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人多,一家七口。祖父坐首位,一张小饭桌,祖父右边是父亲,左边是二叔三叔,我和弟弟紧挨着炕沿,母亲通常是站在地上吃。她负责给全家人盛饭盛菜,基本没机会盘腿坐在炕上,好好吃一顿饭。祖父在饭桌上不批评我们,倒是隔三差五地训斥两个叔叔,坐没坐相,吃饭没有吃相。有时还抡起筷子,吧嗒,抽叔叔们脑壳。他们也不恼,叽叽地笑。弟弟替两个叔叔打抱不平:“爷爷,都多大了,你还打叔叔。”祖父严厉的说:“家有家规,不遵守就挨收拾。你也是,好好坐着吃饭!”弟弟朝叔叔们吐吐舌头,小声嘀咕:“嗨!赶紧娶个媳妇,出去过日子,不就不挨打了?”二叔白弟弟一眼:“你小孩懂啥?别瞎咧咧。”
祖父的筷子不落父亲头上,在祖父的意识里,父亲成家立业不说,又有一双儿女,做父亲的人,祖父要维护他的尊严。父亲呢?在我俩面前立威,父亲规定,吃饭时,在炕沿坐着,碗端好,吃东西不能吧唧吧唧发出声音。菜,吃靠自己那边的,不允许扒拉盘子里的菜。不可以大声说话,“食不言,寝不语”。家里有好吃的,放在祖父面前,晚辈儿不准伸筷子。吃饭的过程中,看盛饭的盆,如果饭不多了,适可而止,别再吃了。另外,父亲对饭碗是否收拾干净,十分讲究。碗里有一点饭粒,父亲吩咐我们舔一遍,每顿饭后,家里人吃完的碗,水洗似的干净,能照得出人影儿。
二叔有了二婶后,祖父将老宅旁的四间厢房捯饬出来,做了二叔的新房。二婶娶进门后不到一个月。二婶就不上桌吃饭,闹呢,想另立门灶。祖父请张姓家族的执事人,张大肚子来吃了一顿午饭,喝了一杯红高粱酒,把家一分为二。也没什么家底分,不过是几担玉米穗子,一袋儿小米,一瓦罐大米。那会子,南河屯的人家,吃得上白花花大米的,属于凤毛麟角,祖父之所以被儿子们尊重,敬畏。源于祖父是说书艺人。无论走到哪里,身前身后总是围着一群大闺女小媳妇。祖父一拍桃花扇,再哗地展开伞面,一口流利、清脆的普通话,顿时吸引在场的人。这么说吧,我们一大家子,吃喝拉撒睡,没有祖父这张巧嘴,恐怕不饿死,也得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祖父没料到,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二叔,新媳妇一乍鲜,三天打破小尿龛。分家,分就分。分家,心也分散了。祖父有些疼,疼也没招儿。
二婶张狂,不过,也精于算计。分家后,这边做了好吃的,她主动帮母亲,腆着脸过来,和大伙一块吃。祖父实际上很享受,一大家子热气腾腾地在一起吃饭。二婶总归是自家人,祖父也好,我父母也罢,统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三叔即便看不顺眼,慑于祖父的威严,也不好说什么。三叔比较聪明,他会在玻璃上画画,什么鸟鱼虫蝴蝶、牡丹花、格桑花,他看一眼,就能在短时间内画出来。那阵子,大街小巷时兴玻璃画,谁家娶媳妇,嫁姑娘,木匠做好家具,玻璃上的画儿,基本请三叔去画。三叔好说话,也不挑吃喝,肚子填饱就行,也不往死里要价,低于同行的。三叔赚得钱多了,祖父都不敢小瞧他,吃饭时,祖父喊三叔在他一边坐着,有时倒一杯老白干给三叔。不忘在父亲面前夸奖三叔几句,父亲有些不舒服,又不能辩驳。谁让他是家里的老大,书读了四年,就被祖父揪下来,在生产队干体力活,挣工分。祖父的意思是,若不是祖父说大鼓书捯饬点家底,父亲和二叔不打光棍,就是上天的造化。听起来,父亲母亲该好好谢谢祖父,孝敬祖父。二叔领不领祖父的情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父亲是怀着感恩的心,对待祖父的。好在三叔做了三十里铺一户姓赵人家的上门女婿,他没有参与老宅子的财产纠纷。
我们小孩子上不得台面,平日,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姐弟在桌子边儿偶尔坐坐,扒拉一碗饭,赶紧走人。三叔离开家后,一年中连个人影也不见。祖父生气,杀年猪那天找人捎信,叫三叔三婶回来,三叔推说忙,回不来。祖父门里门外,走来走去。一肚子心事没处说。中午,宴席桌上,多了一副碗筷,那是给三叔准备的。杀猪这天的晌午,大家敞了怀吃肉喝酒。父亲陪客人和长辈在正位,小辈儿在堂屋地上支起的一张长条桌子边,吃得饱嗝连连,还朝嘴里塞。汽水随便喝。肚子是彻底放松,迎接美好的食物。母亲是最需要有家庭地位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六十天坐在炕梢,津津有味地咀嚼食物,就算是不错了。母亲凌晨三点就醒了,起来,洗一盆酸菜、几棵萝卜和大白菜。把刀磨得锋利无比,在厨房,点亮一盏五十瓦的灯。母亲的刀功可以的,萝卜,酸菜,切得如头发丝那般细致。来的人是老亲旧邻,素常为生活奔波,只有杀年猪这个特殊日子,大伙聚一聚,轻轻松松地在一块开怀畅饮,联络感情,叙叙旧,展望未来。母亲伺候完炕上几桌人,再伺候地上的一桌人。等大家吃得满嘴流油,打嗝放屁,意犹未尽,人们才想起母亲忙了一小天,还没吃上热乎饭。就拽着母亲坐下来,一起吃。盘子里的血肠,瘦肉,没热乎气了,菜也凉了。母亲叹了口气,简单吃一口,撂了筷子。想起千瓢水,万瓢糠,喂养大的猪,母亲的内心不知被什么抓了一下,生疼生疼。吃不下,根本吃不下。
炕上那一桌,由祖父陪伴,一直喝到日落西山,母亲是捞不着上炕歇一会的,这是规矩,在东北,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女人是没什么社会地位的。母亲似乎已经习惯了,等客人们都散尽了,母亲望望空落落的菜盆,一地的烟灰、烟蒂、瓶盖、空酒瓶子、七歪八扭的桌椅板凳,捶了捶疼痛不已的腰,继续生火,做晚饭。现在,父母古稀之年,祖父睡在另一间房子里,母亲上炕吃饭的次数也是寥寥无几,一般是父亲在炕桌上吃,母亲在厨房锅灶旁坐着马扎吃。除非我们开车回老家,吃饭的时候,在儿女们一再强烈要求下,她才勉勉强强地上桌吃饭。
轮到我这一代女人,我走出家庭,有自己的工作,经济独立,不依靠男人,活得潇洒、通透。想和朋友们约酒,一个电话过去,彼此坐在一桌上,推杯换盏,谈笑风生,没有任何约束。另一半即使有想法和意见,也不敢耀武扬威,而且,男女两个人谁在家谁做饭,我下班晚,先生在家等我回来一道共进晚餐。同样,先生什么时候到家,我也茶水伺候。家是避风港,是修身养性的地方。儿子是九六后,工作后,在外有了房子,很少回家吃饭。逢年过节,都放假,一家人和和气气,一起烧菜,做饭,围坐在桌子上,享受亲人团聚的美好时光。
祖父的筷子不落父亲头上,在祖父的意识里,父亲成家立业不说,又有一双儿女,做父亲的人,祖父要维护他的尊严。父亲呢?在我俩面前立威,父亲规定,吃饭时,在炕沿坐着,碗端好,吃东西不能吧唧吧唧发出声音。菜,吃靠自己那边的,不允许扒拉盘子里的菜。不可以大声说话,“食不言,寝不语”。家里有好吃的,放在祖父面前,晚辈儿不准伸筷子。吃饭的过程中,看盛饭的盆,如果饭不多了,适可而止,别再吃了。另外,父亲对饭碗是否收拾干净,十分讲究。碗里有一点饭粒,父亲吩咐我们舔一遍,每顿饭后,家里人吃完的碗,水洗似的干净,能照得出人影儿。
二叔有了二婶后,祖父将老宅旁的四间厢房捯饬出来,做了二叔的新房。二婶娶进门后不到一个月。二婶就不上桌吃饭,闹呢,想另立门灶。祖父请张姓家族的执事人,张大肚子来吃了一顿午饭,喝了一杯红高粱酒,把家一分为二。也没什么家底分,不过是几担玉米穗子,一袋儿小米,一瓦罐大米。那会子,南河屯的人家,吃得上白花花大米的,属于凤毛麟角,祖父之所以被儿子们尊重,敬畏。源于祖父是说书艺人。无论走到哪里,身前身后总是围着一群大闺女小媳妇。祖父一拍桃花扇,再哗地展开伞面,一口流利、清脆的普通话,顿时吸引在场的人。这么说吧,我们一大家子,吃喝拉撒睡,没有祖父这张巧嘴,恐怕不饿死,也得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祖父没料到,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二叔,新媳妇一乍鲜,三天打破小尿龛。分家,分就分。分家,心也分散了。祖父有些疼,疼也没招儿。
二婶张狂,不过,也精于算计。分家后,这边做了好吃的,她主动帮母亲,腆着脸过来,和大伙一块吃。祖父实际上很享受,一大家子热气腾腾地在一起吃饭。二婶总归是自家人,祖父也好,我父母也罢,统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三叔即便看不顺眼,慑于祖父的威严,也不好说什么。三叔比较聪明,他会在玻璃上画画,什么鸟鱼虫蝴蝶、牡丹花、格桑花,他看一眼,就能在短时间内画出来。那阵子,大街小巷时兴玻璃画,谁家娶媳妇,嫁姑娘,木匠做好家具,玻璃上的画儿,基本请三叔去画。三叔好说话,也不挑吃喝,肚子填饱就行,也不往死里要价,低于同行的。三叔赚得钱多了,祖父都不敢小瞧他,吃饭时,祖父喊三叔在他一边坐着,有时倒一杯老白干给三叔。不忘在父亲面前夸奖三叔几句,父亲有些不舒服,又不能辩驳。谁让他是家里的老大,书读了四年,就被祖父揪下来,在生产队干体力活,挣工分。祖父的意思是,若不是祖父说大鼓书捯饬点家底,父亲和二叔不打光棍,就是上天的造化。听起来,父亲母亲该好好谢谢祖父,孝敬祖父。二叔领不领祖父的情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父亲是怀着感恩的心,对待祖父的。好在三叔做了三十里铺一户姓赵人家的上门女婿,他没有参与老宅子的财产纠纷。
我们小孩子上不得台面,平日,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姐弟在桌子边儿偶尔坐坐,扒拉一碗饭,赶紧走人。三叔离开家后,一年中连个人影也不见。祖父生气,杀年猪那天找人捎信,叫三叔三婶回来,三叔推说忙,回不来。祖父门里门外,走来走去。一肚子心事没处说。中午,宴席桌上,多了一副碗筷,那是给三叔准备的。杀猪这天的晌午,大家敞了怀吃肉喝酒。父亲陪客人和长辈在正位,小辈儿在堂屋地上支起的一张长条桌子边,吃得饱嗝连连,还朝嘴里塞。汽水随便喝。肚子是彻底放松,迎接美好的食物。母亲是最需要有家庭地位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六十天坐在炕梢,津津有味地咀嚼食物,就算是不错了。母亲凌晨三点就醒了,起来,洗一盆酸菜、几棵萝卜和大白菜。把刀磨得锋利无比,在厨房,点亮一盏五十瓦的灯。母亲的刀功可以的,萝卜,酸菜,切得如头发丝那般细致。来的人是老亲旧邻,素常为生活奔波,只有杀年猪这个特殊日子,大伙聚一聚,轻轻松松地在一块开怀畅饮,联络感情,叙叙旧,展望未来。母亲伺候完炕上几桌人,再伺候地上的一桌人。等大家吃得满嘴流油,打嗝放屁,意犹未尽,人们才想起母亲忙了一小天,还没吃上热乎饭。就拽着母亲坐下来,一起吃。盘子里的血肠,瘦肉,没热乎气了,菜也凉了。母亲叹了口气,简单吃一口,撂了筷子。想起千瓢水,万瓢糠,喂养大的猪,母亲的内心不知被什么抓了一下,生疼生疼。吃不下,根本吃不下。
炕上那一桌,由祖父陪伴,一直喝到日落西山,母亲是捞不着上炕歇一会的,这是规矩,在东北,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女人是没什么社会地位的。母亲似乎已经习惯了,等客人们都散尽了,母亲望望空落落的菜盆,一地的烟灰、烟蒂、瓶盖、空酒瓶子、七歪八扭的桌椅板凳,捶了捶疼痛不已的腰,继续生火,做晚饭。现在,父母古稀之年,祖父睡在另一间房子里,母亲上炕吃饭的次数也是寥寥无几,一般是父亲在炕桌上吃,母亲在厨房锅灶旁坐着马扎吃。除非我们开车回老家,吃饭的时候,在儿女们一再强烈要求下,她才勉勉强强地上桌吃饭。
轮到我这一代女人,我走出家庭,有自己的工作,经济独立,不依靠男人,活得潇洒、通透。想和朋友们约酒,一个电话过去,彼此坐在一桌上,推杯换盏,谈笑风生,没有任何约束。另一半即使有想法和意见,也不敢耀武扬威,而且,男女两个人谁在家谁做饭,我下班晚,先生在家等我回来一道共进晚餐。同样,先生什么时候到家,我也茶水伺候。家是避风港,是修身养性的地方。儿子是九六后,工作后,在外有了房子,很少回家吃饭。逢年过节,都放假,一家人和和气气,一起烧菜,做饭,围坐在桌子上,享受亲人团聚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