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故事大全历史故事
文章内容页

苏东坡屡贬背后——宋朝风云录之三十二

  • 作者:欣荣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5-20 10:23:42
  • 被阅读0
  •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这是苏东坡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二》。这首小诗,差点让他问斩,后成为宋神宗赵顼“不信谗言”的一桩轶事。

      这桩事的起因,是苏东坡写了这首诗之后,同平章事王珪向宋神宗赵顼奏道:“臣下的看法,苏轼对圣上有不臣之意,应从重量刑,给以处罚”宋神宗赵顼说:“朕一直待苏轼不薄,所以,尽管苏轼有错,但还不至于达到谋反的地步。不知爱卿是如何知道苏轼要谋反的?”王珪说:他作咏桧诗,内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一句,陛下飞龙在天,苏轼以为不是他的知己,却把地下蛰龙作为自己的知音,这不充分说明有不臣之意吗?非严遣不足示惩。宋神宗赵顼听后说道:诗人作诗,本为咏桧,与朕有什么相干?请你们不要再妄加牵强附会了。

      又有一桩传为宋神宗赵顼“严惩诬告”的轶事。他即位后,有一天,御史蒋之奇上书弹劾尚书左丞欧阳修,说其作风不正,与外甥女有乱伦之丑闻。宋神宗赵顼看后,转问宫臣孙思恭。孙思恭答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并指出此事关系到大臣名节,应谨慎从事。宋神宗赵顼下诏让蒋之奇拿出证据。蒋之奇的上谏本来是道听途说,哪来的证据?见令他出证一时便慌了手脚,只好说此事是从中丞彭思永处听来的。宋神宗赵顼又问彭思永,结果,彭思永又说他是听来的,并无证据。这彭思永又如何听来的?经进一步查证,终于弄清了说欧阳修乱伦之事纯属诬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欧阳修的内弟薛宗孺,平时因与欧阳修有矛盾,便捏造流言蜚语,说欧阳修有淫乱行为。这流言蜚语不知怎么传到了中丞彭思永耳中,彭思永又告诉了蒋之奇。而蒋之奇未分真伪,竟然以此为由上奏弹劾。宋神宗赵顼弄清之后,怒责蒋之奇诬告行为,遂后连同彭思永一并贬职,调出京城。

      神宗严惩诬告,朝廷震动,天下服其明鉴。如此看来,宋神宗赵顼也是宋朝18个皇帝中的仁君、明君了啊?可是,怎么有后人说他是大宋帝国的掘墓人呢?

      这个问题先搁下不说,还是接着说苏东坡吧!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成就极高。他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他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轼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

      李志敏评价苏东坡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但我要说的不是苏东坡的为人和艺术成就,而是他被一贬再贬的坎坷人生。

      虽然苏东坡的咏桧诗,没有被宋神宗赵顼追究,但后来还是因文获罪。

      1079年,43岁的苏东坡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宋神宗赵顼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他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一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接着从苏东坡的大量诗作中挑出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因此,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7月28日,上任才3个月的苏东坡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真是倒霉透了啊,苏东坡!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宋神宗赵顼不要杀苏东坡。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东坡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乌台诗案”让苏东坡下狱103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才躲过一劫。虽然后来曾经东山再起,但晚年因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因恪守宋太祖不杀士大夫遗训,除苏东坡之外,与他同朝同代的许多宋朝大臣,几乎都被贬谪流放过,只不过苏东坡名气大,一贬、再贬,最后客死大赦北还途中,因此人们较为同情和惋惜他罢了。

      苏东坡屡贬,其他朝中大臣也多被贬,其背后作崇者当然是皇帝。不过,也有朝中大臣党争的搧风助火。

      宋神宗赵顼,宋英宗赵曙长子, 1067年正月继位。这时候大宋王朝政治疲软,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还要给辽和西夏赠送大量岁币,财政年年亏空。据资料记载,有一年国库竟然亏达一千七百多万两。上位之初的宋神宗赵顼,年轻气盛,雄心勃勃,试图打破祖宗传统,推行富国强兵、扫除冗官革新取士等系列新政,史称“王安石变法”。又因时值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故也称“熙宁变法”。

      “王安石变法”虽然在前一阶段取得胜利,但守旧势力的攻击并没有停止。这时候的宋神宗赵顼开始左右摇摆,勉力维持新政。元丰年间,他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使改革有所推进,史称“元丰改制”。

      “元丰改制”表面上看是要革除宋初的冗官,让每个人各司其职,实质上是宋神宗赵顼强化君权的重大举措,将赵家祖宗家法的“异论相搅”和“法术势”发挥到了极致。他一方面改制,一方面则削弱宰相的权力,直接向三省官员下达圣旨,要的是宰相成为完全听他话的传声筒,不再是可以和他抗争的外朝领袖。“元丰改制”虽然巩固了宋神宗赵顼的皇权,但导致了宋朝内部的混乱,混乱局面就是党争,也就是围绕王安石变法新政所引发的一场新党、旧党之争。

      新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对新政。

      “王安石新政”切中时弊,但朝中守旧大臣极力反对,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人。由于新、旧两党更迭执政,王安石曾两度退职,新政时行时废,臣民无所适从。

      宋神宗赵顼实行“元丰改制”后,宋朝官员乃至整个士大夫团队,基本上都像韩琦那样变成趋炎附势之人,党同伐异,不再是为真理理政,为事实清白做人。鲜明可比的有两个例子:范仲淹和吕夷简党争了近十年,最后一笑泯恩仇,出现了范仲淹痛哭悼念吕夷简的动人场面;而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开始只是政见不同,私交也不差,最后经常势同水火,最终司马光不同意给王安石谥号。

      北宋灭亡的内因,也就在此时形成,最终走向了灭亡。

      从宋神宗赵顼在位19年后去世到北宋灭亡,仅仅42年。

      不过,宋神宗赵顼“元丰改制”却成为政治遗产,让他的子孙后代包括后世所有帝王,对皇权有了畸形的看法而全盘继承下来。这不仅导致大宋帝国318年之后坍塌,而且决定封建王朝整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走向,皇权一步步地走向高峰,一个个王朝最终走向灭亡。

      虽然也有人说,宋神宗赵顼是一位胸怀大志的皇帝,做了一些比如熙和开边,扩地五州等值得说道的事情,但这只是一面之词。宋神宗赵顼死后,他的庙号一直没有改变,说明无论是主流民意还是大宋王朝的继承者,并没有苟同。因为前朝皇帝的庙号,当朝皇帝只要愿意是可以随意改变的,毕竟,“神”这个字,在庙号谥号里不是好字眼,按照谥法是“民无能名曰神”。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宋神宗赵顼外,还有一位明神宗朱翊钧,他启用张居正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但死后也是传三位皇帝就亡国了的。

      历史,有的时候真的很神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东坡被宋神宗赵顼贬至黄州时写的一首《卜算子》,写尽了被贬后内心的孤寂。据说,这时候有人问宋神宗赵顼,说我们这个朝代还有谁可以和李白相比呢?他说:“白有轼之才,而无轼之学。”

      这也是苏东坡屡贬背后的一个原因吗?

    【审核人:雨祺】

        标题:苏东坡屡贬背后——宋朝风云录之三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ushi/zlgs/6280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