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德宏有一座小城名叫畹町。
我对于好听的地名,总有一种特别的偏爱。畹町就是如此,像一个女孩的名字,透着一股灵秀甜美,只听名字都会喜欢上她。
畹町作为一座边陲小镇的确如同女孩,规模体量很是袖珍,一副娇小的模样。全镇下辖三个村委会,十六个村民小组,以及三个居委会,人口不到两万人,汉族、傣族、德昂族、景颇族等多民族聚居在小镇上。早在一九八五年国务院曾经批准撤销畹町镇建立畹町市,直属德宏自治州,这使得畹町一度成为中国最小的市。一九九九年国务院批准撤销畹町市,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瑞丽市,畹町回归“边关名镇”的定位。
虽然我和妻子多次去过瑞丽,但始终未能去畹町一游。这一来是因为妻子课程安排紧凑,到瑞丽就是一走一过,匆匆忙忙。二来也是因为畹町这个地方似乎没有风景。旅游不是考古,非要钻到故纸堆里扒拉来扒拉去的,旅行归根结底是要看山看水看风景。既然畹町无名山大川可看,也就不必非得刻意到此一游,能够记住在滇西边陲瑞丽有一个小镇名叫畹町,足矣。
这回到瑞丽,妻子有了一些闲暇时间,我们便去莫里热带雨林一游。下午四点,我俩走出雨林,坐到网约车里时,司机罗师傅问道,你们去过畹町吗?还没等我们回答,他又说,很近,去看看吧,一个值得一看的小镇。我们欣然应允,罗师傅发动他的红色特斯拉,一阵工夫我们就到了畹町的地界。
与罗师傅相识也是一种缘分。妻子第一到瑞丽在平台约车就是约到了罗师傅,妻子见其谈吐不俗、为人热情,便要了他的电话,打这以后我们用车就直接打罗师傅的手机,不再通过约车平台了。罗师傅是彝族人,开网约车似乎并不职业,我还是第一坐特斯拉跑车款的网约车。虽然是跑车,但一到畹町的街头,他就把跑车开成了步行速度,只为让我们慢慢观察畹町小镇,感受小镇的风采。好在畹町的街道上车辆不多,步行速度的特斯拉并不妨碍交通。
宽阔的道路笔直通向前方,一座高大的门楼式建筑耸立眼前。我以为是国门,罗师傅说这是货运通道,对面就是缅甸。我惊讶于通道的冷清,除了我们这辆“蜗牛”车外,连个人影都没有。罗师傅说,前些年可不是这般冷清,这条大道可以说是水泄不通,繁忙、热闹得很。罗师傅说得没错,上世纪八十年代,畹町凭借与缅甸的贸易曾经成为边关上的“小香港”。车子拐弯后,罗师傅不时指点路边的建筑,向我们介绍说,这是水果批发市场,那是玉石市场。然而,都是冷冷清清。
车子继续前行,左手边是畹町民居,有簇新的小区,也有老屋旧宅,右手边则是高高的灰色铁皮墙,墙上拉着铁丝网,抬头望远,天蓝如洗,一大朵洁白的团云挂在道路尽头。罗师傅把车停在路边,指着路边铁皮墙下带状地带说,这是界碑公园。公园里在一组反映抗日战争雕塑的前面,立着一块水泥石碑,上面端正刻着两个红色大字“中国”,这是界碑。实际上,中缅在这里划定的边境线,是畹町河的中心线。那么畹町河在哪里呢?
铁皮墙遮挡了视线,畹町河就在墙后蜿蜒流淌。为了撰写这篇小文,我在网上查找了许多图片,才把界碑公园的全貌搞清楚。我们现在看到的界碑公园只是原先的一个边角,真正的界碑公园是从畹町河岸边开始的,有长廊和步栈道,可以沿河散步,倾听河水潺潺。现在这一切都被封闭在铁皮墙之外,虽然依旧是我们的疆土,但游人却只能止步于高墙之下。墙下半截台阶上,坐着两名当地妇女,说着闲话。路边一告示栏里贴着三张刺目的通缉令,通缉电信诈骗头目,其中一张的落款竟然是我家乡的大连市公安局。
从界碑公园向前不远就是畹町口岸,也就是国门了。外围已经被栅栏阻隔,畹町桥都被掩在墙后,看不见有人入关或是出关,两名警察在一旁唠嗑。罗师傅感慨道,与过去边贸红火和人员往来的火爆场景相比,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畹町河对岸,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电信诈骗猖獗,加之三年疫情的搅和,边境贸易遭遇极寒天气。用罗师傅的话说,当地居民的生意买卖如同坐滑梯,从财源广进到望着对岸兴叹。这让我想起十多年前,在瑞丽姐告口岸外一家翡翠城看到的景象,摩肩擦踵,人声鼎沸,老板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今年六月我又一次去姐告,翡翠城依旧,但顾客稀稀落落,老板百无聊赖地玩手机。畹町亦是如此,潮涌潮退,大起大落,令小镇上的人们经历波峰谷底的颠簸,尝过酸甜苦辣。
邻国之间交往,有时候就像老百姓的邻里之间。邻居家小打小闹一三五,大打出手二四六,如何与其相处?罗师傅说,夏天缅甸芒果丰收时,有一个缅甸老板拉来一车芒果到畹町,水果小贩上前询过价都直摇头,因为太贵了。缅甸老板也是一脸苦相,他的货车在缅甸境内过大河,桥被炸毁,只能绕道几百公里,遇到小河,桥也被炸毁,只能雇人卸下货物空车过河,然后再装车驶往畹町,这一通折腾芒果的成本直线上升,双边的商人都没利润空间了。
我曾在散文《瑞丽行记》中写道“真心希望缅甸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到时候拆除那道铁栅栏,一个寨子两国居民同饮一口井水,同在田间地头抽袋烟,踩着国境线唠家常。”关于拆除围墙的文字被一名文友批为“无知”,可我觉得这不是“无知”,纵观世界各国鲜见边境墙,“柏林墙”被拆除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所以,拆墙不是我自己一厢情愿,而是两国人民共同的心愿,毕竟边境贸易真要追溯起来,怕是要有上千年的历史。
离开畹町口岸,就是小镇的老城区。街道不算宽敞,但干净整洁,行人和车辆都不多,一些老建筑耸立街旁,有咖啡的馨香飘来,透着几许安宁的氛围。罗师傅驾车继续以步行速度缓缓驶过一条条街巷,路边屋舍挂“农场三队”“农场四队”的牌子,这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故事。当年一批批内地复转军人,相应国家号召到滇西开荒垦地,肩负起“屯垦戍边”、繁荣边疆经济文化、团结兄弟民族三项重大而光荣的使命,农场成为当地一种特色产业。农场都是国营的,因此种地种粮的、种树割胶的都是职工,福利待遇不错。我们来瑞丽时,与我们一同乘坐网约车的一位当地妇女,她就是从农场退休,每月享有三千多元的退休金。这样拿着退休金的“农民”,我们在当地遇见不少,也算是得了早年“屯垦戍边”的红利。
路边一座白墙黑瓦的院落,这是周恩来总理曾经居住的地方。不知道何故门上挂着锁,无法入内参观。一九五六年,周恩来总理圆满结束对缅甸的友好访问,在缅甸总理吴巴瑞陪同下,从缅甸九谷镇走过畹町桥步行入境,这是周总理外交生涯中唯一一次步行回国。当天,周恩来总理便住在这个院落里,第二天转道芒市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拉开了中缅友好交往的序幕,也让畹町载入中国外交史册里,至今人们还在津津乐道。
斯特拉开始向山坡上行驶。罗师傅说,山上是个纪念公园和“南侨机工”纪念馆。他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两条“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一九三八年,为打破侵华日军的封锁,中国政府开始修建一条起于昆明直通缅甸腊戍的公路,畹町成为这条公路上出境地。十万中国远征军通过这条公路集结畹町,跨过畹町桥赴缅甸抗战。从一九三八年开通至一九四五年抗战结束,五十万吨战略物资通过畹町桥运入国内各个战场。一九四四年,为再开辟一条新的国际通道,中国打通了从印度通往国内的公路,这条起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的公路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其中南线至畹町与滇缅公路相连,畹町成为史迪威公路的终点。
公路修好了,但极度缺乏汽车驾驶员和维修人员。爱国华侨陈嘉庚以“南侨总会”名义,发布了《关于征募汽车驾驶员和修理技术人员回国服务》的通告。在陈嘉庚及众多侨领爱国精神感召下,南洋华侨热烈响应,来自东南亚八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千多位华侨青年司机和修理技术人员,抛却优渥的生活,分九批回到祖国,在滇缅公路上驾驶汽车运送抗战物资,维修车辆,被人们称之为“南侨机工”。滇西抗战期间,三分之一的南侨机工在这条血火之路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山坡上葱茏绿树掩映下,一座纪念碑和一座纪念馆组成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我们到达山腰的时候已是下午五点多了,纪念馆已经闭馆。这有些遗憾,馆内收藏的老照片、资料、旧物都是一个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我们只能瞻仰纪念碑了。纪念碑总高十六米,上端四条金色横带,代表抗战时期四万万同胞,南洋华侨机工荣誉证章镶嵌其间,标志着海内外同胞同心抗战。纪念碑直指云天,熠熠生辉,气势雄伟,像一位巨人面向南洋,俯瞰滇缅公路,仿佛还沉浸在枪林弹雨下的疾驶、颠簸、抢修中……
我望着纪念碑,忽然悔恨自己的浅薄,说什么畹町没有风景。其实,真正的风景就是在畹町人民心中矗立已久的这座丰碑,它高大、雄壮、深沉,铭刻了一个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
纪念碑前是陈嘉庚先生的雕像。雕像屹立在高高的平台上,陈嘉庚先生目光如炬,眺望着远方,那目光凝望的方向便是畹町桥。山坡下的平坝上,畹町民居错落在浓绿之中,一条绸缎似的小河流淌在小城边缘,那就是我无法亲近的畹町河。
夕阳照在河面上,畹町河泛起耀目的黛青色,我听不到河流的声音,但我知道畹町河在浅吟低唱,叙说着小城说不完的故事……
原创首发,2024年11月18日写于大连,题图拍摄于畹町街头。
我对于好听的地名,总有一种特别的偏爱。畹町就是如此,像一个女孩的名字,透着一股灵秀甜美,只听名字都会喜欢上她。
畹町作为一座边陲小镇的确如同女孩,规模体量很是袖珍,一副娇小的模样。全镇下辖三个村委会,十六个村民小组,以及三个居委会,人口不到两万人,汉族、傣族、德昂族、景颇族等多民族聚居在小镇上。早在一九八五年国务院曾经批准撤销畹町镇建立畹町市,直属德宏自治州,这使得畹町一度成为中国最小的市。一九九九年国务院批准撤销畹町市,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瑞丽市,畹町回归“边关名镇”的定位。
虽然我和妻子多次去过瑞丽,但始终未能去畹町一游。这一来是因为妻子课程安排紧凑,到瑞丽就是一走一过,匆匆忙忙。二来也是因为畹町这个地方似乎没有风景。旅游不是考古,非要钻到故纸堆里扒拉来扒拉去的,旅行归根结底是要看山看水看风景。既然畹町无名山大川可看,也就不必非得刻意到此一游,能够记住在滇西边陲瑞丽有一个小镇名叫畹町,足矣。
这回到瑞丽,妻子有了一些闲暇时间,我们便去莫里热带雨林一游。下午四点,我俩走出雨林,坐到网约车里时,司机罗师傅问道,你们去过畹町吗?还没等我们回答,他又说,很近,去看看吧,一个值得一看的小镇。我们欣然应允,罗师傅发动他的红色特斯拉,一阵工夫我们就到了畹町的地界。
与罗师傅相识也是一种缘分。妻子第一到瑞丽在平台约车就是约到了罗师傅,妻子见其谈吐不俗、为人热情,便要了他的电话,打这以后我们用车就直接打罗师傅的手机,不再通过约车平台了。罗师傅是彝族人,开网约车似乎并不职业,我还是第一坐特斯拉跑车款的网约车。虽然是跑车,但一到畹町的街头,他就把跑车开成了步行速度,只为让我们慢慢观察畹町小镇,感受小镇的风采。好在畹町的街道上车辆不多,步行速度的特斯拉并不妨碍交通。
宽阔的道路笔直通向前方,一座高大的门楼式建筑耸立眼前。我以为是国门,罗师傅说这是货运通道,对面就是缅甸。我惊讶于通道的冷清,除了我们这辆“蜗牛”车外,连个人影都没有。罗师傅说,前些年可不是这般冷清,这条大道可以说是水泄不通,繁忙、热闹得很。罗师傅说得没错,上世纪八十年代,畹町凭借与缅甸的贸易曾经成为边关上的“小香港”。车子拐弯后,罗师傅不时指点路边的建筑,向我们介绍说,这是水果批发市场,那是玉石市场。然而,都是冷冷清清。
车子继续前行,左手边是畹町民居,有簇新的小区,也有老屋旧宅,右手边则是高高的灰色铁皮墙,墙上拉着铁丝网,抬头望远,天蓝如洗,一大朵洁白的团云挂在道路尽头。罗师傅把车停在路边,指着路边铁皮墙下带状地带说,这是界碑公园。公园里在一组反映抗日战争雕塑的前面,立着一块水泥石碑,上面端正刻着两个红色大字“中国”,这是界碑。实际上,中缅在这里划定的边境线,是畹町河的中心线。那么畹町河在哪里呢?
铁皮墙遮挡了视线,畹町河就在墙后蜿蜒流淌。为了撰写这篇小文,我在网上查找了许多图片,才把界碑公园的全貌搞清楚。我们现在看到的界碑公园只是原先的一个边角,真正的界碑公园是从畹町河岸边开始的,有长廊和步栈道,可以沿河散步,倾听河水潺潺。现在这一切都被封闭在铁皮墙之外,虽然依旧是我们的疆土,但游人却只能止步于高墙之下。墙下半截台阶上,坐着两名当地妇女,说着闲话。路边一告示栏里贴着三张刺目的通缉令,通缉电信诈骗头目,其中一张的落款竟然是我家乡的大连市公安局。
从界碑公园向前不远就是畹町口岸,也就是国门了。外围已经被栅栏阻隔,畹町桥都被掩在墙后,看不见有人入关或是出关,两名警察在一旁唠嗑。罗师傅感慨道,与过去边贸红火和人员往来的火爆场景相比,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畹町河对岸,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电信诈骗猖獗,加之三年疫情的搅和,边境贸易遭遇极寒天气。用罗师傅的话说,当地居民的生意买卖如同坐滑梯,从财源广进到望着对岸兴叹。这让我想起十多年前,在瑞丽姐告口岸外一家翡翠城看到的景象,摩肩擦踵,人声鼎沸,老板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今年六月我又一次去姐告,翡翠城依旧,但顾客稀稀落落,老板百无聊赖地玩手机。畹町亦是如此,潮涌潮退,大起大落,令小镇上的人们经历波峰谷底的颠簸,尝过酸甜苦辣。
邻国之间交往,有时候就像老百姓的邻里之间。邻居家小打小闹一三五,大打出手二四六,如何与其相处?罗师傅说,夏天缅甸芒果丰收时,有一个缅甸老板拉来一车芒果到畹町,水果小贩上前询过价都直摇头,因为太贵了。缅甸老板也是一脸苦相,他的货车在缅甸境内过大河,桥被炸毁,只能绕道几百公里,遇到小河,桥也被炸毁,只能雇人卸下货物空车过河,然后再装车驶往畹町,这一通折腾芒果的成本直线上升,双边的商人都没利润空间了。
我曾在散文《瑞丽行记》中写道“真心希望缅甸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到时候拆除那道铁栅栏,一个寨子两国居民同饮一口井水,同在田间地头抽袋烟,踩着国境线唠家常。”关于拆除围墙的文字被一名文友批为“无知”,可我觉得这不是“无知”,纵观世界各国鲜见边境墙,“柏林墙”被拆除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所以,拆墙不是我自己一厢情愿,而是两国人民共同的心愿,毕竟边境贸易真要追溯起来,怕是要有上千年的历史。
离开畹町口岸,就是小镇的老城区。街道不算宽敞,但干净整洁,行人和车辆都不多,一些老建筑耸立街旁,有咖啡的馨香飘来,透着几许安宁的氛围。罗师傅驾车继续以步行速度缓缓驶过一条条街巷,路边屋舍挂“农场三队”“农场四队”的牌子,这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故事。当年一批批内地复转军人,相应国家号召到滇西开荒垦地,肩负起“屯垦戍边”、繁荣边疆经济文化、团结兄弟民族三项重大而光荣的使命,农场成为当地一种特色产业。农场都是国营的,因此种地种粮的、种树割胶的都是职工,福利待遇不错。我们来瑞丽时,与我们一同乘坐网约车的一位当地妇女,她就是从农场退休,每月享有三千多元的退休金。这样拿着退休金的“农民”,我们在当地遇见不少,也算是得了早年“屯垦戍边”的红利。
路边一座白墙黑瓦的院落,这是周恩来总理曾经居住的地方。不知道何故门上挂着锁,无法入内参观。一九五六年,周恩来总理圆满结束对缅甸的友好访问,在缅甸总理吴巴瑞陪同下,从缅甸九谷镇走过畹町桥步行入境,这是周总理外交生涯中唯一一次步行回国。当天,周恩来总理便住在这个院落里,第二天转道芒市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拉开了中缅友好交往的序幕,也让畹町载入中国外交史册里,至今人们还在津津乐道。
斯特拉开始向山坡上行驶。罗师傅说,山上是个纪念公园和“南侨机工”纪念馆。他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两条“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一九三八年,为打破侵华日军的封锁,中国政府开始修建一条起于昆明直通缅甸腊戍的公路,畹町成为这条公路上出境地。十万中国远征军通过这条公路集结畹町,跨过畹町桥赴缅甸抗战。从一九三八年开通至一九四五年抗战结束,五十万吨战略物资通过畹町桥运入国内各个战场。一九四四年,为再开辟一条新的国际通道,中国打通了从印度通往国内的公路,这条起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的公路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其中南线至畹町与滇缅公路相连,畹町成为史迪威公路的终点。
公路修好了,但极度缺乏汽车驾驶员和维修人员。爱国华侨陈嘉庚以“南侨总会”名义,发布了《关于征募汽车驾驶员和修理技术人员回国服务》的通告。在陈嘉庚及众多侨领爱国精神感召下,南洋华侨热烈响应,来自东南亚八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千多位华侨青年司机和修理技术人员,抛却优渥的生活,分九批回到祖国,在滇缅公路上驾驶汽车运送抗战物资,维修车辆,被人们称之为“南侨机工”。滇西抗战期间,三分之一的南侨机工在这条血火之路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山坡上葱茏绿树掩映下,一座纪念碑和一座纪念馆组成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我们到达山腰的时候已是下午五点多了,纪念馆已经闭馆。这有些遗憾,馆内收藏的老照片、资料、旧物都是一个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我们只能瞻仰纪念碑了。纪念碑总高十六米,上端四条金色横带,代表抗战时期四万万同胞,南洋华侨机工荣誉证章镶嵌其间,标志着海内外同胞同心抗战。纪念碑直指云天,熠熠生辉,气势雄伟,像一位巨人面向南洋,俯瞰滇缅公路,仿佛还沉浸在枪林弹雨下的疾驶、颠簸、抢修中……
我望着纪念碑,忽然悔恨自己的浅薄,说什么畹町没有风景。其实,真正的风景就是在畹町人民心中矗立已久的这座丰碑,它高大、雄壮、深沉,铭刻了一个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
纪念碑前是陈嘉庚先生的雕像。雕像屹立在高高的平台上,陈嘉庚先生目光如炬,眺望着远方,那目光凝望的方向便是畹町桥。山坡下的平坝上,畹町民居错落在浓绿之中,一条绸缎似的小河流淌在小城边缘,那就是我无法亲近的畹町河。
夕阳照在河面上,畹町河泛起耀目的黛青色,我听不到河流的声音,但我知道畹町河在浅吟低唱,叙说着小城说不完的故事……
原创首发,2024年11月18日写于大连,题图拍摄于畹町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