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长河,川流不息。一晃我将“知天命”,白了头发褶皱了面皮,回首往事,有的忘却了,有的模糊了,清晰如在眼前的,是极个别的。极个别的自然有特别之处,或者因为决定命运,或者因为受教深刻,或者因为特别有意义。有件事,不是这三种事中的一种,依然印象很深。什么事?惭愧,当年我们五个不大点的普通高中生,竟然自办报纸。
我于1983年升入高一。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大形势是国家经济尚不发达,文化思想比较活跃,出现了个别令人口诛笔伐的不正之风。学校是每个学生每天三角钱、一斤粮食的伙食,每生一份,多了没有。十八九岁正值长身体的时候,女生还好,男生的肚皮饿的咕咕叫。这不妨碍青年学子们关心国家大事,思考自己的命运前途,畅谈理想、议论人生。我们五名同班男生,越来越投机,引为知己,颇觉相见恨晚。聊着聊着觉得范围太窄。怎么扩大影响?有谁突发奇想,办份报纸如何?
现在觉得当年幼稚,我们那时却是严肃地认为是忧国忧民、理所当然。五个同学一拍即合,达成共识,办报!首先得取报名,报纸取名“劲草报”,取“疾风知劲草”之草的茎骨坚强和生命力顽强。
有了报名,还摆着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纸张和印刷问题,当时没有电脑打印,学校的考卷都是蜡纸刻印,报纸当然也是蜡纸刻印。那时的高中生哪有零花钱,几个同学摊钱不现实。二是办报的合法性,是否合法就看学校是否同意。所以必须取得学校支持。首先取得了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同意,又取得校团委的支持,答应免费提供蜡纸、刻笔,我们刻制稿件后交学校印刷室印刷。两个问题全部解决了,下一步就是稿件和刻印问题。稿件公开向各个班级征集,收到的了一些,不多,大多是我们五个同学写的。说干就干,风风火火的印刷了第一期,好像是按现在的标准是A3版面的,内容记不清了,讴歌时代、谈理想和批评不正之风居多。我们趁课下时间,串教室分发到各个班级,每班三、五张供学生传阅。发报纸时,颇有成就感,有点意气风发的样子。
那时不知,老来方明白,很多事不是凭一腔热情能干好乃至是能干成的。期初几个热情很高,大有指点江山舍我其谁之势。发行了一段时间,可能三五期吧,有一定影响,学生会和部分高三同学还给予鼓励。可是问题出了了,主要是影响学习,高中生的主业是学习,写稿、刻印、分发报纸费时间。二是没有事先臆想的那么大反响。慢慢的这事就放下了。
以后回归学生的正常,学习,高考,读大学,就业,结婚生子,当年五个同学,都没从事文学工作,更没栋梁之材,各自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忙忙碌碌平平凡凡中一天天过去,集中见面的机会很少。某一天偶然路遇李明山同学(那时没有手机),向我详细询问当年办报的事。他是当年办报的成员,师范毕业后,在我们当年就读的那所高中的教导处工作,好像说学校编写校史或校志,收集这方面的材料。据说其它中学也办过校报,比我们办报纸要晚,我们办的是最早或较早的校报。我凭回忆做了回答,后来手机流行,他又专门打电话问过我这事。
一晃四十年过去了。人老爱忆旧,加上我睡眠不好,失眠时天上地下犄角旮旯的事,什么事也想。几个同学埋头写稿的姿势,讨论时热情洋溢的面容,经常浮现到眼前。说来也怪,我读大学时内心沸腾熬煎却不敢向女生表白,上班后即使正常工作都怯于向领导汇报,高一时竟然那么大胆自发办报。当年五名学子是幼稚、冲动、荒唐、可笑,还是热血、热情、激情、激进?自己也说不好。现在回忆年轻时的事,咀嚼有味,五味杂陈。
我于1983年升入高一。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大形势是国家经济尚不发达,文化思想比较活跃,出现了个别令人口诛笔伐的不正之风。学校是每个学生每天三角钱、一斤粮食的伙食,每生一份,多了没有。十八九岁正值长身体的时候,女生还好,男生的肚皮饿的咕咕叫。这不妨碍青年学子们关心国家大事,思考自己的命运前途,畅谈理想、议论人生。我们五名同班男生,越来越投机,引为知己,颇觉相见恨晚。聊着聊着觉得范围太窄。怎么扩大影响?有谁突发奇想,办份报纸如何?
现在觉得当年幼稚,我们那时却是严肃地认为是忧国忧民、理所当然。五个同学一拍即合,达成共识,办报!首先得取报名,报纸取名“劲草报”,取“疾风知劲草”之草的茎骨坚强和生命力顽强。
有了报名,还摆着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纸张和印刷问题,当时没有电脑打印,学校的考卷都是蜡纸刻印,报纸当然也是蜡纸刻印。那时的高中生哪有零花钱,几个同学摊钱不现实。二是办报的合法性,是否合法就看学校是否同意。所以必须取得学校支持。首先取得了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同意,又取得校团委的支持,答应免费提供蜡纸、刻笔,我们刻制稿件后交学校印刷室印刷。两个问题全部解决了,下一步就是稿件和刻印问题。稿件公开向各个班级征集,收到的了一些,不多,大多是我们五个同学写的。说干就干,风风火火的印刷了第一期,好像是按现在的标准是A3版面的,内容记不清了,讴歌时代、谈理想和批评不正之风居多。我们趁课下时间,串教室分发到各个班级,每班三、五张供学生传阅。发报纸时,颇有成就感,有点意气风发的样子。
那时不知,老来方明白,很多事不是凭一腔热情能干好乃至是能干成的。期初几个热情很高,大有指点江山舍我其谁之势。发行了一段时间,可能三五期吧,有一定影响,学生会和部分高三同学还给予鼓励。可是问题出了了,主要是影响学习,高中生的主业是学习,写稿、刻印、分发报纸费时间。二是没有事先臆想的那么大反响。慢慢的这事就放下了。
以后回归学生的正常,学习,高考,读大学,就业,结婚生子,当年五个同学,都没从事文学工作,更没栋梁之材,各自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忙忙碌碌平平凡凡中一天天过去,集中见面的机会很少。某一天偶然路遇李明山同学(那时没有手机),向我详细询问当年办报的事。他是当年办报的成员,师范毕业后,在我们当年就读的那所高中的教导处工作,好像说学校编写校史或校志,收集这方面的材料。据说其它中学也办过校报,比我们办报纸要晚,我们办的是最早或较早的校报。我凭回忆做了回答,后来手机流行,他又专门打电话问过我这事。
一晃四十年过去了。人老爱忆旧,加上我睡眠不好,失眠时天上地下犄角旮旯的事,什么事也想。几个同学埋头写稿的姿势,讨论时热情洋溢的面容,经常浮现到眼前。说来也怪,我读大学时内心沸腾熬煎却不敢向女生表白,上班后即使正常工作都怯于向领导汇报,高一时竟然那么大胆自发办报。当年五名学子是幼稚、冲动、荒唐、可笑,还是热血、热情、激情、激进?自己也说不好。现在回忆年轻时的事,咀嚼有味,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