井中央围着一圈人,原来是五六个无赖在调戏一个卖唱的姑娘。只见小姑娘东躲西闪,并苦苦哀求。无赖们见围观人多更为放肆,动手动脚浪声大笑,该姑娘无奈跪地讨饶……葛母见此情形,拨开人群上前对无赖们说:“看在菩萨面上,各位举止端重为好。小姑娘尚有得罪之处,请诸位多多……”言尚未尽,无赖们立时转向他们母子俩,其中一胖无赖伸手摘去葛母戴着的珠帽。葛云飞见了大怒,飞起一脚将无赖踢出丈余,众无赖围攻齐上,其中有一姓戴的无赖身高力大,大叫:“今日戴爷爷将这小子撕了。”说时已将葛云飞胸衣抓住。只见葛云飞不慌不忙,气沉丹田,说时迟那时快,飞起一脚,就把那大个子踢翻在地。人群立时爆发出一阵大笑。其余四个无赖见此情况脸面无光,立刻同时围攻葛云飞。他们龇牙咧嘴、摩拳擦掌,欲置少年云飞于死地。葛云飞前挡后拦、左右开弓,打得众无赖屁滚尿流,纷纷跪地求饶。观者无不拍手称快。葛云飞这才挽着母亲,唤起卖艺姑娘离庙而去。

      葛云飞十四岁徒手斗歹徒的故事,当时曾在天乐一带广为流传。

      刀挑桥板

      在进化镇平阳村口,据说有一座回龙桥,桥面是一块大石板铺成的。相传,葛云飞曾用他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的刀尖,挑起了大石板。故事是这样的:

      葛云飞报考武进士前,曾天天在家苦练武、习本领,自觉功夫日渐长进,信心满满。一日,练完武后,他去村里的祠堂玩。当时,有两位木匠师傅正在刨一根三丈有余的横梁。刨完上面要刨下面时,俩师傅想借斧子、用巧力把横横梁翻个身,可鼓捣了半天,也没让横梁转过身来。

      这时,站在一旁的葛云飞笑了,说:“两人还翻不过一根梁,也太——”,话音未落,木匠师傅就把斧子递了过来,说:“小后生哥,那么你来试试看!”葛云飞心想:这还不容易,你们以为我天天窝在家里,提端墩,耍大刀,是白忙活的么?他捋了捋袖子,紧紧了裤腰,然后朝手心里吐了口唾沫,就去抱横梁,第一次,横梁动了动。第二次,横梁动也不动了。第三次,第四次——葛云飞都没能让横梁转身。

      这一次,轮到坐在一旁抽烟的俩木匠笑了,一个说:“小子,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吧?没转过身来吧?哈哈——看来,还嫩了点!告诉你,这横梁少说也有五百斤重呢!要抱起它转个身,你还得练上五十年来!”另一个随口附和道:“是啊是啊,这枝‘毛杉树’(专指乳臭未干的小孩)还须要用我们的刨子刨刨才行呢!”

      葛云飞羞得满脸通红,一溜烟地跑回了家。他飞速穿上练功服,提了大刀,策马直奔田野。一路上,他挥刀狂砍树木、乱斩杂草,一时间,树倒草飞,狼藉一片。挥刀舞至平阳村口时,一时兴起,只见他气运丹田,随着那杆一百二十斤的大刀一挑,回龙桥上那板三五百斤的大石板,被他用刀生生地挑了起来。一时间,引来了看客无数。“好!”“好!”叫好声此伏彼起。

      此后,葛云飞更加用心练功习武。后来,继武举人后,他又考取了武进士。

      拒带表亲

      葛云飞回乡探亲,看到母亲对自己不理不睬的。葛总兵感到很奇怪,就问母亲是什么缘故。

      他母亲说:“你在外面当总兵,本乡本土的人去找你帮忙,你为什么勿收留、勿帮忙?”葛云飞没响。他母亲又说:“这次来,你到涂里湖表兄家去看看,最好把你表兄带出去,在你的身边给他找个差事做。”

      第二日,葛总兵来到了表兄家里,看见表兄家没有一张桌子,也没有一张凳子,真正地家徒四壁。表兄不在家,表嫂只好叫他在门口的树墩上坐一坐。过了一歇,表兄拎了一袋米来了。葛云飞见表兄身上的衣衫可挂秤,脚上鞋子无后跟,晓得表兄日子蛮难过。表兄一见了葛云飞,心里也蛮高兴。他把米交给老婆说:“快些烧饭,今朝我们请表弟吃饭。”表嫂一把将表兄拉进屋里,大声地说:“烧饭,烧饭,柴呢?柴呢?”表兄说:“柴有,门闩拿来烧。”表嫂说:“门闩老早就烧掉了。”表兄发火了:“懒婆娘,你不去柴烧饭,一刀劈死你。”表嫂说:“屋里有刀杀人就好了,我切菜就不回用蚌壳了。”表兄又说:“你不烧饭,我一纸休书休了你。”表嫂说:“你会写休书,我家就不会这么穷了。”

      回到家中,葛云飞对母亲说:“娘,表兄家门口有山,但屋里无柴;门口有田,但无米下锅。他连一个两口之家都治不好,怎好带他出去治军呢?请娘体谅儿子。”

      母亲听了儿子这番话,想想也是。从此以后,她再也不责怪儿子了。

      一罐参汤

      葛云飞任镇海总兵、防守边戍时,常常深入兵营,与士兵同甘共苦,被官兵誉为好官。天寒地冻时节,葛云飞巡查海防时,见士兵衣着单薄,仍坚守边防,便下令给每人制作了一套棉袴。棉袴还在赶制过程中,他的家人已从家里给他送来了棉衣,葛云飞说:“士兵顶风冒雪,在外站岗放哨,脸都冻红了,脚都冻麻了,我独自穿着棉衣,怎能舒坦?”他把棉衣送给了年龄最小的士兵,自己仍穿着原来的麻袍进出军营。士兵们听说此事后,都很感动。

      在坚守定海的血战中,他通宵达旦地研究作战方案,夜以继日地指挥将士奋勇杀敌。因为供给困难,阵地上的军粮已经捉襟见肘。战士们常常面临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境地。葛云飞痛心疾首,一方面与士兵同甘共苦,共渡难关,另一方面让人快马加鞭,前往京城,请求朝庭火速增援和及时供给。

      六天六夜里,他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没有好好地喝上一口水。实在饿时,只匆匆地咬上几口随身携带的面饼充饥。一天,当地一位老人冒着炮火,把一罐参汤,送到了葛云飞驻扎的阵地。这位老人,一见葛云飞,就跪下了,“葛将军——”老人泣不成声。葛云飞一把扶起老人,说:“老人家,快快请起!”老人抹了一把眼泪,动情地说:“葛将军,定海全靠你们了。”葛云飞说:“老人家,请您放心,有我们在,定海就在!”“我们一家四代都在定海,我和我孙子说了,我死都要死在定海!”老人说,“定海,可不能让洋鬼子给夺了去呀!”葛云飞说:“我脚下的一尺一寸都是定海的。我们,誓与定海共存亡!”“太好了,葛将军。有您这一句,定海的百姓就放心啦!”老人说着,递上了一罐参汤,“这参汤是我和老伴连夜熬成的,她说一定要送到您的阵地,让您补补!”葛云飞布满血丝的眼睛更红了,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六天时没有流过一滴泪,面对定海百姓诚挚的心意,他哽咽了,他用袖子抹了抹眼角,连声说:“谢谢!谢谢!”

      葛云飞双手接过参汤,坚定地转过身,面朝众将士,他目光炯炯:“将士们,这是定海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送来的参汤。参汤里有百姓的叮嘱,更有百姓的期盼。来,让我们一起共饮!”葛云飞把参汤举过头顶,而后缓缓地倒入旁边装了凉水的木桶里。他用勺子舀了一小勺,仰起脖子,一饮而尽!众将士仿效。而后,一阵“誓与定海同存亡!”的呼号声响彻云霄。在随后激烈的搏杀中,将士们异常英勇、杀敌无数。

      在进化镇云飞村村口的彩绘墙上,一眼便望见英雄用生命写下的《宝刀歌》:“快逾风,亮夺雪……有时上马杀贼贼胆裂,灭此朝食气烈烈,磋吁乎,男儿自处一片心肠热。”寥寥数句,即能想见战场厮杀的激烈,也能想见葛云飞作为一名名族英雄的雄伟抱负和奋勇杀敌的豪情。进化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一罐参汤”这一经典历史故事。

      一个芋头

      葛云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十分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他是当时中国能够镇守一方、统帅一军的武将,从小便读书习武,在嘉庆二十四年的时候考中了武举人,并在之后一路加官进爵,屡获战功,最高做到了镇海总兵。

      葛云飞所率领的队伍向来以治军严谨著名,据说曾经有一个士兵偶然拿了老百姓的一个芋头,被葛云飞知道后马上让他受了鞭刑,并且命令他将芋头奉还。铁纪之下出强兵,因此葛云飞所率领的军队也是大清朝中数一数二的铁军,有着极其强大的作战能力,不仅每个人的素质都很高,而且每个人都是精神顽强之辈,在战场上绝不会有逃兵。

      在道光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840年的时候,葛云飞来到镇海主持浙江的防务工作。好巧不巧让他看到了一名卫兵凭借自己浙江巡抚卫兵的身份狐假虎威强行夺取百姓们的财物,葛云飞立即派人把这名卫兵抓了起来。当时的浙江巡抚是乌尔恭额,他听说这件事情之后马上派人去求情。

      葛云飞是不吃这一套的,武官有着武官的治民策略,那便是法令如山,既然这个卫兵犯了法,那么就必须按照大清律来判罚他。葛云飞对乌尔恭额派来的人说,自己是乌尔恭额大人自己派到这里来统御边疆的,只要看到有违反军纪的人自然要按照军纪来处理,绝对不能够徇私枉法,不然以后将会很难节制、控制自己的手下,这一番说辞也使得乌尔恭额无话可说。于是乌尔恭额就对自己的卫兵们说道,葛云飞这个人铁面无私,你们做事情一定要谨慎,到时候万一出了差错自己是护不了你们的。

      葛云飞是中晚清时期朝廷中的重要将领,以治军铁面无私、法令如山著称,并且有着万夫不当之勇,据说他的武器是一把重达六十公斤的达到,用尽全力能够抱起重达两百公斤的栋梁,除此之外还有着百步穿杨的绝技。但葛云飞不是一个空有一身武力的莽夫,他还十分喜爱读书写字作画,文学修养十分高超,这也是葛云飞在危难关头能够身先士卒的原因之一。英军在1840年轰开了舟山大门,烧杀辱掠无恶不作,葛云飞作为海镇总兵,带兵积极布防,在定海保卫战中率领着全体将士来回拼杀,最终战死沙场英勇殉国。人们为了缅怀英雄,不让英雄的遗体葬地默默无闻,在敌寇入城的时候冒死从尸堆里找到了葛云飞的遗体,连夜移葬烈士故里。

      亲擒海盗

      葛云飞七岁起,就跟随父亲读书习武,从小武艺就十分了得。血气方刚时,曾受俩木匠“刺激”,而留下“怒挑大梁”和“刀挑回龙桥”等传说。

      三十岁时,他中武举人。道光三年,他成为武进士。1824年开始,他先后在浙江宁波、黄岩、温州、乍浦、瑞安、定海和福建的烽火门等地水师营任职,曾数擒海盗。葛云飞带兵生擒海盗,最有战绩的一次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六月二十九日。

      那天,在例行巡防时,葛云飞发现定海花鸟洋面,有海盗船只出没。他立马率部驾船出海。当时风大浪也有些急,葛云飞亲自掌舵,从上风直逼盗船。

      敌方船员压根儿没想到,我方船只会以如此风驰电掣之速,乘风追击他们。等他们发现我方船只时,为时已晚。此时,两船相距只有两丈左右。敌寇刚想调头逃跑,葛云飞已手握佩刀,像一只起飞的雄鹰似地,纵身跃上了盗船。他怒目圆睁、手起刀落,一刹那间,已砍倒数人。在他的带领下,众将士与群盗在船上短兵相接,奋力搏斗,表现异常英勇。不到半个时辰,敌方已无还手之力,余下的贼寇只好乖乖地举起手来。

      由于葛云飞身先士卒,这次捕盗战绩辉煌,也极大鼓舞了士兵的斗志。据史料记载,此次战斗,葛云飞“亲擒大盗邱亲等十一名,斩取首级十二颗,又拿获盗船三只,烧毁盗船一只。”这次海上出击,又一次显示了葛云飞大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武艺。因为在捕缉海盗时,葛云飞奋勇当先、英勇杀敌、屡建军功,他先后获五次擢升,而官至定海总兵。

      宁死不屈

      葛云飞,字鹏起(1789—1841),又字凌召、雨田,祖籍萧山区进化镇山头埠村人(今云飞村),出身于一个下级军官家庭。年少时爱读史书,对历史上的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十分崇敬,他把岳飞的“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31岁时他考中武举人,34岁中武进士,不久升任为定海镇总兵。鸦片战争爆发后,葛云飞排除清政府中投降派的阻挠,率部进驻定海,积极备战,迎战来犯之敌。

      1841年9月中旬,英国军队2000余人分乘29艘舰船,从厦门海面北上进犯。葛云飞闻讯后,即向全军发出战斗号令:“城亡与亡,不离定海半步!”。此时,处州镇总兵郑国鸿部、寿春镇总兵王锡朋部也奉命抵达定海,在葛云飞的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同月26日,英舰结阵闯入定海海面,葛云飞亲自瞄准发炮,炸断了一艘英舰的头桅,给侵略者当头一棒,英军只得退走。27日和28日,英军又连续发起攻击,并用舢舨强行登陆,结果都被轰下海去。

      整整5昼夜,定海守军在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的率领下,英勇奋战,粉碎了英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由于淫雨连绵,道路泥泞,粮食和炮弹无法补充,土炮也陷入了泥潭,给守军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严重的是英军不断从南方调来增援部队,舰船增加到40多艘,而定海守军因伤亡减员,武器又是土枪土炮、弓箭刀矛,无法与敌人的洋枪洋炮抗衡,双方战斗力的差距越来越大。面对重重困难,葛云飞和全体官兵怀着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仍以顽强毅力坚守阵地。

      10月1日,敌人利用浓雾作掩护,倾巢而出,发起了猛烈攻击,将大量炮弹倾泻在阵地上,继而大批登陆。总兵王锡朋、郑国鸿相继中弹牺牲。敌人登上了海岸,集中兵力攻击葛云飞部驻守的土城。当时葛云飞身旁只有200余人,面对几倍十几倍于己的敌人,葛云飞取出印信交给随身亲兵,并叮咛:“此乃朝廷信物,不能陷入敌方,请交大营,并请速速发兵进剿,我若死而有知,当化厉鬼协剿夷寇。”又告知同乡亲兵:“是我尽忠之时已到,请代慰老母:节哀保重,转告儿孙:要奋发图强,继我杀敌卫国志向。”交代完毕后,眼看英军逼近土城时,他挥刀大吼,一跃而出,带领两百余人一口气砍倒十多个英军。当他发现英军头目安突德正挥舞绿旗驱兵冲锋时,葛云飞万丈怒火涌上心头,对着安突德怒吼:“看刀!”,话出刀落,安突德被劈成两半。因用力过度,长刀也被砍断了。他拔出两口佩刀,左右开弓,英军纷纷倒地。从土城杀出二里地,准备登山时,被一颗突如其来的枪弹击中左眼,还迎面一刀砍来,他躲闪不及,被劈去右边半个面部,顿时鲜血直流。他忍着剧痛仍继续抗战,又连中四十多发枪弹,终因伤势过重,“遂立竹山门崖石,手擎刀杀敌状,尸直立不仆,左目霍霍如生”,表现出宁死不屈反抗侵略,死而犹生的崇高战斗精神。

      葛云飞牺牲后,定海人民怀着极为崇敬的心情,于敌寇入城当晚,在阵地上找到了他的遗体,连夜运出定海,后送回烈士家乡,安葬于所前三泉王村黄湾寺北侧。

      母亲无泪

      进化镇民族英雄葛云飞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自幼便学习武艺和文化。他自小仰慕岳飞,希望能和岳大帅一样精忠报国,保卫自己的家乡和人民。同时,葛云飞还有个好母亲,他经常给年幼的他讲述忠义之道。因此,葛云飞一向以“武官不怕死,文官不爱钱”为人生信条。道光三年(1823年),武艺精湛的葛云飞考中了武进士,在浙江沿海一带任职,负责抓捕海盗。

      公元1838年,葛云飞被调到定海,担任定海镇的总兵。一年后,葛云飞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回去“丁忧”,为父亲守孝。按照清朝法律,丁忧的期限为三年,葛云飞完全可以不用参加鸦片战争。但当他听说英国人悍然对中国宣战,满腔爱国热情的葛云飞二话不说,立即准备返回前线从军。

      临行前,葛云飞向老母辞行,并说:“母亲,孩儿可能不能在您老膝前尽孝了!”他的母亲张老夫人点点头说:“此番为国作战,你应当金革无避,你受国家厚恩,必当以死相报,快走,不用挂念我!”葛云飞含泪磕了几个头,辞别母亲,到前线去了。

      公元1841年8月,英国29艘军舰兵临定海,对沿岸炮台进行猛烈轰击。当时葛云飞负责驻守土城,他指挥火炮对英国军舰还以颜色。然而英国火炮射程远,清军的火炮根本够不着,见此情景,葛云飞心急如焚。9月26日,英国人终于登陆了,却多次被葛云飞等人击退。然而英国陆军多达7000人,而定海守军才4000人,定海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他的同僚王锡朋、郑国鸿已经被英军杀害。

      最终,孤立无援的葛云飞只好与包围上来的英军拼死一搏。英军向土城进逼,葛云飞捧抱四千斤炮回击。葛云飞见炮火不起作用,于是亲率200亲兵,与英国人短兵相接。他手持长刀,大吼着冲入敌阵,亲手杀死了好几个英国兵。然而更多的英国兵却围了过来。在敌人的持续攻击下,葛云飞身边的战士越来越少。

      面对十多倍与己的敌军,葛云飞将自己的印绶交给亲兵,并叮嘱道:“此乃朝廷信物,不能陷入敌方,请交大营,并请速速发兵进剿,我若死而有知,当化厉鬼协剿夷寇。”又告知同乡亲兵,“是我尽忠之时已到,请代慰老母:节哀保重,转告儿孙:要奋发图强,继我杀敌卫国志向。”随后,葛云飞又一次冲入敌阵,一刀砍倒了一个叫安突德的上尉,并缴获了他手持的旗帜。

      由于用力过猛,葛云飞的长刀竟然断了。于是他挥舞着佩刀,继续向敌军杀去,然而一颗突如其来的子弹击穿了他的左眼。还没等他歇口气,一个英国兵对他猛砍一刀,几乎将他的右脸全部劈了下来。此时的葛云飞只能凭意志作战,他全身受伤40多处,最终被一门小口径炮弹击穿了胸口,当场牺牲。战后,英国人满怀敬意地收敛了葛云飞的尸体,他们在战报中写道:“正在沿着长堤退却的中国人赶紧集合在他们的勇敢的葛将军的领导下,作了一次很体面的抵抗。他是个值得尊敬的对手。”随后,葛云飞的遗体被移交给了清朝,并被运送回乡。看着葛云飞惨不忍睹的尸体,家乡父老皆痛哭流涕,然而他的母亲却强忍悲痛,一滴眼泪也不流,她颤抖着说:“真不愧是我的儿子!”

      一介寒儒

      据史料记载,葛云飞父亲叫葛承升,武举出身,曾任江南长淮卫四邦领运千总。葛云飞嘉庆十九年(1814)应试,补本学武生,二十四年中武举。道光三年(1823)为武进士,授守备,又擢升游击、参将,至定海总兵。葛云飞有俩儿子,长子葛以简,道光二十三年(1843),中举人,历官直隶知州,宁夏府盐捕通判,甘肃平凉府盐茶同知,庆阳府知府,平、庆、泾兵备道。次子葛以敦,道光二十三年(1843),中武举人,任湖北德安营守备,后晋都司,郧阳府游击、副将。

      说起来,葛云飞家也算官宦之家,但在云飞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以前邻村有个盗墓贼,不知从谁哪儿得知一个消息说,山头埠村(现云飞村)前面的山上有一处坟群,连着的,约有五座,其中两座是葛云飞父母的。这小贼心想:葛家几代为官,墓里一定有宝贝。于是,趁着月黑风高,拿着盗墓工具,偷偷摸摸地上了山。

      在山上,这小贼像鼹鼠似地,忙活了大半夜,也没啥重大发现。他心有不甘、贼心不死,继续盗挖。直至天都快亮时,才摸着一物件,手感挺不错,很像枚戒指,且个头不小。小贼乐了,心想:此物非金即银,哈哈,总算没有白忙活一场。他撩起衣角,把宝贝擦了又擦,然后拿起火把,凑近了看,发现这东西泛着黄色,看来是金货。

      眼看着东方已经现出了鱼肚白,他匆匆忙忙地下了山。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从破衣兜里掏出宝贝,他掂了又掂,看了又看,总觉得这东西不像是金的。用牙一咬,“呸”,一点痕迹都没留下,再用剪刀头划,也没见什么印儿。再一看,更丧气了,原来他挖到的不是戒指,而是一枚顶针(旧时缝衣服用的)。挖了一个通宵,浪费了一身的劲儿,挖回的宝贝居然是——嗨!真是倒霉。毛贼长叹一声,瘫坐在自家的破竹椅上,半天都没动弹一下。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据说山头埠村有位老人,参与了葛云飞家祖坟的平坟工作。他也想借此机会,找找宝贝。于是,他拿了锄头、铁锹,东掘西挖、东翻西找,细细地寻了好几天,也只找到了一个小小的铜烟嘴。此烟嘴,后由他的后人转交到了村里,现保存在葛云飞纪念馆。

      在史料里,看到写葛云飞生活简朴的文字有好几处,其中有一处是这样说的:他“青布帕首,短衣草履”,而“察其饮食,仅脱粟乾蔬”,时称“寒儒”。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田何兴 : 在进化流传着葛云飞经典历史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ushi/zlgs/14568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