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杜建英:那年那味

  • 作者:蔡泗明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1-26 11:39:46
  • 被阅读0
  •   腊八大寒抵不住新年的脚步,五九雪花遮不住立春的身影。节气轮回中,我的思绪腾挪跌宕,寻找儿时的那年那味。

      小时候看见的是重重叠叠的大山,过着的是重重复复的日子,认识的是熟熟悉悉的人。平淡无趣的生活中,我最盼望的是过年。不必说有好吃的东西,穿好看的新衣,也不必说走家串户能得到长辈们5分或1角的压岁钱,单就准备过年的那些事儿,就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进入腊月,妈妈把准备了一年的酒米(糯米)拿出来,天哪,足足有十斤。那时候酒米是很稀缺的东西,全靠平时攒一点,托人换一点。每当这时,我感觉妈妈大气得很。只见她毫不犹豫地把米倒入一个大木盆,接满山上流入木剪槽的水,用手来回地搓米,水变白变浑。她又把这些水倒入另一个木桶,说是给部队的马儿煮饲料用。妈妈把洗干净的酒米泡一晚上,酒米像施了魔法似得又白又胖又疏。妈妈用磨子磨成粉,她右手握着磨把,顺时针推磨,左手舀着酒米和水,在磨盘的碾磨下,成为白白的面糊,稠稠地流入磨盘口处挂着的白布袋子里。粉子带水好大一口袋,妈妈把它放在一块木板上,上面压住大石头,清水从口袋中细细流出,流尽了水,就全是粉子面。再把粉子面倒出来,撇成一大坨一大坨的块状,摆在簸箕上,放在太阳下晒。高原山区太阳辣、日照长,干得快。从一大坨到一小坨,再到玉米粒、绿豆粒大小的颗粒,需要一周时间。这段时间是我们大显身手之时,用干净的小手把它们分开,越细越小,越干的快,干的越透,越能延长保存的时间,以致我们家每年的重大节日或者父亲下乡回来的日子都能吃上一顿小汤圆。锅里的红糖水沸腾,妈妈把粉子面撅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进去,什么形状都有。围在锅边的我们随着下锅小汤圆说,“五角星、长的、方的,圆的、像雪花、像小狗......”七嘴八舌,快活极了。

      接下来做甜酒(醪糟)。我记得那时候从外地运来做甜酒的“酒曲子”很少很小,黑乎乎的,像小核桃,妈妈像得到宝贝一样高兴地收藏好。妈妈把特意留下的一点酒米洗净,开水下锅,水开捞起来,放入蒸笼,用大火蒸20分钟,不能太软,用妈妈的山西话“尖个硬硬的”就出锅。自然冷而未冷之时,把捏得细细的“酒曲子”,均匀地散在酒米上,双手上下来回抖动,让酒米和酒曲子充分的混合在一起。最后把搅拌好的酒米按紧,在上端中间抠一个小洞,把酒曲子放在洞里,剩下的残余酒曲渣散在酒米上面,用双层白布盖住密封起来,周围包上厚厚的棉被,放置在墙角。过了一周,家里有了一股香气。再过一周,香气浓郁,妈妈小心翼翼揭开盖子,哇塞!甜味伴随着酒味,溢满小屋。从此,我们家的小汤圆里放一勺醪糟进去,酸甜可口的感觉,甜蜜极了。

      腊月二十八,是蒸馒头的日子。一大早,妈妈就把头天晚上发的面拿出来,面粉膨胀了几倍,好大两盆。放碱揉面,添干粉和面的技术含量高,多了苦、少了酸,妈妈拿捏得恰到好处。揉面更是个力气活,揉、捣、揣、摔、擦样样都要用力,妈妈甩摆的眼花缭乱。山西人做面食、蒸馒头是强项,不值得夸耀。但值得夸耀的是妈妈会做面花、面人和面动物,妈妈心中有画,手上有形,捏什么像什么。只见和好的面团在妈妈手里,东捏一下,西揉一会,捏出圆形,周边剪花,中间压花,中心点蕊,一朵朵小菊花、小莲花栩栩如生;捏出的面人,身体匀称,剪出四肢,黑豆点睛,红豆点嘴,有衣有鞋,一个叔叔用山西话连声称赞“活活地爱死个人。”还有活灵活现的小兔子,张牙舞爪的小老虎。狗年捏小狗,猪年捏小猪......我们也是从那时知道了十二生肖的故事。

      捏好不算好,蒸熟后不变形才叫好。蒸熟之后的面花面人和面动物,身形饱满,一层紧致的面皮,光亮圆滑,惟妙惟肖,十分好看。神奇的面形,诱人的麦香,吸引了院子里的小朋友。我家灶前灶后被团团围住,随着一个接一个“嗬—约”抑扬顿挫的赞叹声,每个小孩手上各拿着一个面花、面人、面物心满意足地回家,自然成为自家的上上之品,是舍不得入口的。

      大年二十九要杀一只肥母鸡。家里只有一口锅灶,炖鸡是要提前一天的。高原上老乡家养的最多的是鸡。鸡下蛋,蛋孵鸡,生生不息,鸡和蛋卖了都是钱。单位上的人能买到的肉食主要也是鸡和蛋,过年吃鸡是家家必不可少的大菜。杀鸡是公安局食堂的唐叔叔,烫鸡毛、清洗、剁块是妈妈。又是一群孩子围在一起,看着一块块鸡肉放进锅里,看着一盅盅清水没过鸡肉,看着一阵阵热气掀起锅盖,看着一点点黄油卷起白汤,扑通沸腾,兴奋极了。

      这时在鸡汤里放一把山上采的野菌,甚至放入挖来的几根虫草,特别的鲜味扑鼻而来。个个张开小嘴,尝一块鲜嫩的鸡肉,喝一口鲜美的鸡汤,那种满足,愉悦和幸福的滋味,荡漾在我们的唇齿间,惬意极了。

      大年三十的主食和主菜都是饺子。记忆中不是缺肉,猪肉、牛肉、羊肉总有一种,缺的是蔬菜。高山产元根,类似白萝卜,不过没有白萝卜好吃。饺子馅里的菜就是元根,偶尔有一点包包菜(莲花白),更美味了。我们家不擀饺子皮,用手捏饺子皮。妈妈和好面后,在面板上揉面,搓成一个长长的条子,用手撅成一个个均匀的小面快,拿一小块放在手掌心,双手来回搓成圆形,用力一压,压出一个圆圆的面皮。左手拿着面皮的下边,右手逆时针捏着面皮上边旋转,两圈后,一块饺子皮就捏出来了,包上办好的馅,捏紧两边面皮,双手一合一捏,一个饺子诞生了。爸爸总是在下乡,妈妈一个人太慢,我学会了捏饺子皮,至今还有这手艺。饺子太好吃,吃的人多,会包的人太少,好在每年只有条件包这一回,一般要吃到初三,甚至到大年十五。

      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盆边吃年夜饭,饺子、馒头、酥油茶,面花面人面动物,虫草炖鸡汤,酒米疙瘩醪糟酒,几片猪镖腊肉,虽然只有这几种,没有蔬菜、没有水果,没有糕点,但至今想起来这样的年夜饭都奢侈得不真实,但实实在在是真的。那些年远在偏僻的藏区高原、物资不多、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条件艰苦,但国家政府保证了民族地区的粮食供应,人们过年吃得饱,快乐喜庆。正如一句谚语“上苍不会把所有好东西集中到某个人身上”说的那样,我们在祖国的天南海北用不同的方式共度新年。

      大年初一穿新衣新裤新鞋,才是过新年最期盼和最快乐的事。“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缝缝给老三”虽是那些年代真实的写照,可我们几姊妹那时全身上下穿的都是新衣服。每年到夏天,就看见妈妈拆洗旧衣服,剪成大小不一的布条,用面粉搅成浆糊,层层铺垫打布块。布块经阳光晒透后,剪成鞋样,有四五层,在鞋样上面衬上新布,滚上鞋边,开始纳鞋底。纳鞋底的麻线是妈妈买来的丝线或苎麻线手工搓的,这样的线结实。鞋底太厚,纳鞋底很费事,先用锥子戳个眼,再用针线从锥眼里穿进去,用手把线绕在手上几圈,用力拉紧,几层鞋底才能贴合紧扎密实,一针紧挨一针,密密匝匝,像个小钢板,穿一年都不会坏。鞋帮要用新布,女孩鞋面上绣花,红花绿叶,好看又结实,大家都夸我妈妈不愧是做军鞋的模范。县里百货公司来了新布,妈妈总是要去看,专选剩下的布节头,用布票少,有的还不要布票。在她手里,几块布节可以拼接成一件漂亮的衣服。过年的衣服是棉袄棉裤,里面的衬布是旧衣服拆下来的,既软和又节约。棉花要买点新的,和旧棉花搭配起来。妈妈盘坐在炕(床)上,一点一点地撕开,棉花蓬松一大推。絮棉花是一件细致活,不多不少、不厚不薄,里外服帖,在里面缝针脚,外面看不到针线。红花花,兰花花的小棉袄上配有小圆领,小扣子,小袋子,精致实用。棉裤是背带式,既洋气又暖和。成为别家姨姨、孃孃们效仿的式样。袜子是用大人的改制的,脚趾脚后跟还多一层,大小合适、伸缩自由。最漂亮的是我们的头花,妈妈给我们扎两个小辫,一根辫子扎了一朵绸子,今年是粉的,明年是红的,后年是绿的,不重样。直到现在妈妈的木箱里还存有扎小辫子的绸子。只是我一直扎一个小辫子,两个妹妹扎两个小辫,比我漂亮多了,直到现在。我还是短发,她俩依然是长发。

      ......

      一年复一年,那年有那味。今年过新年,更思那年味。

      2024年1月25日写于成都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杜建英:那年那味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13577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