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梦中的小白杨(散文) ——边城行(4)

  • 作者:乐歌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11-13 21:08:03
  • 被阅读0
  • 年过半百之后,梦里常常会出现同一个场景:祖国北疆的边防线上,我站在白杨树下,凝视远方,晨曦铺满金色大地,微风吹来,叶儿轻轻向我招手……

      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最美的梦境,总也不愿意醒来。其实,这个梦源于三十多年前,初入军营的那个冬夜,指导员教唱的一支歌,歌名叫《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杆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啰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来……来……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

      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啰喂,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来……来……小白杨,小白杨,也穿绿军装,同我一起守边防。

      来……来……小白杨,小白杨,同我一起守边防,一起守边防!”

      曲调悠扬深情,歌词亲切感人,一下子吸引住了我们。指导员说,这首歌背后有一个动人故事:北疆边防线上,有一个哨所,条件非常艰苦,干旱、风沙、严寒肆虐,每年差不多有半年时间,因大雪封山,道路难行,给养常常跟不上,缺水缺粮,但哨所官兵卫国戍边的热情不减,出色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有一名锡伯族战士程福森回家探亲,把哨所里的故事说给妈妈听,临行前,妈妈送给他10棵白杨树苗,要他种在哨位旁,鼓励他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为祖国守好边防。哨所缺水,战士们吃水要到一公里外的河沟里去挑,战士们把刷牙洗脸的水节约下来,精心浇灌呵护,可惜,小白杨难以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相继枯死,只有一棵顽强地活了下来,渐渐长大,日夜陪伴着守卫边疆的战士们。

      从那时起,小白杨就种在了我的心里,我也常常把自己比做小白杨。多年后,朋友小聚、单位汇演,《小白杨》成了我的保留曲目;后来,有了互联网,我最初使用的网名也是小白杨。可以说,小白杨成了我此生挥之不去、萦绕于心的情结。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看似遥不可及的梦,忽然变得清晰起来。来塔城之后才知道,《小白杨》歌中的那个哨所,就在离塔城市一百多公里的裕民县塔斯提,原来小白杨守望的北疆这么具体,并非如我所想,泛指祖国北部边疆。于是,去小白杨哨所走走看看,成了我来塔城最重要的行程之一。

      2023年11月27日下午,昨日新婚的小外甥女璇璇两口子,分驾两辆越野车,载着我们,出塔城市区,走219国道,沿边境线,向西南方向的巴尔鲁克山挺进。我坐在外甥女婿鹏鹏的车上,透过车窗回看,塔城如同一盆微缩的园林盆景,远处,天空湛蓝如洗,绵延的山峦已披上薄薄的银装;近处,橙金、铁红、银灰色的各式建筑,别致而精美,在阳光地抚慰下,显得温柔而迷人。

      车过裕民县城后,随着海拔慢慢升高,路旁的建筑物逐渐稀少,时值初冬,莽莽原野上,绿意早已褪去,除了少量翻垦过的耕地,大多是乱石与荒坡,罕有人迹,也很难见到树木和牲畜。黑亮的219国道,裹着金色的阳光,随着山势起伏、跌宕、婉转、迂回,我们坐在车上,一会儿左斜右倒,一会儿前倾后仰,顿时腹中浊气上升,翻江倒海,头晕目眩,四肢发软。停车休息后,才稍有缓解。

      车行山中,每隔10-20公里,就会出现“某连”字样的路牌,附近有少量建筑,如同一个个散落在山间的小小村落。鹏鹏说,这些“村落”都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连队的驻地,他们在这人迹罕至的边境线上,垦荒放牧,稳边固边。他说,他爷爷刚来塔城时,也是在这样远离城镇的山区,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烤地瓜烤番薯,半年才能下山一次,采买一点个人物品。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满的,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是他们的信念与责任。我没有想到,作为兵团人的后代,鹏鹏能有这样高的站位和认识,实属难能可贵。

      小舅你知道吗?《小白杨》歌里唱的,可不止一个妈妈。鹏鹏对我说,除了那个送树苗的妈妈,还有个妈妈,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牺牲了。这个妈妈的名字叫孙龙珍,是1959年来新疆支边的,原先在吐鲁番火焰山化工厂工作,月月被评为红旗手,是厂里有名的“铁姑娘”。1962年,她主动要求到边境一线工作,成了农九师一六一团十二连牧一队的一名普通牧工。在这里,她邂逅了他的爱人于志林,组建了家庭,在边防线上扎下了根。“是金子在哪里都能闪光”,孙龙珍干一行、爱一行,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她的身影。牧业队里,收拢漫山遍野的牛羊,是非常耗费体力的,她常常和男同志一样,爬沟过坎,忍冻挨饿,出色完成任务。

      1969年6月,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又身怀六甲,沉浸在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中。这天傍晚,一队苏联骑兵侵入我国境内,抢走牛羊,还蛮横地把我方人员押上装甲车带走。牧一队领导得知情况后,组织牧工赶赴现场。孙龙珍闻讯,也冲了出去,小姑子于志兰赶忙拦住她:“嫂子,你有身孕,不能去!”她推开小姑子,一边跑一边说:“我是民兵,我不去谁去?”然而,等到他们钻野草、爬坡沟,抄近路慢慢接近敌人时,恼羞成怒的苏联人开火了,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孙龙珍的腹部,她灿烂而年轻的生命,还有她腹中的孩子,在这一刻定格,这一年,她才刚刚29岁。

      听了鹏鹏的叙述,我的眼眶湿润了,为兵团战士这种爱边守边甘于奉献的情怀而感动,为英雄的过早离世而惋惜和流泪,对侵略者的贪得无厌无比厌恶与憎恨!

      车子到了一个山弯处停下,鹏鹏指着一座高大的营门说,这里就是小白杨哨所;又指了指对面不远处的一个村落,说,那是十二连,孙龙珍工作生活的地方,她也长眠于此,她与她热爱的山山水水融为了一体。

      营门之上,“小白杨哨所”五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旁边挂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牌子,很显然,这里已非一般意义上的军事重地,成了一处景点,也是当地政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真正的哨所,早已搬离,若非如此,怎可随意进入呢?正中可走车的大铁门是关闭的,侧门可入,与一座木质阶梯相连。

      我们拾级而上,转过一道弯,远远就看见一个岗亭,像一位手握钢枪的战士迎风而立,五星红旗在岗亭之上高高飘扬。木梯尽头,是一座直径约二十米的圆形堡垒,四周的堑壕、枪眼、防炮洞保存完好。站在堡垒外侧远眺,下方是深不可测的谷底,远处便是异国他乡了。岗亭外侧,有一块汉白玉制作而成的“塔斯提战斗经过图”,真实、详细记录了“塔斯提事件”的全过程。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东北、西北边境上,两国边防军不断摩擦、升级。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爆发,在东北方向吃了亏的苏联人,不甘心失败,又在西北边境多次挑起事端,企图找回颜面。

      1969年6月10日21时许,苏军塔斯提哨所20名骑兵在塔斯提河与布尔干河交汇处,企图绑架我牧工,强抢我方牛羊。我军排长李永强带领9名战士,到事发地点进行说理斗争。22时00分,苏军布尔干哨所20名骑兵,进至布尔干河南岸,企图对我执勤分队实施包围,排长李永强下令后撤,并立即抢占无名高地。22时10分,兵团牧一队民兵20人赶来增援,苏军首先开火,女民兵孙龙珍不幸中弹牺牲。我执勤分队忍无可忍,奋起还击,一举毙敌6人、军马3匹,我军无一伤亡。战斗打响后,苏军出动4辆装甲车支援,我军回撤至前哨,严阵以待。23时00分,苏军装甲车越过布尔干河,进至我军阵地800米处,见无隙可乘,灰溜溜地撤走。

      “塔斯提事件”两个月后,苏军酝酿了更大阴谋。8月13日上午8时,我军在铁列克提地区例行巡逻,苏军出动直升机2架,坦克、装甲车数十辆,步兵300余人,对我巡逻分队发动突然袭击。我军奋起还击,经4小时激战,终因准备不足,兵力火力悬殊,巡逻队38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1999年11月,《中哈关于两国边界问题获得全面解决的联合公报》签署,当年冲突地区的主权问题得到解决,英雄们曾经为之流血牺牲的那块土地,已牢牢地划定在中国版图之内,可以告慰烈士们的在天之灵了。

      岗亭后方的平地上,有一座规规整整、片石浆砌的平房,看介绍是当年战士们学习生活的地方,透过窗户看去,室内陈设保持了五十年前的原貌,“豆腐块”方方正正,铺面干净整洁;墙上挂着的65式军装、军帽,五角星、红领章整齐划一;每个铺位前都有一个小马扎,那是战士们学习、开会用的;桌上立着摆放的《毛泽东选集》闪耀着光芒……

      营房东侧,正是那棵著名的白杨树,高大的树干上,写着“小白杨守边防”几个红色大字。原本不喜欢照相的我,忍不住站到了小白杨旁,一如梦中想象的那样,举起右臂,端端正正的敬了一个军礼!这个军礼,敬给为这片土地浴血战斗的英雄们,也敬给所有为国戍边的将士们。

      营房前的小广场上,正面有小白杨哨所展馆,因周一闭馆,无缘深度了解小白杨哨所的点点滴滴,不免遗憾;靠东的位置有一座像展开的书本一样的巨型雕塑。鹏鹏说,小舅,这个地方您一定要打卡。走近一看才知,“书本”展开的那一面,雕刻着《小白杨》歌曲的创作过程,以及曲谱与歌词。

      原来,当年指导员提到的那名锡伯族战士程福森,回乡探亲时,对妈妈讲起了另一个妈妈孙龙珍的故事,以及塔斯提、铁克列提战斗经过,妈妈落泪了,这才有了送树苗的举动。再后来,著名诗人、词作家梁上泉来塔斯提哨所采风,被小白杨的事迹所感动,谱写了歌曲《小白杨》,一经传唱,立刻响遍大江南北。从此,小白杨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力量,成为戍边军人的象征,小白杨哨所也成为每一个中国军人心中的精神高地。

      走出营门,目光所及,对面山坡上,白色石块垒砌的“稳疆兴疆,强边固防”、“扎根边防,蓬勃向上”巨幅标语,气势恢弘、苍劲有力,还有那张一点都不能少的超大中国地图,这不正是一代代戍边官兵和兵团战士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和夙愿吗?

      返程路上,夕阳已然落山,暮色未央,一轮明月升起,状若银盆,挂在天幕,这是我此生见过的最大最圆的月亮,在空旷、辽远、苍凉的巴尔鲁克山之巅,显得特别的明亮、突兀,难怪古代边塞诗人,总把边关与冷月联系在一起。王昌龄写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篇千古佳作时,或与此景此情类同吧。

      回到塔城,时近夜晚十点,由于时差的缘故,这里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街市上,霓虹闪烁,流光溢彩;公园里、广场上,游人如织,乐声响起,舞步翩跹;商业街、小酒店、大排挡,人流如潮,叫卖声、吆喝声不绝入耳……

      这芸芸众生,人间烟火气,才是这个世界最美的风景;这温暖的万家灯火,这绚烂的盛世风华,不正是烈士们为之奋斗、勇于牺牲才换来的吗?这一切,可如您所愿?
    【审核人:站长】

        标题:梦中的小白杨(散文) ——边城行(4)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22102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