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故事大全历史故事
文章内容页

武斌:狂赞朱寿昌

  • 作者:武斌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4-20 11:40:36
  • 被阅读0
  •   朱寿昌,苏轼最欣赏的同僚。朱寿昌(1013年~1083年),字“康叔”,宋扬州天长秦栏里(安徽天秦栏镇)人 ,宋仁宗年间工部侍郎朱巽之子。朱寿昌辞官千里寻母之事,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苏东坡全集》就收录有关与朱寿昌的信二十一封、诗八首、词二首,有关朱寿昌的文二篇。足见朱寿昌在苏轼心中的地位。《宋史》中亦有《朱寿昌传》。

      苏轼为何对朱寿昌狂赞,朱寿昌年长苏轼二十二岁,以孝知名,苏轼慕其为人,更被他“辞官寻母”孝行所感动。朱寿昌的孝行故事,《东都事略》中《朱寿昌传》中说他是扬州天长人,在他七岁时,因为生母遭到嫡母的嫉妒,被迫离家改嫁他人,之后的五十年音讯全无,朱寿昌思母心切,曾刺血抄录了整部《金刚经》。宋神宗时,他打听到母亲下落后,毅然辞官前往寻找,之后终于在陕州找到了七十岁的生母。朱寿昌将母亲接回家中悉心奉养,当时刘氏已经七十多岁了,已经改嫁到“党”姓人家,还另外生了几个子女。朱寿昌便将这些弟弟妹妹们都一起接了回去。母亲享受了三年的天伦之乐后去世。朱寿昌寻母的故事流传甚广,在元代时被写入《二十四孝》中。当年苏轼与朱寿昌同朝为官,他听闻到这个故事后,深为感动,之后写了篇名为《朱寿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刺血写经求之五十年,去岁得之蜀中,以诗贺之》的诗,此诗的最后几句是:“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苦。羡君临老得相逢,大喜无言泪如雨。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爱君五十著彩服,儿啼却得偿当年。烹龙为炙玉为酒,鹤发初生千万寿。金花诏书锦作囊,白藤肩舆帘蹙绣。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长陵竭来见大姊,仲孺岂意逢将军。开皇苦桃空记面,建中天子终不见。西河郡守谁复讥,颍谷封人羞自荐。”

      赞扬朱寿昌正是为了攻击新党,苏轼歌颂朱寿昌德“辞官寻母”德孝行得罪了御史台的李定,引发了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差点让自己丧命,但我们的苏轼一点也不后悔。

      苏轼诗文中多赞扬朱寿昌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朱寿昌正在长江对岸的鄂州做太守。朱寿昌亦赏识苏轼的人品才学,二人相知多年,诗酒唱和,往来频繁,为忘年交。鄂州与黄州虽然分属两地,但其实只是隔江相望,所以这两个人的来往也很方便。

      苏轼到达黄州的时候,是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份。初到黄州,苏轼衣食无着,朱寿昌就第一时间写了书信“双壶珍贶,一洗旅尘”来问候苏轼,第一时间送去水酒和珍果,并且赠送了苏轼很多酒食,慰其疲惫。这对于苏轼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从此以后两人来往非常密切。他对困顿中的苏轼提供了不少帮助。此后他常接济生计艰难的苏轼,“承蒙寄惠酒、醋、面等,一一收检,愧荷不可言”,身处逆境,对于好友的雪中送炭,苏轼心存感激。难能可贵的是,在朱寿昌的周旋下,苏轼一家十余口人,得以住进江边的官邸临皋亭。“已迁居江上临皋亭,甚清旷……皆公恩庇之余波”。“恩庇”二字道出了他能住进公家房子的缘故。为了答谢朱寿昌的援助与安慰,苏轼也及时修书到鄂州,以充满了感激的文字进行感谢。《全宋文》中留有苏轼《与朱康叔》书:“再辱手教,承起居清胜。今日风大,明日禁江,皆当走见。适会姪壻后日行,来日已约数客酌饯,呎尺不得一往,愧负深矣。所要重写诗,已一依来命,则写去,不知中用否?大字写未及,乞恕察。”于是,书信便成了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在黄州,苏东坡一共给朱寿昌写了二十一封信。其中第五封信只有短短六十二个字,所谓的字少事大。

      朱寿昌比苏轼大二十多岁,他原本就是一个宅心仁厚之人,眼见这位才高名重的老弟落难到此,他理应关照。除了帮助改善居住条件,他还知道苏轼好酒,是那种酒量不大,酒瘾不小的人。可是黄州这里的酒实在是比较差劲,市面上买的酒更是犹如酸汤。朱太守就经常派人给他送酒,而且一送就是两坛子,而且还送酒器。在苏轼给朱寿昌的二十一封信中,有七封信提到送酒的事,其中一封信还提到了绿豆做酒曲的事,看来绿豆酿酒,至少在宋代就已有之。两人的交情到了家中私事相互托付的程度。从苏轼的回信可见,朱家可能有女长成,托苏轼找个人家,所以苏轼要这位知州年兄告知孩子的年龄,并说此事记在心上,会留意当地的名门望族。在两人的交往中,苏轼所能回报的,就是书画而已。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发起的拯救婴儿行动,朱寿昌是最有力的支持者。在反复权衡之后,苏轼与老朋友、鄂州太守朱寿昌去信《与朱鄂州书》一封,将鄂、岳、黄溺婴之举以及其应对办法直接地告知朱寿昌,并恳请朱寿昌利用鄂州太守的职权,出面革除这种陋习。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秋,苏轼作《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或与《南乡子.黄州临皋亭作》作于同时同地。“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元丰四年(1081年)十二月,黄州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雪,在《苏轼文集》中是这样记载这场大雪的,“黄州今年大雪盈尺,吾方种麦东坡,得此,固我所喜。但舍外无薪米者,亦为之耿耿不寐,悲夫!”冰雪封冻于天地之间,却冻不住苏轼与朱寿昌的友谊,更“冻”不住苏轼对好友朱寿昌的思念。这种思念越来越浓烈,越来越让苏轼坐卧不宁。因此,苏轼觉得,他之所以坐卧不宁,一定是因为他在思念朱康叔的时候,朱康叔也一定在思念着他。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最美的思念莫过于:“我在想你的时候,你也在想着我”,这是一种情感的契合,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应。在这个雪天,苏轼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朱寿昌,便挥笔写下了一首《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在这首词的前面,还有苏轼的一个自序:“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寄之。”其词为:“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正因为苏轼被贬黄州,才有机会与朱寿昌在黄州和鄂州之地相会。信继续写,又增加两首词(文中向大家介绍了),感情更加深厚。朱寿昌应该在元丰五年(1082年)底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就离开鄂州了,因为元丰六年(1083年)在家乡病逝。在黄州和鄂州增加了两人的多封信件往来,还有苏轼给朱寿昌写的《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和《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两首词,其间足见朱寿昌与苏轼两位相差二十三岁的“忘年之交”。

      2024年4月6日假日写于成都家中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武斌:狂赞朱寿昌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ushi/zlgs/16223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