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走过1600年的正定古城(散文)

  • 作者:怀才抱器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11-22 09:36:14
  • 被阅读0


  •   说起“古城”,当代建设的太多,可以说,也只是一种复原,只是沾了一点古气。而河北省的正定,却是名副其实的古城,也有后建痕迹,但掩饰不住它的千年沧桑变迁的脉搏。在正定,能够让我适度地走进古代的情境,我非常喜欢这个体验。

      正定的古老,始终以“县”称谓,尤其在今天,太多的城市都抖落掉这个字,摇身一变而为“市”的时候,正定依然不改“县”名。并非它的经济格局不够大,应该是还有一种怀珍抱玉的情怀吧。

      东垣、真定、常山、中山、正定,都是她用过的芳名,名字可以穿起一座城的变迁史,载着厚重的文化,留下了一个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她在军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三关雄镇”(北京、保定、正定)。如今的南城门上,还保留着明代镌刻的这四个字。城内的九朝梵刹,城墙上的三关雄镇石额名匾,让人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以一种特别的关联,勾连在一起。安宁的主题,是以鲜明的历史对比而被放大。为了突出这一点,历史上曾被称为“镇州”(后汉),这个名字可能更能直接表现它的真正价值。凭滹沱河,据冀中平原,镇太行山东麓,一个“镇”字可谓高度概括了正定的形胜,也是它最铿锵的人文。

      水系才是一个城市的命脉。“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唐·胡曾)冰不冷寒,是温情脉脉的滹沱河水做成。正定的优渥,是被一条叫作“滹沱河”的河流宠爱着的,河至正定,突然就像胳膊打个弯,搂住了这个古城,表现得那么深情脉脉。滹沱河有多长的历史,未刻意考究,不知,《山海经》与《水经注》都有记载和描述。怪不得小说家写一本小说《滹沱人家》,正定人喜欢这个标签,开口就说自己是“滹沱人家”。我甚至把正定纳入“水城”之列,正定的城区,是滹沱河创造的,冲积平原给正定带来了富庶与繁荣。“滹沱人家”这个称谓属于每一家正定人,就像一个族系,有了殷殷血脉贯通般的紧密联系和凝聚力。

      历史上的滹沱河,就时有断流,但遇到今天这个时代,“南水北调”,给这条河注入了充沛的水源,更深情地滋养着这座古城,古城再次获得新生。站在南城墙上,眺望滹沱河,我感慨着古城今昔,古城是大家园,城墙如院内的照壁,只是一道古人留下的风景而已。

      

      二

      不要以为1600年不够时长,我说的是建城史,还不算远古人类的居住史。走进正定博物馆,且不说那些精美的古代瓷器,雕工精致的佛像,各类碑刻石刻铜铸以及艺术品,我对一幅表示正定历史的泥层断面构图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一目了然地了解了正定走过的历史脉线,可谓“一眼千年”,太直观,也震撼。这幅泥土层构图是正定县的时间轴,是一目了然的正定通史。构图是以正定开元寺寺门前的探沟开掘出现的断层来立体再现朝代的覆盖叠加,自东魏(开元寺建于东魏兴和二年,即公元540年)到晚清,跨度1370余年。土层表达的是朝代文化层的分布情况,据说要感谢风尘与积水,让今人可以一层层拨开历史的云烟与尘埃。这毕竟还是截取漫长历史的一个断面,来佐证正定确有的历史。正定是有历史根基的,代表着中华文化累积的厚重,每一层泥土都是有着历史记忆的,泥土并非是沉默的,始终在接纳着历史的尘埃,为城市的文化奠基,是推动一座城持续发展的动力。久远的历史,不少是刻在器物上,更多的是写在大地,哪怕是一条壕沟,都担负着史记的使命。这也是我们必须热爱这片厚土的原因。怪不得诗人艾青写出“倾听土地的絮语”的诗歌,生活很浅,炊烟易散,而土地才最有深度,祖先的骨骸和气息始终在泥土的深层栖息着。

      不进隆兴寺,就不算到过正定城。这话说的,并非是在这座千年古刹里有什么惊喜的遇见,而是可以感受正定的古老与奢华。这样的奢华不是轻奢,而是很大气厚重。国风古韵,会将一段段历史,送入我们的眼眸,惊诧,陶醉,敬仰,进而会感谢正定为我们留下一笔笔佛教文化遗产。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这样的时间标注,你可能并未感到久远,距今就是1400多年,因为时间的概念在一座寺庙里被高度压缩,仿佛就是天外飞来一处古建,为真实地丈量正定古寺的历史长度,我选择了一棵树,一棵具有1300年树龄的寿槐,它位于兴隆寺大悲阁后,这棵寿槐,亦称“唐槐”,这是经过“碳十四”测定的树龄,大约为隆兴寺僧人植下,千年时光,其中经历了多少风雨考验,又经历多少人为的灾难,战争,还有所谓的运动,真的是历尽沧桑,还是无损它“越千年”的精神气质和不屈生命力。两人合抱不过,我试做拥抱状,我是要拥抱历史。老皮嶙峋,铁色凛然,依然虬枝盘绕,苍翠挺拔,可以说不输时光,傲视沧桑,将葱茏的时光一直牵拉到我们的眼前。寺院有主持,但在这里,任何一个主持都要在圆寂时跟古槐告别,寿槐不死,见证了寺院一代代僧人的更迭。据说,来到古寺的游客,要绕树三匝,驱赶烦恼,我觉得我应该立定于寿槐前,向它致敬。致敬正定的古老,致敬正定人保存了久远的历史。人们又称这棵寿槐为“福树”,红色的飘带,写着各式各样的祈福词句,系在一侧,这是一种人生态度,追求幸福,就像这棵寿槐,福和寿,从来就被中国人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而被向往和追求。这也是正定人对自己城市历史的尊重和虔诚,我伸手理顺一幅红绸,读到一句“愿正定明天更好”,一个人把自己和自己的城市连在一起,与国家的兴旺联系起来,这才是“大爱”和大福。寿槐在正定人心中,已经有了宗教的意义,也是这种精神传承,使得正定这座古城有了人文的核心。这大概就是必须走进隆兴寺的理由,不是寺庙护佑了正定人的生活,是正定人的爱城精神,诠释着正定“隆兴”的原因,我确信这种因果关系。

      寺内还有千年侧柏好几棵,古木参天,遮云蔽日,仿佛在渲染着正定的古色。我想,树龄是以年轮来确定的,但这个方法可能适合那些年代不久的树木,这棵树就看不清它的年轮,历史会告诉我们,古老是浑然一体的,贯通历史的,只有古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个见解还是肤浅了,在正定,古人栽树,今人观赏;古人栽树,传承历史。感谢正定留住了一部葱茏的历史,因此,正定的历史,在我心中又是那么年轻,那么蓬勃。

      

      三

      在正定人心中,都有一种历史自豪感。我理解,这是作为正定人的精神财富,他们活在深厚的历史古城,骨子里渗透着中华文化的血液。傍晚,我在正定的“顺路驴肉店”吃饭,老板空闲了跟我聊天,就带着一种让我喜欢的神气,指着店前的古城墙,告诉我夜晚在灯火灿烂的城墙上走一走。还特别叮嘱我去兴隆寺西边看看凌霄塔,简称木塔,木塔是天宁寺的骄傲,是正定标志性的佛塔,兴建于唐懿宗年间,西安的钟鼓楼,都是仿照木塔所建。他出口成章,且古诗吟来,毫不迟钝:“云擎旭照三关晓,天接沱光一色秋。”他说他就在木塔一侧的居民楼中居住。是啊,我倒觉得他是居住在诗词古韵里。我忍不住给他口占两句诗——盛唐古声来打更,静夜好梦可凌霄。古城的古老,唤起了我的灵感,他在手机上写下这两个句子表示感谢,其实应该感谢的是正定古城底蕴给我的濡染,一番怀古咏古,让我走过古城有了两行字送人。我也算是在古城的一个时间节点上留下一点痕迹了。

      正定的古老,只要迈开脚步,随处可见;只要仰首,便可触目。走进开元寺,唐代钟楼,相对须弥塔,移步钟楼内,感觉面阔进深,就像把自己放进了深远的古代,不是穿越,而是身临其境。仰首,一挂唐代的铜钟悬在极顶,钟上的铭文难以看清,钟心也无引线系锤,那我就用诗句来敲响这挂古钟吧。“却听钟声连翠微”,(唐·綦毋潜句)城内城外,秋木依然葱茏,不愁钟声穿不透,心中有击钟之音,就像一首黄钟大吕,走过正定古城的角角落落,脚步平仄,翠微相拥,自钟鸣之日,正定这片土地就有了韵脚。令我关注的是,唐钟之下是一口圆井,据解释,是为了同振共鸣。这个解释似乎不能满足我的审美。梵界与乡井,本无隔绝。人们厌恶的尘世,是被名利场占据,而非俗世的淳朴生活,所谓的放下执念,是让人放下名利,而放不下的是尘世的宁静与淳朴。所谓的禅修,就是在两种方式中寻求着人心的平衡。虽入空门,有哪一个心中曾淡忘了曾经生活过的市井。禅修的境界并非刮净一身,而是心中要装着红尘众生,当然也有自己的那份来自尘世的经历。

      

      四

      正定古城的城墙,虽于当代做重修,但我要用眼光抚摸新砖缝隙里夹住的古老痕迹。

      据史料记载,正定古城始建于北周时期,东晋时土筑,北周时石砌,唐代扩建为土城,明代扩建为砖城。历史上最初的古城格局是近似于四方形的,只是在东南角留出一个小小的几近正方形缺口,我推测,这是受到滹沱河的影响,留给它一处缓冲区域。古城墙原先12公里,现存10.8公里,如今在修补,已经有5.8公里恢复了原貌。城墙的防御功能已经丝毫没有了,但有着留住正定历史的意义,或许正定人只是为了慕名而来的游客一览,就是这样一份责任感,当下的正定人一直在努力保护城墙。在隆兴寺外,我遇见一位老者,和他攀谈,他说,在有生之年,但愿看到一个完整的古城。战火和时光都是无情的,但改变不了人心中的完整。

      就像正定无山,却曾改成常山、中山,他们心中把正定视为一座山,提及常山赵子龙,那是正定的骄傲,正定人也不会说“正定赵子龙”。“常山赵子龙”是正定的一座高山,英雄之山不必在于形状。正定无山,但曾经有佛寺40几座,如今还在城区留存9座。天下名山僧占尽,这句话在正定显然不合适,正定人把心中的山给了佛寺,平原化作千山万岭,照样容得下僧佛。

      老者告诉我,来一趟正定不容易,最好沿着古城遗址走上一圈,哦,这就是他的“完整”,我遵嘱,驾车而行,把古城收到了我的车程里。

      我投宿在古城东门内的汉庭商务酒店,对面就是城墙的一个入口。明代一段城墙被镶嵌在新修的古砖城墙之内,其内为夯土,其外是灰砖,已经泛白,闪着幽幽的光。历史遗迹,常常是以残垣断壁的形态出现的,但蕴含的文化,却没有残缺消亡,岁月可以漂白灰砖,但却沉淀了一种历史色彩。曾经我们抗御外侮,只能就近设城,如今祖国的疆土,布下无形的城防,这种历史的转折和跨度,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城墙的斑驳,却闪着斑斓的色彩,时光可以磨损旧迹,但也恰恰成就了辉煌的历史,而且还透露着一股自古及今的活力,岁月可能会剥蚀物质的外壳,但沉淀下来的精神,却是坚固的,一点也不显得杂乱无章,因为更真实,于是我们才获得了厚重感,在我的眼中,这才是最活泼的色彩,可以斑驳,但永远不会褪色,那种精神气质,永远被凝固在城墙上。城墙,就是正定的历史丰碑。

      色彩斑斓的正定古城,是将1600年的漫长时光收纳在自己的时空里,我感觉,赞叹的语言是苍白的,我沿着城墙,检阅着,用崇敬的眼光抚摸着,就像我慢慢打开一部古老的帙卷,每一块青砖,都是一个个文字,瓮城、女墙,垛口、城门……都是一个个生动的情节,只要面对,都是满满的故事。中国文化元素,以一座庞大的古城收纳,成为一座立体的图书馆。时光不坏,历史弥新。与其说我在走进1600年的正定古城,不如说我用一日的时间,打开了一卷时光之书。

      在登上城墙的斜坡古道下,我停下了。向东延伸的城墙基座,并非新建的砖石墙面,完全是土筑的痕迹,应该为东晋时期的遗迹,石砺混合着泥浆、灰浆、米浆,所夯实的地基,依然那么坚固,不能不佩服古人的建筑智慧。就像这建筑材料一样,华夏历史总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存,连结,中华文明,一步步走来,从未被斩断历史命脉。

      我在正定博物馆摄下一幅建筑古城墙的劳作图,身着古装的民工和工匠,拄杖肩物,层层攀登,靠着手提肩扛,垒起这坚不可摧的城墙,保家卫国,人人有责,这样的警语,没有刻在图上,但这行字,一定跳跃在每一个参观者的眼中。

      

      五

      走进正定古城,我有了被包围被怀抱的感觉。城区中心,是众多的寺庙,隆兴寺、开元寺、广惠寺、临济寺……错落地安居于城中,荣国府,博物馆,赵云庙等相拥而列。而古城之外,却是新建的高楼大厦,把正定的历史抱在怀中,呵护着,宠爱着,这是一种对待文化的亲切态度。

      1600年,是时长,也是底蕴。那些古建,那些正定人,千古坚守这片沃土,创造着文化,赓续着文明。

      我已经痴迷在正定古城的古香古韵里。回到千里之外的胶东半岛,心却被古城风韵握住了。

      

      2024年11月2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审核人:站长】

        标题:走过1600年的正定古城(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22389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