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即墨古城“十三坊”(散文)

  • 作者:怀才抱器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10-19 11:22:10
  • 被阅读0


  •   去外地,逛景点,我特别注意那些用数字标注的特色文化。数字用在诗句里,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仿佛是屈指点数珠玑,美感精粹。数字总结出的豪华,更可称为大观。

      在承德看了“皇家八大碗”,在山东栖霞的牟氏庄园看了“牟氏八大碗”;听说了“十三香”,起初是指十三样调香的佐料,后来加得多了,还叫“十三香”,十三是概数。在即墨古城,看到一串数字:一城两街三门十景十三坊。

      一二三的数字简单,我罗列一下。一城是即墨古城,两街指古城打造的两条繁华街巷——东门里和西门里大街,三门指的是古城东西南三个城门,分别曰潮海门、通济门和环秀门。这“十三坊”是指很多牌坊。十三是概数,有人说古城内有18牌坊,有人说老即墨城内外有113牌坊。若论“之最”,即墨拥有这么多的牌坊,也堪称“牌坊之最”。

      在大多数人眼中,牌坊通常指的是贞节牌坊和节孝牌坊,是为守节和行孝的标杆人物所立,即墨有这类牌坊9座。在即墨古城里,多为功德牌坊,也有超越功德概念的牌坊,所以我说堪称牌坊大观、之最。

      旅游,在风景繁复的景点里,往往容易被杂乱的风景左右,失去旅游单纯而清晰的主题。我对古城牌坊有了兴趣,且体力尚好,于是拿出半天时间,穿行牌坊,举目坊额,将这些立体名片一一收揽眼中,沿街的热闹,充耳不闻了。

      

      二

      在古城的“即墨县署”门前,有一座“山海名邦坊”,我叫它是“励志坊”,显然是不能归为功德坊类。这尊牌坊用料五莲花岗岩,为三间四柱三楼式,题额是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碑帖阳刻而成。正面题“山海名邦”,背面题“为国保民”。牌坊中梁和侧梁为高、浅浮雕结合纹饰,配祥云纹络;中门之上镌刻牡丹图案。抱鼓石刻浪花纹饰,以表达地处海隅之意;门柱有太阳升腾图案,以显和煦之气。门楼瓦状,翘檐飞天,龙头两端。题额之下阳刻一行字,交代出处。

      该坊始建于明万历初年,时任即墨县令的许铤看到即墨“蒿莱极目”,决定从“海防、御患、弭盗、垦荒、通商”打造新即墨,“山海名邦”是他心中的即墨治政理想,是他的“励志铭”,也是想以此唤醒即墨人勤劳建城的精神。如今,被人们视为一代有所作为的官吏的警示坊,让“不作为”者含羞,这也是一代官吏给他的继任者最好的礼物。如今的即墨,的确成为“山海名邦”,据资料,即墨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位居全国县域前10,理想是不熄的灯塔,中华民族从来就不乏励志文化,无论怎样艰苦卓绝,我们的理想表达,从来都是令人荡气回肠。一个官吏的政治理想,总是和他的治城紧密联系的,他的功名,并非看他的官职,位卑未敢忘“城”忧,就是大胸怀。一个人一座牌坊,一个人一座城,一定是以业绩垒起这座城的城墙,用贡献竖起自己的人生牌坊。所谓的“高风亮节”,不是个人标榜,敢于竖起一尊牌坊,历史上许铤是第一人。可能他在明朝吏治的史册上,根本无名,但他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写在了即墨这片山海名邦的宏伟蓝图上了。一城人记得他,被尘埃遮蔽的历史没有湮没他。读史可知,多少县令角色,每日是被诉讼冤狱占据着时空,而即墨知县许铤上任就把这样的治城大计放在工作重点上,可谓目光远大,因为他懂得,一座城的好,对于诉讼的影响。“劝止诉讼”的根本在于城治。他并非以牌坊来昭示功德,而是为这座即墨城做了宣誓。

      一座牌坊,我们常常视为一座城的“勋章”,而许铤是自己要给自己挂上这枚勋章的。德配其位,情融其城。在古城的文庙前,我从那尊“德配天地”坊,找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尽管这尊牌坊建于清代康熙五十三年,时间晚了几百年,但似乎是为“山海名邦”坊解读出最深刻的意义。

      一个人,尤其是一城的父母官,要做到的是以大德顶天立地,天地就是民生,就是一个城市的未来。一面古牌坊,却有着“无言大义”。一个人,就是一座城,是一缕历史的回声。在即墨知县这个位子上的人,几近一千,但铄古震今的依然让人能够喊出他的名字的只有许铤。

      

      三

      家族,不仅仅是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有着“群聚”而过渡到社会形态的自然意义,家族在不断维系着传统社会的秩序,其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缔造了文化特色,历代相传。在即墨,有响当当的琅琊颜氏、琅琊诸葛氏和琅琊王氏,其中琅琊王氏是在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名门望族,尽管琅琊是今天临沂的古称,但发祥地却在即墨。琅琊王氏的祖脉在汉皋虞故城,就在今即墨市温泉街道皋虞村。据史而知,琅琊王氏的先祖王元为避秦乱,迁居琅琊郡的皋虞县,称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发迹于汉朝,历经魏、晋、南北朝,这支王氏家族已有2100多年历史,汉代至唐代千余年间,族中有600余人赫赫有名,包括博士谏大夫王吉、丞相王骏、扶平侯王崇以及书圣王羲之等名人。

      有一座牌坊的题额是“德光炎汉”,背面题额是“祥发皋虞”,但人们称呼这座牌坊是“琅琊王氏祖脉”坊。也许因正面的题额太过抽象,便直呼“琅琊王氏”。其构造也是非常特殊,牌坊一共使用了97块青石,以榫卯结构组合,做工精致,气势恢宏。所饰图案以牡丹、凤凰、麒麟、云纹结合为主,显示精英气派和幸福格调。

      谈及这尊牌坊,人们不能不提及琅琊王氏四世孙王吉和王吉之孙王崇,他们是王氏的杰出代表,是出自即墨的朝廷重臣。

      因2016年在即墨古城建起这座牌坊,分散于全国各地的琅琊王氏后人经常齐聚于此,缅怀先人,特别是举办了“王羲之后人寻根祭祖暨文化交流活动”,寻根琅琊王氏,为古城文化的传承,添上了当代的浓彩厚墨。

      在名门望族中不乏豪横作恶者,两千余年间,琅琊王氏一脉,为何人才辈出,而无大奸之人?应该归功于王氏家族坚守儒学克己修身,弘扬家族的正能,抑制邪恶的滋生,传统文化对家族繁衍与赓续有着护航的作用。前一个阶段,我到几个村子走走,看看文化建设,欣喜地看到,有的村子,在“家训”建设上,频出精彩,他们都在寻找各自家族的文化之根。光宗耀祖,并非是一个功利性的字眼,琅琊王氏,就是典型的光宗耀祖的范例,可以说,从牌坊到教训,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式的宗教,宗族和家庭,首先是血缘的,这是亲情的基点,更是人文的伦理的土壤,这种家族细胞是健康的,很难在某个人身上发生家族基因大的突变和裂变的可能。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或言“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恰好强调的是族脉赓续的意义,荣耀世代,在一定意义上是要正视和归源于族根的。当然,这话里的“贵族”,不是高人一等,而是指卓越的才俊。从这个角度看,即墨古城就不是一次简单的复古作品展现,而是创造了宗族文化的载体,发挥着领起后世的作用,不仅仅是王氏的自豪,也是百姓认可的榜样。

      牌坊,是一种荣耀,也必须是一种资格,之前立起牌坊,需要的是财力,如今,社会财力会关注每一个焦点,正能量的平台,会捕捉每一个先进人物的事迹,使之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财富。

      

      四

      耕读,已经成为很长时期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耕可致富,我曾前往山东栖霞的牟氏庄园,对“耕”有了这样的认识。前往即墨古城,站在“亚魁坊”前,对“读”有了深刻感悟,即墨人民崇尚的是勤耕家中一亩园读薄万卷书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成长路径,适合每一个中国人。真正的人,一定是耕读背景下的产物,确切地说是用耕犁深耕,以万卷熏染的结果。

      亚魁坊,在即墨人口中称“蓝田门楼”。此坊为即墨读书人蓝田而立,始建于明弘治五年。该坊为三间四柱三楼式,正题额为“亚魁”,系集清代书法家翁方纲字帖阳刻而成,副题额为“明弘治壬子科乡试举人蓝田”。

      蓝田自幼聪敏,才华横溢,八岁作《梅花赋》,挥笔立就。亚魁坊的醒目浮雕是喜鹊梅花图案,取意“梅占百花魁”。明弘治五年,16岁的蓝田参加壬子科乡试得中亚魁。曾有诗赞他:“学贯群经称八斗,文成倚马擅三长。”蓝田虽才华出众,但其文风与世相左,参加了10次会试,均名落孙山。在第11次会试中,得中二甲进士。由举人成为进士,蓝田经历了漫长的30余年,寒窗苦读,难以用板凳坐得十年冷形容,在山东,即墨的蓝田和淄博的蒲松龄,可谓是读书人矢志不渝的典型。

      一而再,再而三,若到了第三次,90%的人都会作罢,偃旗息鼓,理由也正当。但志在必夺者的心中,是不达目标,永不言弃。参加11次会试,我不知历史上还有几人,进士数不尽,在第11次登科进士,为数不多可能蓝天就是个例。蓝田把“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意演绎到了极尽,他经历的“苦寒”却不是轻轻的两个字,而是给“苦寒”加上倍数。

      蓝田门楼是皇帝敕建,蓝田回到即墨,先建门楼,庭院屋舍搁置,皇帝听说门楼建起,蓝府竣工,就停止了拨款。所以,即墨人说,蓝田空有门楼一座。但却拥有了比阔绰排场的牌坊更为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在简奢中取其“简”的气度。

      其实,蓝田留下的读书精神,一座牌坊就足够了,再大的府邸,都是多余的。

      我是教书人,站在坊前,心生妄想,我虽才品不及蓝田,但也有得蓝田而教之的奢望,完全是源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传染。而今秋季新学期,全国统一组织“开学第一课”,我教学时,为第一课费尽脑筋,设计总是局促,若我在即墨教书,如我的同学志水、兆红(即墨人),一定把第一课的课堂设在亚魁坊前,学生席地而坐,念蓝田往事,温蓝田苦读故事,立读书成才报国之志。背下那篇《梅花赋》,让学生再写“梅花精神”。

      即墨啊,有着太多的人物,一个人成就了一座城,这么多的历史名人,成就了即墨城的轩昂之气,山海名邦之称,名副其实。

      

      五

      在即墨古城,可翻阅数千年的历史档案,每一页都是灿烂的,每一座牌坊就是一页史记,古城是城墙围裹起来的露天博物馆。

      牌坊,旌表的是功德节孝政勋,是历史青睐于即墨的见证。恩宠宪臣坊,总督三边坊,四世一品坊,父子御史坊,湖广总督坊,世步青云坊,齐王田横坊……即墨人为历史留下了无量功德。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斯文正路坊,万里云衢坊,即墨人在儒学旗帜下,不断创造着人间正道。少司寇坊,进士坊,太仆坊,廷尉坊,御史中丞坊,秋官亚卿坊,抚植犹子坊……功名也是道德,足以让人垂慕。

      一处县域,深藏着这么多的历史典故,文化符号,不是历史偏向于即墨,而是即墨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属于即墨的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即墨一城可见一斑。于是,我不由得感慨,凭足力,走遍祖国的千山万水,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形态,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情。即墨有113座牌坊,读懂每一座都要半天,古城里的古建众多,读完古城,是怎样的不可能。

      眼光由牌坊游移至古城风景,风景都在与我对话,没有了遥隔时空的距离感。

      一枝松柏,骑墙摇风,看尽了人间繁华青黛;

      一缕斜阳,迷离温存,为古城打上了温暖的怀旧色彩;

      一圈厚重的青色城墙,围裹着多少即墨的古人古事;

      一片碧瓦,接天覆屋,封存了多少生动的故事;

      一地一街来自两千多年各个时代的青石,承载着南来北往游客的脚步;

      一店一铺,推门而入,总是让我惊目,那么新奇,不禁赞叹即墨人传承古城“商埠”的功夫。

      这里演绎着东方美学的经典,创造着审美大观,古城以其历史的笔墨写下了多少人文史诗。

      一座牌坊,就是一段历史,就是一章甚至一本故事。牌坊是最精致的装饰语言,以其宏大的叙事方式,穿起了历史与现代,竖起的牌坊都是截取了故事的高潮,没有尾声,即墨人在续写着即墨明天的精彩。

      不必详记那些牌坊是名字,一定要在记忆中留下“十三坊”的封面,一旦打开,五彩缤纷,足够了。

      余秋雨说,牌坊是“站在废墟上”的。他说,一块圣女的牌坊,不是石头做的,而是一方冰块。即墨古城的牌坊是石头做的,但不是冰块,那么多的游客用眼光温热了它,它是有温度的。就是那九座古存的节孝牌坊,人们投去的也是慈悲的目光,得到的是感恩今天的幸福与温暖。即墨人是从历史的废墟上,给牌坊一个古城博物馆。即墨的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战火,一次次在劫后的废墟上站起。时代需要历史,古城是在老即墨县衙处扩大而建,在古城容貌日趋斑驳时,即墨人赶上了新时代,又一次重整山河。废墟,在今天的即墨人手中成为繁华,这是气魄,也是态度。

      “十三香”,香了我们的味蕾舌尖;“十三坊”,装饰了我们的人文时空。

      怎样了解即墨古城?我建议你就去看古城里的“十三坊”,摘取历史留下的即墨勋章。即墨人把勋章放在古城,不怕你来摘取。如果你只是理解“即墨”是因临近墨水河而得名,那只能说略知皮毛。那些古城牌坊都映在即墨的墨水河里,晃动着历史之光,你看得见吗?

      

      2024年10月1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审核人:站长】

        标题:即墨古城“十三坊”(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21315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