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40年前,峰高谷深的丁山脚下有一户农家,房屋是黄色泥巴混合稻草墙,配上黑色的瓦砾显得很是深邃。它独自坐落在一片大山坳里,层层叠叠的树林将其掩盖着,从远处看,倒有几分远离喧嚣和嘈杂的桃源般静怡。
农家里有六口人,除了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日复一日做着打扫卫生、煮饭烧火等力所能及的边角活之外,中年男人和中年女人每天起早贪黑出工干活挣钱,忙完地里的庄稼,又忙家中一家子的吃食和喂养各种牲畜,算是家里的壮劳力,剩下一双幼小的儿女嗷嗷待哺不谙世事。
仅有四份田地的他们,又因田地零散、位置偏僻挨着山林,导致年年粮食收成不佳。再加上,每年还得上交一定数量的公粮,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他们家一日三餐以素食为主,一年四季也以素食为主,穿的衣服裤子亦是破破烂烂缝缝补补。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因为祖辈思想观念的影响,让这户本就不宽裕的人家,背上了超生孩子的问题,需要缴纳“巨额”计划生育罚款。
要知道,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岁月里,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将将就就拖着走就算是不错了,但平添出来的几千元罚款还是让这个家庭像是面临天塌一样的困境。吃饭变得不像吃饭,倒像是每天喝点清水稀饭,穿当然就更没人在意了,夏天一身薄衫,冬天一身袄,只要不被冻着就行。怎么能过活,就怎么来,盼的就是一个平安活着。
看着日子越过越艰难,中年男人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堂屋饭桌前,默默地卷着一根叶子烟抽着,一口一口地使劲吸吮着,一圈又一圈的烟雾弥散在空中,点燃的那盏煤油灯在黑夜中显得光亮无比。一时之间,烟雾和灯光慢慢融合,他仿佛置身于迷雾森林中。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背上自家种的红薯、玉米挨家挨户换点零钱,还渴望能有乡邻伸出援手帮他这个可怜的家渡过难关。
本来按照当时村里的习俗,大清早的找人家借钱是很不吉利的事情,对自己不利也很容易引得对方的不高兴。可,他顾不上那么多了,还是一家人的生命健康更为重要,因为再晚点出门,很多家里就没啥人了,要不是出去赶集了,要不就是出去干活了,极难找到人。借钱的事情,还是要对方家人都在场的时候,才好开口,也方便彼此都有个见证。
没办法,现实所迫,那就只有豁出去了。中年男人在心里不断说服自己,先把脸面取下来揣在荷包里,好言好语给别人说,能借着钱才是最要紧的事。其实,这对于他来说还是人生第一次,长这么大性格和骨子里还是有些要强的,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断不会伸手向人开口借钱的。他鼓足勇气敲响了第一位邻居的门,道出了自己的苦水和想要换点钱的无奈,但对方声称自己家庭也很贫困,钱粮仅够自家人温饱,实在是无力救助。
中年男人还是接忙说着谢谢,转身又敲响了第二家邻居的门,还是和遇见第一家一样的情况,他并没有借到钱。他仍然继续敲着,第三家、第四家、第五家……终于,在第六家的时候,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这位邻居在中年男人说出实情后,没有接下他背篓中的红薯、玉米,而是直接从卧房里拿出了400块钱给他,让他先带回去救急,等手头宽裕的时候再慢慢还上。顿时,这个三尺男儿哭了,哭得还像个泪人,因为这相当于当时卖掉一头大生猪的全部收入,更因为这份难能可贵的信任和情谊。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或许不是不弹,而是还没到伤心处吧。
知道中年男人在借钱养家的事情后,他的兄弟姊妹们还有其父母亲的兄弟姊妹们都纷纷慷慨解囊,家中条件好点的就挤出钱来送过来,家中条件一般点的也送些谷子、大豆等粮食过来,聊表心意。就这样,摆在他面前的一个大难题总算是能简简单单缓一阵子了。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和中年妇女更加的勤劳卖力,庄稼地里汗直流,只希望能早日脱离贫寒的处境,带给老人和孩子一个安定而吃穿不愁的环境。
二
岁月如梭,中年男人家的孩子渐渐大一些了。一日中午,看着孩子清秀的脸庞,活泼的身影在院中玩耍嬉笑,传出阵阵稚嫩且悦耳的呵呵声。正在厨房给中年女人打下手的他,坐在灶台边上突然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我们把大的个孩子抱养给老徐家吧,他们家想了好多年的闺女也没德行,再说之前他们家帮了我们这么大的忙,我们还没还人家人情呢?”
听着中年男人的话,中年女人刚开始时一声不吭,还是专心地捯饬手中的菜叶子。过了一会,中年女人便抬头看向他说:“大的个孩子出生就带着疾病,现在都还没好全,这样病恹恹的闺女送给人家养,人家会不会有忌讳呀,万一还说你这是看不起人家呢?”听了她的话,中年男人也觉得很有道理,毕竟谁也不希望养个病号儿,这不明显是拖累人家吗?厨房静止了好一会后,中年男人对中年女人说:“那我明天找时间先去他们家探探口风,如果他们不介意,我就实话实说,看他们的意思,要是觉得可行,就把孩子抱给他们,随他们家姓。”
说了就行动。第二天还是早上,中年男人提着10个鸡蛋去了那户曾经借钱给他的人家里,还好对方一家人都在。他们家有四口人,一对中年夫妇和一对小男孩。因时间还比较早,小男孩们都还在睡觉,厨房里只有中年夫妇在忙碌着煮早饭、煮猪食等事情。见到中年男人来了,便客气地拿出板凳请他坐下,听了他的来意后,这对中年夫妇异口同声到可以,还表示孩子的小名就跟随他们姓,大名还是依照原来本家的姓,孩子也不用真的抱给他们家养,自此两家结为干亲,他们将孩子认做干女儿,孩子认做他们为保保、保妈,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干爸、干妈。
保保保妈没有嫌弃这个疾病缠身的小女孩,还让他们的两个儿子有时间了就多陪陪她,带她去院子里多玩玩,有好吃的好玩的好耍的,也是优先考虑到她。还隔三差五地给这个小女孩送来了穿的衣服、裤子和鞋子,偶尔还带点糖果和自家种的水果、蔬菜和粮食谷物。他们没有更多的奢求,只是希望她能健康快乐的长大,少受点病痛的折磨。该到小女孩上学的年纪,他们又义不容辞地送来50块钱,说是补贴孩子上学的费用。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给自家两个儿子买学习用具时还不忘给小女孩稍一份。哪怕是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半夜都会打着手电筒给她送过来。平常时候,小女孩去他们家玩耍时,他们也从来没有空手让她回来过,不是拧着鸭蛋就是提着南瓜。甚至在她10岁生日时,他们还亲自为她做了一顿饭,另外还给她准备了一身红色的生日服。
小女孩年纪还有些小,不太明白这份特别的感情,只是在心里觉得这户人家还耿直。她也很喜欢去保保保妈家看看,不管是看两个哥哥,还是看看他们,都是极其乐意的。虽然她的家与保保家隔了好几根田坎的距离,关键还不在一座山坳里,可一点都不影响其要过去的积极性。在小女孩的父母亲将她带过去好几次后,她就认识那条路了,也敢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地直接过去保保家。要是听说保保家有喜事了,她更是异常兴奋,像一阵风样就跑到他们家了。遇见下雨的时候,她还会央求父母亲带着一起去,只愿想见见保保保妈和两个哥哥。
每次看见小女孩进门来了,保保他们便绽开褶皱挨挤的脸庞热情招呼道:“三妹来了呀,快来吃橘子。”当然了,她也不跟保保他们客气,真拿那个家当自己的家一样,该坐就坐,该吃就吃,该玩就玩。有什么需要或者帮助的,她也会直接告诉他们。他们有能力就立马帮助解决,无能为力时同样会尽量想办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就这样,原本不太熟悉的两家人,成为了往来频繁而密切的亲戚。从小到财米油盐酱醋茶的互帮互助,再大到插秧打谷、点小春收麦子、掰苞谷割高粱的互帮互助,只要有需要,互相招呼一声,便能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对方家里。
三
似水流年,花谢花开。转眼间,小女孩已成年,并独自一人远赴外省读书就业。随着家人的召唤,她又毅然放弃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从零开始。她在父母亲的同意和保保保妈以及两位哥哥的祝福下,选择就近结婚生子。她希望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当他们有需要时,能及时出现在他们身边,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关心他们、陪伴他们。就像当初,他们关心爱护她那样,不求回报,只求对得起天地良心。
后来,小女孩在一次和父亲的偶然谈话间才得知,原来,一直用心用情无私帮助她家的保保保妈也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家庭,都是苦命的农人。或许是因为他们世代生活在那里,祖上多少有一些积淀,再加上保保保妈又是非常勤快和吃得苦的人,所以他们更多是靠着一双手发家致富的。可不幸的是,他们一直想要个女儿,但始终不能达成所愿,想了很多办法也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同时,更因为小女孩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亲虽说是那些年才从外地迁入的,但一家人为人诚恳、心地善良、做事踏实、睦邻互信、家史清白。所以,缘分让他们从不同的地方走到一起,彼此相依相偎。
大爱无言,暖意融融。不管是小女孩的父母亲,还是小女孩的保保保妈,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但那颗爱护孩子的心都是一样浓烈的。为了孩子,他们可以自己吃得差点穿得差点住得差点,哪怕是远离自己已经很熟悉的地方,去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城市,还一切从头再来,都没关系。只要是孩子有需要,他们都会义无反顾,支持到底,不光付出金钱,还付出时间和精力,到老了或许都还不得好生休息,始终忙碌在路上。
就像现在这样,小女孩的保保保妈在家继续着农耕生活,从未走出过那片山林,房前屋后的田地就是他们每天乃至一年四季的天地。每天除了要干好家中的大小事务还得打理好田地里的各种农活,以及照看两个几岁大的孙儿。从青丝到白发,每天鸡鸣而起,日落而不得息,脊背已佝偻,他们将一生写在了这个家里,也将一生写在了身旁的这片大地上。
当他们的孩子慢慢长大了,也为了自己的孩子,去到陌生的省外城市打工,当起了农民工,一年难得回家看一次,可能也就只有春节能回来几天,又匆匆离去,只留下一双老泪纵横的父母亲和一双还未长大的孩童,看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消失在苍茫的马路上。他们又一次成为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在煎熬中苦等着下一次的再相逢。
而小女孩的父母亲,为了能让她继续上学,不受人白眼,远离故土漂泊陌生的城市二十余载。犹记得他们出发的那一天,只一人带了一个满装旧衣服和洗漱用品的牛仔包,一步一回头,忍着心痛坐上了去大都市的气包车。看着偌大而繁华的都市,却没有他们的一席容身之所,真的是人到中年还到处流浪,心中默然神伤。没上过学的他们,从当城市的清洁工打扫卫生开始做起,这一做就是近二十载。年老的他们,力气活干起来太吃力,又只能找一些像守门、打杂之类的轻松一点的活,但始终还没有回到他们本来的那个家,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歌曲《流浪歌》歌词唱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呀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夜深了,天很冷,小女孩依靠在窗边,听着滴答滴答的雨声,望着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泪水夺眶而出。又见,漫漫乡间小路,幽幽山林深处,几缕愁思随风飘浮,何时才能一家团聚呢?
2024年11月13日
40年前,峰高谷深的丁山脚下有一户农家,房屋是黄色泥巴混合稻草墙,配上黑色的瓦砾显得很是深邃。它独自坐落在一片大山坳里,层层叠叠的树林将其掩盖着,从远处看,倒有几分远离喧嚣和嘈杂的桃源般静怡。
农家里有六口人,除了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日复一日做着打扫卫生、煮饭烧火等力所能及的边角活之外,中年男人和中年女人每天起早贪黑出工干活挣钱,忙完地里的庄稼,又忙家中一家子的吃食和喂养各种牲畜,算是家里的壮劳力,剩下一双幼小的儿女嗷嗷待哺不谙世事。
仅有四份田地的他们,又因田地零散、位置偏僻挨着山林,导致年年粮食收成不佳。再加上,每年还得上交一定数量的公粮,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他们家一日三餐以素食为主,一年四季也以素食为主,穿的衣服裤子亦是破破烂烂缝缝补补。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因为祖辈思想观念的影响,让这户本就不宽裕的人家,背上了超生孩子的问题,需要缴纳“巨额”计划生育罚款。
要知道,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岁月里,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将将就就拖着走就算是不错了,但平添出来的几千元罚款还是让这个家庭像是面临天塌一样的困境。吃饭变得不像吃饭,倒像是每天喝点清水稀饭,穿当然就更没人在意了,夏天一身薄衫,冬天一身袄,只要不被冻着就行。怎么能过活,就怎么来,盼的就是一个平安活着。
看着日子越过越艰难,中年男人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堂屋饭桌前,默默地卷着一根叶子烟抽着,一口一口地使劲吸吮着,一圈又一圈的烟雾弥散在空中,点燃的那盏煤油灯在黑夜中显得光亮无比。一时之间,烟雾和灯光慢慢融合,他仿佛置身于迷雾森林中。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背上自家种的红薯、玉米挨家挨户换点零钱,还渴望能有乡邻伸出援手帮他这个可怜的家渡过难关。
本来按照当时村里的习俗,大清早的找人家借钱是很不吉利的事情,对自己不利也很容易引得对方的不高兴。可,他顾不上那么多了,还是一家人的生命健康更为重要,因为再晚点出门,很多家里就没啥人了,要不是出去赶集了,要不就是出去干活了,极难找到人。借钱的事情,还是要对方家人都在场的时候,才好开口,也方便彼此都有个见证。
没办法,现实所迫,那就只有豁出去了。中年男人在心里不断说服自己,先把脸面取下来揣在荷包里,好言好语给别人说,能借着钱才是最要紧的事。其实,这对于他来说还是人生第一次,长这么大性格和骨子里还是有些要强的,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断不会伸手向人开口借钱的。他鼓足勇气敲响了第一位邻居的门,道出了自己的苦水和想要换点钱的无奈,但对方声称自己家庭也很贫困,钱粮仅够自家人温饱,实在是无力救助。
中年男人还是接忙说着谢谢,转身又敲响了第二家邻居的门,还是和遇见第一家一样的情况,他并没有借到钱。他仍然继续敲着,第三家、第四家、第五家……终于,在第六家的时候,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这位邻居在中年男人说出实情后,没有接下他背篓中的红薯、玉米,而是直接从卧房里拿出了400块钱给他,让他先带回去救急,等手头宽裕的时候再慢慢还上。顿时,这个三尺男儿哭了,哭得还像个泪人,因为这相当于当时卖掉一头大生猪的全部收入,更因为这份难能可贵的信任和情谊。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或许不是不弹,而是还没到伤心处吧。
知道中年男人在借钱养家的事情后,他的兄弟姊妹们还有其父母亲的兄弟姊妹们都纷纷慷慨解囊,家中条件好点的就挤出钱来送过来,家中条件一般点的也送些谷子、大豆等粮食过来,聊表心意。就这样,摆在他面前的一个大难题总算是能简简单单缓一阵子了。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和中年妇女更加的勤劳卖力,庄稼地里汗直流,只希望能早日脱离贫寒的处境,带给老人和孩子一个安定而吃穿不愁的环境。
二
岁月如梭,中年男人家的孩子渐渐大一些了。一日中午,看着孩子清秀的脸庞,活泼的身影在院中玩耍嬉笑,传出阵阵稚嫩且悦耳的呵呵声。正在厨房给中年女人打下手的他,坐在灶台边上突然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我们把大的个孩子抱养给老徐家吧,他们家想了好多年的闺女也没德行,再说之前他们家帮了我们这么大的忙,我们还没还人家人情呢?”
听着中年男人的话,中年女人刚开始时一声不吭,还是专心地捯饬手中的菜叶子。过了一会,中年女人便抬头看向他说:“大的个孩子出生就带着疾病,现在都还没好全,这样病恹恹的闺女送给人家养,人家会不会有忌讳呀,万一还说你这是看不起人家呢?”听了她的话,中年男人也觉得很有道理,毕竟谁也不希望养个病号儿,这不明显是拖累人家吗?厨房静止了好一会后,中年男人对中年女人说:“那我明天找时间先去他们家探探口风,如果他们不介意,我就实话实说,看他们的意思,要是觉得可行,就把孩子抱给他们,随他们家姓。”
说了就行动。第二天还是早上,中年男人提着10个鸡蛋去了那户曾经借钱给他的人家里,还好对方一家人都在。他们家有四口人,一对中年夫妇和一对小男孩。因时间还比较早,小男孩们都还在睡觉,厨房里只有中年夫妇在忙碌着煮早饭、煮猪食等事情。见到中年男人来了,便客气地拿出板凳请他坐下,听了他的来意后,这对中年夫妇异口同声到可以,还表示孩子的小名就跟随他们姓,大名还是依照原来本家的姓,孩子也不用真的抱给他们家养,自此两家结为干亲,他们将孩子认做干女儿,孩子认做他们为保保、保妈,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干爸、干妈。
保保保妈没有嫌弃这个疾病缠身的小女孩,还让他们的两个儿子有时间了就多陪陪她,带她去院子里多玩玩,有好吃的好玩的好耍的,也是优先考虑到她。还隔三差五地给这个小女孩送来了穿的衣服、裤子和鞋子,偶尔还带点糖果和自家种的水果、蔬菜和粮食谷物。他们没有更多的奢求,只是希望她能健康快乐的长大,少受点病痛的折磨。该到小女孩上学的年纪,他们又义不容辞地送来50块钱,说是补贴孩子上学的费用。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给自家两个儿子买学习用具时还不忘给小女孩稍一份。哪怕是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半夜都会打着手电筒给她送过来。平常时候,小女孩去他们家玩耍时,他们也从来没有空手让她回来过,不是拧着鸭蛋就是提着南瓜。甚至在她10岁生日时,他们还亲自为她做了一顿饭,另外还给她准备了一身红色的生日服。
小女孩年纪还有些小,不太明白这份特别的感情,只是在心里觉得这户人家还耿直。她也很喜欢去保保保妈家看看,不管是看两个哥哥,还是看看他们,都是极其乐意的。虽然她的家与保保家隔了好几根田坎的距离,关键还不在一座山坳里,可一点都不影响其要过去的积极性。在小女孩的父母亲将她带过去好几次后,她就认识那条路了,也敢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地直接过去保保家。要是听说保保家有喜事了,她更是异常兴奋,像一阵风样就跑到他们家了。遇见下雨的时候,她还会央求父母亲带着一起去,只愿想见见保保保妈和两个哥哥。
每次看见小女孩进门来了,保保他们便绽开褶皱挨挤的脸庞热情招呼道:“三妹来了呀,快来吃橘子。”当然了,她也不跟保保他们客气,真拿那个家当自己的家一样,该坐就坐,该吃就吃,该玩就玩。有什么需要或者帮助的,她也会直接告诉他们。他们有能力就立马帮助解决,无能为力时同样会尽量想办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就这样,原本不太熟悉的两家人,成为了往来频繁而密切的亲戚。从小到财米油盐酱醋茶的互帮互助,再大到插秧打谷、点小春收麦子、掰苞谷割高粱的互帮互助,只要有需要,互相招呼一声,便能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对方家里。
三
似水流年,花谢花开。转眼间,小女孩已成年,并独自一人远赴外省读书就业。随着家人的召唤,她又毅然放弃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从零开始。她在父母亲的同意和保保保妈以及两位哥哥的祝福下,选择就近结婚生子。她希望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当他们有需要时,能及时出现在他们身边,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关心他们、陪伴他们。就像当初,他们关心爱护她那样,不求回报,只求对得起天地良心。
后来,小女孩在一次和父亲的偶然谈话间才得知,原来,一直用心用情无私帮助她家的保保保妈也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家庭,都是苦命的农人。或许是因为他们世代生活在那里,祖上多少有一些积淀,再加上保保保妈又是非常勤快和吃得苦的人,所以他们更多是靠着一双手发家致富的。可不幸的是,他们一直想要个女儿,但始终不能达成所愿,想了很多办法也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同时,更因为小女孩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亲虽说是那些年才从外地迁入的,但一家人为人诚恳、心地善良、做事踏实、睦邻互信、家史清白。所以,缘分让他们从不同的地方走到一起,彼此相依相偎。
大爱无言,暖意融融。不管是小女孩的父母亲,还是小女孩的保保保妈,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但那颗爱护孩子的心都是一样浓烈的。为了孩子,他们可以自己吃得差点穿得差点住得差点,哪怕是远离自己已经很熟悉的地方,去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城市,还一切从头再来,都没关系。只要是孩子有需要,他们都会义无反顾,支持到底,不光付出金钱,还付出时间和精力,到老了或许都还不得好生休息,始终忙碌在路上。
就像现在这样,小女孩的保保保妈在家继续着农耕生活,从未走出过那片山林,房前屋后的田地就是他们每天乃至一年四季的天地。每天除了要干好家中的大小事务还得打理好田地里的各种农活,以及照看两个几岁大的孙儿。从青丝到白发,每天鸡鸣而起,日落而不得息,脊背已佝偻,他们将一生写在了这个家里,也将一生写在了身旁的这片大地上。
当他们的孩子慢慢长大了,也为了自己的孩子,去到陌生的省外城市打工,当起了农民工,一年难得回家看一次,可能也就只有春节能回来几天,又匆匆离去,只留下一双老泪纵横的父母亲和一双还未长大的孩童,看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消失在苍茫的马路上。他们又一次成为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在煎熬中苦等着下一次的再相逢。
而小女孩的父母亲,为了能让她继续上学,不受人白眼,远离故土漂泊陌生的城市二十余载。犹记得他们出发的那一天,只一人带了一个满装旧衣服和洗漱用品的牛仔包,一步一回头,忍着心痛坐上了去大都市的气包车。看着偌大而繁华的都市,却没有他们的一席容身之所,真的是人到中年还到处流浪,心中默然神伤。没上过学的他们,从当城市的清洁工打扫卫生开始做起,这一做就是近二十载。年老的他们,力气活干起来太吃力,又只能找一些像守门、打杂之类的轻松一点的活,但始终还没有回到他们本来的那个家,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歌曲《流浪歌》歌词唱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呀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夜深了,天很冷,小女孩依靠在窗边,听着滴答滴答的雨声,望着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泪水夺眶而出。又见,漫漫乡间小路,幽幽山林深处,几缕愁思随风飘浮,何时才能一家团聚呢?
2024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