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公元前296年间,他被怀王贬官放逐,带着“世人皆浊唯我清,世人皆睡唯我独醒”的痛苦离开了“郢都”,屈原迎风而立站在船头,望着两岸漫野的萧瑟景象,想起楚国的危在旦夕令他热泪纵横。
屈子在行吟中他身着“奇服”,带着“长铗”,头上还戴着高耸的“切云冠”;他骑着马,坐着车,再乘舲船,过长江,经庭洞,上沅水,宿辰阳,入溆浦来到了思蒙,但见山上奇石嶙峋,层峰叠嶂,山顶乱云飞渡,涧中溪流涓涓,山中落花阵阵,屈原顿觉的心神气爽,一扫心头的倦意,忽地山中传来一阵歌声:“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不一会儿,从林中山边转出一位老者,药农打扮,短衣褐衫,背上肩着一个药篓儿,一手握着小药锄,步履矫健,颇有一番仙风道骨神韵。他迎着屈原,越走越近,突然停下了脚步,笑问:“来者莫非是三闾大夫吗?哪阵风儿把你吹到这里?”屈原猛的一惊愕,随口答道:“今日才到,故人可好?”回思好久,才想起这是昔日的同窗好友善夷,那一年自己曾出使齐国归来,在齐楚边界曾会见过一面,没有想到他却隐居在此。十多年了,两人再度重逢,好生激动,善夷便邀他一起来到自己垒起的石屋,用楸树为横梁,用桂树为门楣,芳草盈庭,简单而雅致洁静的住所,房间里的座椅板凳无不以用石头垒成,十分别致。当晚主人用山菜、野果琼浆招待屈原,他俩一边畅饮一边倾谈,世事纷纭让他非常的惆怅。
第二天善夷便带着屈原散心,坐船逆水而上,泊船一处山水相依的地方,沿坡蜿蜒而上,半山处停驻,走近悬崖,藤萝隐隐,苔发松毛,苍苍古木,仙气氤氲,不经意间才会发现一个洞口,洞门如弯月,入洞豁然开朗,天似穹顶,洞内之长之高之阔,溶岩之奇之美实属罕见,奇观异景,鬼斧神工,步步皆景,石笋兀立,悬吊垂挂,洞内有的像天生的石桌,石凳,只见洞下土地平阔处天生了一座桥,从桥上远眺有山峰相连,秀峰下有农田数亩,隐约见农舍。让屈原惊为空灵之地,非尘世之所及。若能安居于此,寻解困之法,不失一个好的去处。于是屈原便住在洞府中与村民们一起劳作、交流、读书,还深入当地的风土人情,经常参加当地巫傩祭祀,《溆浦县志》载:“溆浦人好鬼神,供佛饭僧,倾囊不惜。”“疾病祈赛,听命于巫”。今沅水和溆水流域,仍然盛行巫觋的祭祀活动。民间常流行以“傩舞”、“傩腔”在屈原居住的洞府口进行酬神还愿,祭奠祖先,祈求丰醮,驱魔逐鬼的仪礼祭祀活动。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融入诗歌之中,写下了不朽诗篇如《离骚》《九歌》等。
善夷来看屈原,屈原就让善夷带些桃树栽种在洞府两边,直到开花结果了,屈原把吃剩的桃核丢在桥下面的山坡上,每当春暖花开时,屈原居住的洞府一片桃林如诗,花海如梦,绵延数里,粉嫩的花瓣在清风中摇曳生姿,散发着淡雅的香气,令人陶醉,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的仙境中。如此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福地,让屈原感慨万千道:“此地隐逸避世,有洞天福地之誉”。于是屈原取名为桃源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