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从它问世那天起,就有很多人研究它,甚至有人靠此混出了名气,有了一辈子饭碗。既然大家都可以反复咀嚼,我也来凑凑热闹。
红楼梦是一部通俗小说,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人物并不俗,不但不俗,反而是常人可望而不可及。书的通俗之处是指书中运用的语言,整部书都是用老百姓家长里短的家常话写的,而且运用了很多地方语言。
现在网络发达,人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知很容易,对红楼梦的的探究也出现了各种说法,其中不乏一些奇谈怪论。看过网上一篇文章,说红楼梦里的方言是湖南话,佐证是书中有很多带“湘”字的人名,如史湘云、柳湘莲和潇湘妃子林黛玉等等。红楼梦的作者也不是曹雪芹,是一位湖南文人写的,后来书稿被曹雪芹捡到就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乖乖,按照这位大伽的说法,我说红楼梦应该是宝坻人写的,因为里面“宝”字的人名更多,贾宝玉、薛宝钗等还都是书中主要人物。湖南怎么说也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争一下红楼梦作者的归属地还无所谓,照这样研究下去,怕是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都要来争红楼梦的版权吧!
经过很多负责任研究者考证,红楼梦里运用最多的地方语言是应该冀东话。
曹世家族太远的祖籍不说,曹雪芹五代祖以上曾在冀东丰润县居住过,从他高祖开始,全家由丰润县迁往辽宁铁岭。
当年东北全境在满族统治之下,用现在的话说,曹家是迁往了“外国”。正是这次迁居,曹家后来才能成为清朝皇家的“包衣奴”,这在清史和曹氏家谱中有所记载。人的说话口音会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曹家几代人在东北生活,应该早已随从当地口音,不会再说冀东丰润话。所以即便曹雪芹说话不是他的出生地南京口音,跟家族一样也应该是说东北话,绝不会是满嘴丰润口音。
曹雪芹的出生地是南京,这点无可争议。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任江宁织造,江宁就是今天的南京,当时全家居住在南京。曹雪芹的生父名为曹顒,在曹雪芹尚未出生时早逝。后来曹寅过继侄子曹頫,是曹雪芹的叔父。曹雪芹的出生在曹頫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中有说明:“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此遗腹子便是曹雪芹。
从这些资料可以得知,曹雪芹生于南京,十三岁左右从南京迁回北京。十三岁的年龄,已经是大半个成年人,说话口音早已定型。人的说话口音一是受社会影响,二是受家庭影响。如果曹雪芹受社会影响,他应该会说南京话。有人考证,红楼梦书中有些南京话的词汇,这点倒是很有可能。
如果他说话受家庭影响,我们再对他的家庭口音追根溯源。上文说过,曹家迁往东北铁岭已经五六代人,说话应该早已随从当地的东北口音,在南京居住,即便在家里不说南京话,也应该是东北话,不可能再说祖籍丰润的冀东话。
既然曹雪芹已经不会说冀东话,红楼梦里又出现了很多冀东方言词汇,他是受了谁的影响呢?
二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已经穷困潦倒,家中没有更多的家庭成员,如果受家人影响,最能影响他的莫过耳鬓厮磨的妻子。
曹雪芹一生共有过三任妻子。第一位妻子是他表妹,可能就是林黛玉或者薛宝钗的原型。他的第二任妻子是个歌女,也许是歌唱演出的女优,也许是茶楼酒肆的陪待女。第三任妻子是个才女,有人推测,《胭脂斋续批石头记》就是出自她之手。不管怎么考证,这三个陪伴过曹雪芹的女人没有一个出自丰润,或者冀东。
曹雪芹出生于南京,后来迁居北京,祖籍丰润似乎没怎么去过,应该对丰润语言并不熟悉。既然他与丰润和冀东已经没什么干系,为什么《红楼梦》里会出现很多冀东方言词汇呢?
我没有研究过《红楼梦》,只看过一些零星资料。当代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考证曹氏家谱的时候发表过一篇文章:“曹家当年的封地在武清县东北崔黄口和宝坻县白水沱一带,崔黄口现在是武清县下辖的一个乡镇,至于‘白水沱’则无可考。”这篇文章发表后,被我们宝坻一位热衷研究《红楼梦》的文友发现,他立刻给周汝昌先生去了一封信,说明了“白水沱”的具体位置。原来白水沱的村子较小,一般地图上不会标注,所以周汝昌认为“无可考”。周汝昌先生得知白水沱的确切地点后,非常感谢这位小文友,给他回了亲笔信,这封信我曾亲眼见过。
这个“白水沱”村,离我们村只有一华里!
清朝初年朝廷让权贵们“跑马占圈”圈地,就是骑在马上跑一圈,圈内的土地归骑马人所有。白水沱离崔黄口十五华里。看来曹家的马匹不错,能从武清县的崔黄口直到我们村这一带跑上一大圈,把这片土地圈为曹家所有。那时候,肯定连我们村都被划归在曹家的封地之内。
按照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正话反说的笔法,很有可能把“白水沱”写成“黑山屯”,周汝昌先生也是这样认为。按书中所说,“刘姥姥”是黑山屯人。刘姓在白水沱村自古是大姓,很多刘姓人都有刘姥姥爱说爱笑、装傻充愣的性格。
三
各地方言都是渐进式的,这个县和临县有点区分,临县和另一个临县又有些区分,离得越远区分越大。离得近的说话也有区分,例如前文所说的白水沱村,离我们村只有一华里,但是两村人说话闭着眼也能听出是来自哪个村。这种细微区分只有相距很近的村民能够听出来,远一点是分辨不出来的。就像北京,老北京人能够从口音上分辨出对方是东城区还是西城区的人,外地人听不出来。
红楼梦里有“当院”一词。“然后又抬了许多雀笼来,在当院中放了生。”这是七十一回中的一句话。“当院”是指院子里,“当街”是指街道上,我们那里都是这样说。
这句话里“雀笼”的“雀”在我们那里读为“巧”。
还有对人的称呼,如“周瑞家的”。周瑞家的什么东西?是指周瑞的老婆。我们那里背地里称呼已婚女人,都称“某某家娄”,家娄就是“家里的”快速称呼,泛指老婆。
我们那里对伺候人的女佣人,上了点年岁的称为“老妈子”,这个称呼在红楼梦里很通用。
“老奶子”一词很多红学家解释是指“乳母、奶妈”,我们那里泛指上了年纪的女性。老奶子的“奶”读为“男”的上声。
还有对地名的称呼,红楼梦里有“小过道”一说,指的是“胡同”。我们家乡都是这样说:“他们家住在老刘家过道。”是说住在刘家胡同。“过道”的“道”我们那里说成“岛”音。
还有一个词汇最有代表性。“我老婆子”是指自己的老婆,比通用的老婆两字后面多个“子”,“子”字读轻音。而丰润一带受唐山话影响,一般称自己的老婆为“我老娘子”。
红楼梦中出现了很多“倒装”组词,最具代表性的是“刚才”一词,红楼梦中都写成“才刚”,和我们那里的口语一样。组词倒装是宝坻话的一大特色,例如把“干净”说成“净干”:“你把院子扫净干点。”
红楼梦里本来还有很多冀东词语,经过多次修编,一些编辑不懂一些词语的确切意思都给做了改动。如果是曹雪芹的原稿,我的家乡话里面肯定会有更多。
红楼梦中我的家乡话数不胜数,我曾经给几个不识字的老奶奶读过红楼梦片段,她们说,这不就是娘儿几个家长里短说闲话吗。
四
疑问又来了。虽说白水沱是曹家封地,曹雪芹又没在封地生活过,怎么会使用当地方言写书?
中国自古有个传统,大户人家即使家庭没落,依然会有奴仆跟随。这些奴仆不计较待遇,忠心耿耿,至死相跟。所以某个大臣犯了满门抄斩的大罪,除去要杀掉全家人,家中的奴仆也要一同问斩。
看过一篇记载,好像是袁世凯的某个儿子,没落之后穷困潦倒,依然有个老仆相随。每天早晨老仆给他买来窝头当早点,老仆先把窝头切片放在炉子上烤,这位袁公子要拿出刀叉,系好餐巾,像吃西餐一样吃烤窝头片。
曹雪芹尽管贫困潦倒,家中免不掉还有忠实的佣人相随,这位佣人很可能就是书中所写的“刘姥姥”!
众所周知,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补写的。民间有个传说,曹雪芹死后,家中贫困连烧纸都买不起。邻居说读书人家不会缺少纸张,于是家人就拿出红楼梦的书稿当做烧纸焚烧。正在烧的时候,高鹗前来吊唁,抢出了剩余的书稿,就是前八十回。后来高鹗根据他所读过的书稿续写了后四十回红楼梦。
如果传说为真,这位拿书稿当成烧纸的人绝不是曹雪芹的最后一任妻子,因为最后一任妻子是《胭脂斋续批石头记》的作者,不可能把书稿当作烧纸烧掉。这位把书稿当成烧纸的肯定是不识字的佣人。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用的是通俗笔法,就是准备给俗人看的,不然以他的文才,完全可以用文言写作。曹雪芹会说南京话,会说北京话,还有可能会说东北话,却用并不十分熟悉的冀东方言写作,而且词汇运用得十分娴熟,肯定有熟悉冀东方言的人在身边。这个人如果不是妻子,他又没有几个冀东人的亲密朋友,其语言来源只能是来自家中的佣人,最大可能就是刘姥姥!
在红楼梦整部书中,虽然总是用调侃的笔法去描写刘姥姥,但是整个人物是高大上的形象,最后几乎成了贾家的大救星,连贾家的独苗女儿巧姐都嫁给了刘姥姥的外孙板儿。
所以我推测,刘姥姥有可能一直陪伴在曹雪芹身边,是他不离不弃的忠实女佣,用红楼梦和我的家乡话说,就是一个至死相随的“老妈子”。
五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古代人的四大幸事。万里他乡,忽然遇到家乡人,亲近感会从心底油然而生。乡音已经烙印在灵魂深处,辨别家乡人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听他的说话口音。
有一次我去外地出差,回程时买了火车票在候车室等火车。候车室里没几个人,我躺在座椅上休息。忽然,旁边传来熟悉的乡音,我一下睡意全无,猛然坐起身来,问旁边的人是哪里人。人家告诉我是内蒙古多伦人,我的心情这才平静下来。原来多伦人和我们说话口音相近。
打开红楼梦,看着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每句话都是熟悉的乡音,就好像听家乡的老人在讲一个古老的故事。而讲述故事的人,并不是曹雪芹,而是我们邻村白水沱的刘姥姥!
(写于7月25日夜)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从它问世那天起,就有很多人研究它,甚至有人靠此混出了名气,有了一辈子饭碗。既然大家都可以反复咀嚼,我也来凑凑热闹。
红楼梦是一部通俗小说,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人物并不俗,不但不俗,反而是常人可望而不可及。书的通俗之处是指书中运用的语言,整部书都是用老百姓家长里短的家常话写的,而且运用了很多地方语言。
现在网络发达,人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知很容易,对红楼梦的的探究也出现了各种说法,其中不乏一些奇谈怪论。看过网上一篇文章,说红楼梦里的方言是湖南话,佐证是书中有很多带“湘”字的人名,如史湘云、柳湘莲和潇湘妃子林黛玉等等。红楼梦的作者也不是曹雪芹,是一位湖南文人写的,后来书稿被曹雪芹捡到就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乖乖,按照这位大伽的说法,我说红楼梦应该是宝坻人写的,因为里面“宝”字的人名更多,贾宝玉、薛宝钗等还都是书中主要人物。湖南怎么说也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争一下红楼梦作者的归属地还无所谓,照这样研究下去,怕是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都要来争红楼梦的版权吧!
经过很多负责任研究者考证,红楼梦里运用最多的地方语言是应该冀东话。
曹世家族太远的祖籍不说,曹雪芹五代祖以上曾在冀东丰润县居住过,从他高祖开始,全家由丰润县迁往辽宁铁岭。
当年东北全境在满族统治之下,用现在的话说,曹家是迁往了“外国”。正是这次迁居,曹家后来才能成为清朝皇家的“包衣奴”,这在清史和曹氏家谱中有所记载。人的说话口音会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曹家几代人在东北生活,应该早已随从当地口音,不会再说冀东丰润话。所以即便曹雪芹说话不是他的出生地南京口音,跟家族一样也应该是说东北话,绝不会是满嘴丰润口音。
曹雪芹的出生地是南京,这点无可争议。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任江宁织造,江宁就是今天的南京,当时全家居住在南京。曹雪芹的生父名为曹顒,在曹雪芹尚未出生时早逝。后来曹寅过继侄子曹頫,是曹雪芹的叔父。曹雪芹的出生在曹頫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中有说明:“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此遗腹子便是曹雪芹。
从这些资料可以得知,曹雪芹生于南京,十三岁左右从南京迁回北京。十三岁的年龄,已经是大半个成年人,说话口音早已定型。人的说话口音一是受社会影响,二是受家庭影响。如果曹雪芹受社会影响,他应该会说南京话。有人考证,红楼梦书中有些南京话的词汇,这点倒是很有可能。
如果他说话受家庭影响,我们再对他的家庭口音追根溯源。上文说过,曹家迁往东北铁岭已经五六代人,说话应该早已随从当地的东北口音,在南京居住,即便在家里不说南京话,也应该是东北话,不可能再说祖籍丰润的冀东话。
既然曹雪芹已经不会说冀东话,红楼梦里又出现了很多冀东方言词汇,他是受了谁的影响呢?
二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已经穷困潦倒,家中没有更多的家庭成员,如果受家人影响,最能影响他的莫过耳鬓厮磨的妻子。
曹雪芹一生共有过三任妻子。第一位妻子是他表妹,可能就是林黛玉或者薛宝钗的原型。他的第二任妻子是个歌女,也许是歌唱演出的女优,也许是茶楼酒肆的陪待女。第三任妻子是个才女,有人推测,《胭脂斋续批石头记》就是出自她之手。不管怎么考证,这三个陪伴过曹雪芹的女人没有一个出自丰润,或者冀东。
曹雪芹出生于南京,后来迁居北京,祖籍丰润似乎没怎么去过,应该对丰润语言并不熟悉。既然他与丰润和冀东已经没什么干系,为什么《红楼梦》里会出现很多冀东方言词汇呢?
我没有研究过《红楼梦》,只看过一些零星资料。当代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考证曹氏家谱的时候发表过一篇文章:“曹家当年的封地在武清县东北崔黄口和宝坻县白水沱一带,崔黄口现在是武清县下辖的一个乡镇,至于‘白水沱’则无可考。”这篇文章发表后,被我们宝坻一位热衷研究《红楼梦》的文友发现,他立刻给周汝昌先生去了一封信,说明了“白水沱”的具体位置。原来白水沱的村子较小,一般地图上不会标注,所以周汝昌认为“无可考”。周汝昌先生得知白水沱的确切地点后,非常感谢这位小文友,给他回了亲笔信,这封信我曾亲眼见过。
这个“白水沱”村,离我们村只有一华里!
清朝初年朝廷让权贵们“跑马占圈”圈地,就是骑在马上跑一圈,圈内的土地归骑马人所有。白水沱离崔黄口十五华里。看来曹家的马匹不错,能从武清县的崔黄口直到我们村这一带跑上一大圈,把这片土地圈为曹家所有。那时候,肯定连我们村都被划归在曹家的封地之内。
按照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正话反说的笔法,很有可能把“白水沱”写成“黑山屯”,周汝昌先生也是这样认为。按书中所说,“刘姥姥”是黑山屯人。刘姓在白水沱村自古是大姓,很多刘姓人都有刘姥姥爱说爱笑、装傻充愣的性格。
三
各地方言都是渐进式的,这个县和临县有点区分,临县和另一个临县又有些区分,离得越远区分越大。离得近的说话也有区分,例如前文所说的白水沱村,离我们村只有一华里,但是两村人说话闭着眼也能听出是来自哪个村。这种细微区分只有相距很近的村民能够听出来,远一点是分辨不出来的。就像北京,老北京人能够从口音上分辨出对方是东城区还是西城区的人,外地人听不出来。
红楼梦里有“当院”一词。“然后又抬了许多雀笼来,在当院中放了生。”这是七十一回中的一句话。“当院”是指院子里,“当街”是指街道上,我们那里都是这样说。
这句话里“雀笼”的“雀”在我们那里读为“巧”。
还有对人的称呼,如“周瑞家的”。周瑞家的什么东西?是指周瑞的老婆。我们那里背地里称呼已婚女人,都称“某某家娄”,家娄就是“家里的”快速称呼,泛指老婆。
我们那里对伺候人的女佣人,上了点年岁的称为“老妈子”,这个称呼在红楼梦里很通用。
“老奶子”一词很多红学家解释是指“乳母、奶妈”,我们那里泛指上了年纪的女性。老奶子的“奶”读为“男”的上声。
还有对地名的称呼,红楼梦里有“小过道”一说,指的是“胡同”。我们家乡都是这样说:“他们家住在老刘家过道。”是说住在刘家胡同。“过道”的“道”我们那里说成“岛”音。
还有一个词汇最有代表性。“我老婆子”是指自己的老婆,比通用的老婆两字后面多个“子”,“子”字读轻音。而丰润一带受唐山话影响,一般称自己的老婆为“我老娘子”。
红楼梦中出现了很多“倒装”组词,最具代表性的是“刚才”一词,红楼梦中都写成“才刚”,和我们那里的口语一样。组词倒装是宝坻话的一大特色,例如把“干净”说成“净干”:“你把院子扫净干点。”
红楼梦里本来还有很多冀东词语,经过多次修编,一些编辑不懂一些词语的确切意思都给做了改动。如果是曹雪芹的原稿,我的家乡话里面肯定会有更多。
红楼梦中我的家乡话数不胜数,我曾经给几个不识字的老奶奶读过红楼梦片段,她们说,这不就是娘儿几个家长里短说闲话吗。
四
疑问又来了。虽说白水沱是曹家封地,曹雪芹又没在封地生活过,怎么会使用当地方言写书?
中国自古有个传统,大户人家即使家庭没落,依然会有奴仆跟随。这些奴仆不计较待遇,忠心耿耿,至死相跟。所以某个大臣犯了满门抄斩的大罪,除去要杀掉全家人,家中的奴仆也要一同问斩。
看过一篇记载,好像是袁世凯的某个儿子,没落之后穷困潦倒,依然有个老仆相随。每天早晨老仆给他买来窝头当早点,老仆先把窝头切片放在炉子上烤,这位袁公子要拿出刀叉,系好餐巾,像吃西餐一样吃烤窝头片。
曹雪芹尽管贫困潦倒,家中免不掉还有忠实的佣人相随,这位佣人很可能就是书中所写的“刘姥姥”!
众所周知,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补写的。民间有个传说,曹雪芹死后,家中贫困连烧纸都买不起。邻居说读书人家不会缺少纸张,于是家人就拿出红楼梦的书稿当做烧纸焚烧。正在烧的时候,高鹗前来吊唁,抢出了剩余的书稿,就是前八十回。后来高鹗根据他所读过的书稿续写了后四十回红楼梦。
如果传说为真,这位拿书稿当成烧纸的人绝不是曹雪芹的最后一任妻子,因为最后一任妻子是《胭脂斋续批石头记》的作者,不可能把书稿当作烧纸烧掉。这位把书稿当成烧纸的肯定是不识字的佣人。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用的是通俗笔法,就是准备给俗人看的,不然以他的文才,完全可以用文言写作。曹雪芹会说南京话,会说北京话,还有可能会说东北话,却用并不十分熟悉的冀东方言写作,而且词汇运用得十分娴熟,肯定有熟悉冀东方言的人在身边。这个人如果不是妻子,他又没有几个冀东人的亲密朋友,其语言来源只能是来自家中的佣人,最大可能就是刘姥姥!
在红楼梦整部书中,虽然总是用调侃的笔法去描写刘姥姥,但是整个人物是高大上的形象,最后几乎成了贾家的大救星,连贾家的独苗女儿巧姐都嫁给了刘姥姥的外孙板儿。
所以我推测,刘姥姥有可能一直陪伴在曹雪芹身边,是他不离不弃的忠实女佣,用红楼梦和我的家乡话说,就是一个至死相随的“老妈子”。
五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古代人的四大幸事。万里他乡,忽然遇到家乡人,亲近感会从心底油然而生。乡音已经烙印在灵魂深处,辨别家乡人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听他的说话口音。
有一次我去外地出差,回程时买了火车票在候车室等火车。候车室里没几个人,我躺在座椅上休息。忽然,旁边传来熟悉的乡音,我一下睡意全无,猛然坐起身来,问旁边的人是哪里人。人家告诉我是内蒙古多伦人,我的心情这才平静下来。原来多伦人和我们说话口音相近。
打开红楼梦,看着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每句话都是熟悉的乡音,就好像听家乡的老人在讲一个古老的故事。而讲述故事的人,并不是曹雪芹,而是我们邻村白水沱的刘姥姥!
(写于7月25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