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回家跟父亲到沙坨地去收花生,路过狗尿河,又见一片红彤彤的高粱地。车子一过,惊起一群贪吃的麻雀,麻雀忽地从高粱穗上弹起来,飞落在电线上。好多年没见到有人种红高粱了,同样也好多年没吃过红高粱饭了,很多关于红高粱的记忆就像开闸的“红”水,涌上心头。
一
狗尿河发源于10里外五子山山下的荷花坑,流出不远就隐没在地下,潜行8里,又涌出地面,这就是滦州八景之一的“龙溪地桥”,也留下一个村庄叫“八里桥”。我们村子处于燕山山脉延展区,地形很丰富,有山地、水浇地、沙坨地,还有就是狗尿河边上的盐碱地。去沙坨地要躺过狗尿河,或者踩着石头蹦过去。文人眼里的“龙溪”到了我们这里,叫成了狗尿河,也是造化弄人。
我小时候这片地是一茬小麦,一茬高粱倒茬种。春季,狗尿河刚刚开化,小麦就开始返青了。这时候,地里会出现一层白花花的盐碱,很多小麦会因盐分大而死亡,乡民们会在这个时候拉来沙坨地的沙子,薄薄地盖上一层,有助于小麦成活;红高粱属于杂交品种,穗紧不散,可以密植,耐盐碱,抗倒伏,涨势很好,很高产,到了秋季,这里就是一片红彤彤的海洋。
麦收过后,高粱出苗了,幼苗还是会受一些盐碱的影响,出苗率不算高。这时候我就要跟随大人到地里补苗了。补苗不是下种,是移栽,从苗多的地方移栽过来。挖坑,浇水,把高粱苗长叶子拧掉大部分,放进去,培上土就行。拧掉叶子是要防止水分过分蒸发,提高成活率。移栽的高粱并不影响产量,这一点比玉米强,玉米移栽了往往也就结不出“大棒子”了。
移栽选择半阴天为妙,水是父亲从狗尿河里担。那时候的我和母亲基本是干移苗栽苗的活儿。河水里这时候会有很多蝌蚪,也会被担回来,浇在苗坑里,水马上渗下去,蝌蚪无助地甩着大尾巴,瞪着眼睛,嘴巴一张一张的,好像是向我们求救。母亲心善,把蝌蚪捡起来,放回桶里,让父亲倒回河里。这一点深深影响了我,家里养的各种动物我都非常爱护,没事儿给驴子填填草,梳梳毛,我带它出门都是缰绳搭在脖子上,它就跟着我哒哒哒地走;猪身上生了虱子,我都会亲手给它捉。那次赶上大人不在家,那头体型硕大的母猪产仔,我独自一人就可以给母猪接生。
可能是盐碱的原因,这块地里杂草并不多,只有一种叫“锯大缸”的野草长得很旺盛,所以这块地除草并不费多大的劲。高粱长起来结穗后就要给高粱打叶子,这是为了透风。这里说的钻高粱地可不是一件羞答答的事,而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这时候正是三伏天,地里蚊虫多,叶子有细毛剌肉,干活儿需要浑身包裹严实,戴上草帽,那也难以避免浑身刺痒,一会儿就满身大汗,透不过气来。不过得到的高粱叶倒是驴子的嘴里的美食。
我们这里收割高粱叫“钊高粱”,收购谷子叫“钊谷子”。我不知道用这个钊字对不对,钊在字典里解释为“磨损,消损”。革命先辈李大钊也是我们这里人,不知道他的长辈给他取这个名字是不是也想到了“钊高粱”“钊谷子”,但他的确“钊”掉了一个旧时代。工具用的是巴掌大的“把穗”。把穗就是一个巴掌大没把的长条状刀片,一边开刃,一边用皮子包起来,有两个孔,穿过一条麻绳,用时套在中指上。钊高粱要从箭杆(高粱杆儿)的最低端钊下来,一手钊,一手拿着,多了以后交叉放堆,再打捆。
地很少,产量自然不高,就不值得下场。高粱穗晾干以后,父亲把它收到屋里,利用空闲时间在放平的铁锹上,把高粱籽粒刮下来。拿到加工坊脱壳,磨成高粱米,就可以储存起来吃了。磨下的高粱糠是猪的好饲料,高粱壳可以放进枕头,母亲说,高粱壳可以安神。高粱米一度是我们这里的主食。开春忙的时候早上做出一大锅红彤彤的高粱米粥,吃一半,剩下一半盛在搪瓷盆里,放在炕头上,中午接着吃,正好不凉不热。粥也糗在一起,一盛一大块,父亲说,软软糯糯这比切糕还好吃。我们这里不产大米,母亲只有逢年过节才舍得换些大米吃,平时要吃干饭,也是用高粱米做,被村民戏称为“高粱干饭”。
高粱米发涩,吃着剌嗓子,后来随着玉米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地里慢慢地就没人种植高粱了,高粱饭也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玉米饭当了家。
对农家而言,高粱全身都是宝。茬子可以生火起灶,秸秆儿可以用来夹寨子,架秧子,要说用处最大的还是箭杆儿。猫冬的时候父亲就会把脱了壳带穗子的箭杆儿找出来,用水浸了,刨各种用途的扫帚,炊厨。有扫炕用的,扫地用的,还有刷锅刷碗用的,各有各的精巧。父亲还会把做好的送给左邻右舍,大家都夸父亲的手艺好。过去的农村就是这种生活,你帮我,我帮你,相互支撑。
箭杆儿还有一个大用,就是上厕所替代手纸用。现在的90后应该难以理解,过去的人大便完是没有手纸用的,都是随手掰下寨子上一节箭杆儿,用牙一劈两半,解手用。也曾留下一句俏皮话:滦县人拉屎——棍儿刮(谐音蛤蟆叫声)。
二
箭杆儿还可以穿成盖帘,盖饭盆饭碗,放饺子,放炸货用。另外过去农村家家都要串门帘子,把箭杆切成均匀的段,配上烟纸盒叠出来的图案,草珠子,手巧的妇女可以变换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见得最多的是“喜鹊登枝”图。
有一年,县外贸来了订单,定做一定数量的门帘子出口。这个消息被母亲知道了,她和村里几个妇女和外贸签了合同,母亲要的是最多的份额,她说,赚钱的机会太难得了,不能错过。买来原材料后,她就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操劳。为了保证每一短箭杆的齐整,父亲亲手为母亲做了一把带凹槽的小铡刀,用铡刀铡箭杆的活儿就落在了我身上。箭杆要挑好的,不能有杂色,更不能带虫眼,切口要齐整。
出口的门帘倒是没有繁复的花色,就是简单的几个草珠子配一节箭杆儿,上面有些菱形,下面坠上几个花布穗子。正是寒冬腊月,外面北风呼啸,炉子里的半死不活的炉火没让屋里比外面暖和多少,昏暗的灯光下,母亲还在操劳。母亲拿针的手被冻出了一道道伤口,僵硬的手稍不留神,针尖还可能扎在手指上,冒出血珠,她就用橡皮膏裹一下,接着干。母亲时不时哈一口热气在手上,甩两下,抬头看到我们还没睡,就催着我们去钻被窝赶快睡,叮嘱明天还要上学。我把头埋在被窝,眼泪打湿了枕头。
母亲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串好一条线总会拎起来让我们看看有没有歪的,不协调的。有时候父亲说,差不多得了,没人仔细看。母亲说,这可是出口的,要是让外国人挑出毛病来,那可是丢的咱中国人的脸,不好的一律拆了重来。母亲在那个年龄应该是没见过一个外国人,但她知道国家要强,老百姓也应该要强,不能给国家丢脸。这就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靠着这种精神,几十年后,母亲见证了中国的强大。
三
其实高粱从没有远离我,它只是变换了一种身份,终日伴我左右,那就是酒。不管是贵为国酒的茅台、五粮液,还是亲民的二锅头,汾酒,它们酿造所需的最主要原料就是高粱。甚至有些地方的酒企直接以高粱酒命名。高粱由口感粗糙的高粱饭变身为琼浆玉液,让我脸红心跳,也壮我这怂人胆气,学人家“醉里挑灯看剑”,“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爱红高粱,那是真爱,顿顿想着红高粱酒,每想便有了诗意。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惊世大作《红高粱》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都曾斩获大奖无数。也深深烙在观众、读者心中。高密东北乡糙汉子余占鳌和倔强九儿的故事,深深打动无数国人。
我晚上遛弯回来,广场上一群大妈正跳着广场舞,曲调正是《红高粱》电视剧主题曲《九儿》:“身边的那片原野啊,手边的枣花香,高粱红了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
我眼前又浮现出了一片红彤彤的红高粱!
首发原创于江山文学
一
狗尿河发源于10里外五子山山下的荷花坑,流出不远就隐没在地下,潜行8里,又涌出地面,这就是滦州八景之一的“龙溪地桥”,也留下一个村庄叫“八里桥”。我们村子处于燕山山脉延展区,地形很丰富,有山地、水浇地、沙坨地,还有就是狗尿河边上的盐碱地。去沙坨地要躺过狗尿河,或者踩着石头蹦过去。文人眼里的“龙溪”到了我们这里,叫成了狗尿河,也是造化弄人。
我小时候这片地是一茬小麦,一茬高粱倒茬种。春季,狗尿河刚刚开化,小麦就开始返青了。这时候,地里会出现一层白花花的盐碱,很多小麦会因盐分大而死亡,乡民们会在这个时候拉来沙坨地的沙子,薄薄地盖上一层,有助于小麦成活;红高粱属于杂交品种,穗紧不散,可以密植,耐盐碱,抗倒伏,涨势很好,很高产,到了秋季,这里就是一片红彤彤的海洋。
麦收过后,高粱出苗了,幼苗还是会受一些盐碱的影响,出苗率不算高。这时候我就要跟随大人到地里补苗了。补苗不是下种,是移栽,从苗多的地方移栽过来。挖坑,浇水,把高粱苗长叶子拧掉大部分,放进去,培上土就行。拧掉叶子是要防止水分过分蒸发,提高成活率。移栽的高粱并不影响产量,这一点比玉米强,玉米移栽了往往也就结不出“大棒子”了。
移栽选择半阴天为妙,水是父亲从狗尿河里担。那时候的我和母亲基本是干移苗栽苗的活儿。河水里这时候会有很多蝌蚪,也会被担回来,浇在苗坑里,水马上渗下去,蝌蚪无助地甩着大尾巴,瞪着眼睛,嘴巴一张一张的,好像是向我们求救。母亲心善,把蝌蚪捡起来,放回桶里,让父亲倒回河里。这一点深深影响了我,家里养的各种动物我都非常爱护,没事儿给驴子填填草,梳梳毛,我带它出门都是缰绳搭在脖子上,它就跟着我哒哒哒地走;猪身上生了虱子,我都会亲手给它捉。那次赶上大人不在家,那头体型硕大的母猪产仔,我独自一人就可以给母猪接生。
可能是盐碱的原因,这块地里杂草并不多,只有一种叫“锯大缸”的野草长得很旺盛,所以这块地除草并不费多大的劲。高粱长起来结穗后就要给高粱打叶子,这是为了透风。这里说的钻高粱地可不是一件羞答答的事,而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这时候正是三伏天,地里蚊虫多,叶子有细毛剌肉,干活儿需要浑身包裹严实,戴上草帽,那也难以避免浑身刺痒,一会儿就满身大汗,透不过气来。不过得到的高粱叶倒是驴子的嘴里的美食。
我们这里收割高粱叫“钊高粱”,收购谷子叫“钊谷子”。我不知道用这个钊字对不对,钊在字典里解释为“磨损,消损”。革命先辈李大钊也是我们这里人,不知道他的长辈给他取这个名字是不是也想到了“钊高粱”“钊谷子”,但他的确“钊”掉了一个旧时代。工具用的是巴掌大的“把穗”。把穗就是一个巴掌大没把的长条状刀片,一边开刃,一边用皮子包起来,有两个孔,穿过一条麻绳,用时套在中指上。钊高粱要从箭杆(高粱杆儿)的最低端钊下来,一手钊,一手拿着,多了以后交叉放堆,再打捆。
地很少,产量自然不高,就不值得下场。高粱穗晾干以后,父亲把它收到屋里,利用空闲时间在放平的铁锹上,把高粱籽粒刮下来。拿到加工坊脱壳,磨成高粱米,就可以储存起来吃了。磨下的高粱糠是猪的好饲料,高粱壳可以放进枕头,母亲说,高粱壳可以安神。高粱米一度是我们这里的主食。开春忙的时候早上做出一大锅红彤彤的高粱米粥,吃一半,剩下一半盛在搪瓷盆里,放在炕头上,中午接着吃,正好不凉不热。粥也糗在一起,一盛一大块,父亲说,软软糯糯这比切糕还好吃。我们这里不产大米,母亲只有逢年过节才舍得换些大米吃,平时要吃干饭,也是用高粱米做,被村民戏称为“高粱干饭”。
高粱米发涩,吃着剌嗓子,后来随着玉米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地里慢慢地就没人种植高粱了,高粱饭也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玉米饭当了家。
对农家而言,高粱全身都是宝。茬子可以生火起灶,秸秆儿可以用来夹寨子,架秧子,要说用处最大的还是箭杆儿。猫冬的时候父亲就会把脱了壳带穗子的箭杆儿找出来,用水浸了,刨各种用途的扫帚,炊厨。有扫炕用的,扫地用的,还有刷锅刷碗用的,各有各的精巧。父亲还会把做好的送给左邻右舍,大家都夸父亲的手艺好。过去的农村就是这种生活,你帮我,我帮你,相互支撑。
箭杆儿还有一个大用,就是上厕所替代手纸用。现在的90后应该难以理解,过去的人大便完是没有手纸用的,都是随手掰下寨子上一节箭杆儿,用牙一劈两半,解手用。也曾留下一句俏皮话:滦县人拉屎——棍儿刮(谐音蛤蟆叫声)。
二
箭杆儿还可以穿成盖帘,盖饭盆饭碗,放饺子,放炸货用。另外过去农村家家都要串门帘子,把箭杆切成均匀的段,配上烟纸盒叠出来的图案,草珠子,手巧的妇女可以变换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见得最多的是“喜鹊登枝”图。
有一年,县外贸来了订单,定做一定数量的门帘子出口。这个消息被母亲知道了,她和村里几个妇女和外贸签了合同,母亲要的是最多的份额,她说,赚钱的机会太难得了,不能错过。买来原材料后,她就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操劳。为了保证每一短箭杆的齐整,父亲亲手为母亲做了一把带凹槽的小铡刀,用铡刀铡箭杆的活儿就落在了我身上。箭杆要挑好的,不能有杂色,更不能带虫眼,切口要齐整。
出口的门帘倒是没有繁复的花色,就是简单的几个草珠子配一节箭杆儿,上面有些菱形,下面坠上几个花布穗子。正是寒冬腊月,外面北风呼啸,炉子里的半死不活的炉火没让屋里比外面暖和多少,昏暗的灯光下,母亲还在操劳。母亲拿针的手被冻出了一道道伤口,僵硬的手稍不留神,针尖还可能扎在手指上,冒出血珠,她就用橡皮膏裹一下,接着干。母亲时不时哈一口热气在手上,甩两下,抬头看到我们还没睡,就催着我们去钻被窝赶快睡,叮嘱明天还要上学。我把头埋在被窝,眼泪打湿了枕头。
母亲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串好一条线总会拎起来让我们看看有没有歪的,不协调的。有时候父亲说,差不多得了,没人仔细看。母亲说,这可是出口的,要是让外国人挑出毛病来,那可是丢的咱中国人的脸,不好的一律拆了重来。母亲在那个年龄应该是没见过一个外国人,但她知道国家要强,老百姓也应该要强,不能给国家丢脸。这就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靠着这种精神,几十年后,母亲见证了中国的强大。
三
其实高粱从没有远离我,它只是变换了一种身份,终日伴我左右,那就是酒。不管是贵为国酒的茅台、五粮液,还是亲民的二锅头,汾酒,它们酿造所需的最主要原料就是高粱。甚至有些地方的酒企直接以高粱酒命名。高粱由口感粗糙的高粱饭变身为琼浆玉液,让我脸红心跳,也壮我这怂人胆气,学人家“醉里挑灯看剑”,“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爱红高粱,那是真爱,顿顿想着红高粱酒,每想便有了诗意。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惊世大作《红高粱》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都曾斩获大奖无数。也深深烙在观众、读者心中。高密东北乡糙汉子余占鳌和倔强九儿的故事,深深打动无数国人。
我晚上遛弯回来,广场上一群大妈正跳着广场舞,曲调正是《红高粱》电视剧主题曲《九儿》:“身边的那片原野啊,手边的枣花香,高粱红了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
我眼前又浮现出了一片红彤彤的红高粱!
首发原创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