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换季,花下成蹊
庚子年的春季来得有点不期而然,宅在家里很久很久的人们来到季节里时,丽花已经开过,绿意开始盎然,树木眨眼间就很有葳蕤的样子了。这两天的冷热对流更是让繁花落尽,却也下自成蹊!
换季了,初夏时节。
下午秘书处召集会议,又有理事增减事宜——铁打的学会,流水的理事,说换就换。不知道退下的怎么想,也不知道新来的是否会兴奋一阵子,而自己站在路边看着,一边为他们使劲地鼓掌,一边数着日子等着这一刻到来,希望尽快结束曾经错误的自我选择!
正在翻着岳麓书社出版的最全四卷本《曾国藩日记》,翻得有些囫囵吞枣。但是其中曾国藩的为官之道,特别是面对高位重权他的“惶悚不安”,他的自省自爱,是今天的我们读了很难明白的。试抄几段如下——
咸丰十年七月初七:与程尚斋围棋,局未终,接奉谕旨,补授两江总督兼放钦差大臣。权位太尊,名望太隆,实深悚惧。
咸丰十年十一月初二:余近以居位太高,虚名太大,不得闻规谏之言为虑。若九弟果能随事规谏,又得一二严惮之友,时以正言相劝勖,内有直弟,外有畏友,庶几其免于大戾乎!居高位者,何人不败于自是!何人不败于恶闻正言哉!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中有谕旨一道,饬余兼办浙江军务,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巡抚,皆归节制。权太重,位太高,虚望太隆,悚惶之至。
同治三年三月廿二日:酉刻,与纪泽儿一谈出处进退之道。……日内郁郁不自得,愁肠九回者,一则以饷项太绌,恐金陵兵哗,功败垂成,徽州贼多,恐三城全失,贻患江西;一则以用事太久,恐中外疑我擅权专制。江西争厘之事不胜,则饷缺兵溃,固属可虑;胜则专利之名尤著,亦为可惧。反复筹思,惟告病引退,少息二三年,庶几害取其轻之义。若能从此事机日顺,四海销兵不用,吾引退而长终山林,不复出而闻政事,则公私之幸也。
按照我的心思,获得朝廷如此信任重用,做梦都要笑醒了。以曾氏的饱学和经纶,居然这等谨小慎微,畏权敬业,简直就是迂腐了!
或许,人真的是不一样的。
二、若会近忧,才是远虑
曾国藩曾经说过:“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但要好师、好友、好榜样。”没想到的是,曾国藩文正公自己做了自己的好师、好友、好榜样!
还没想到的是,一个成功地做了好人、好官和名将的人,内心竟然是如此不安和警惕;并且,没想到的是在他走向做好人好官和名将的路上,竟然会有这么多的谤议和妄说……
因此,江湖没有花好月圆,人间哪儿有岁月静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职场的铁律。即使是如曾文正公这样的圣人,都免不了遭遇“横切风”。且看他的心路历程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思陆放翁谓得寿如得富贵,初不知其所以然,便跻高年。余近浪得虚名,亦不知其所以然,便获美誉。古之得虚名,而值时艰者,往往不克保其终,思此不胜不惧。将具奏折,辞谢大权,不敢节制四省,恐蹈覆负乘之咎也。
同治二年正月廿五、廿六日:是日疲倦殊甚,一因昨日治事略繁,一因本日说话稍多,遂觉困乏不支,盖老境渐臻矣。竟日大雨如注,风亦最烈,忧思交集……甚矣,吾衰!身膺重任,大惧陨越,实深惴惴。
同治三年三月廿五日:日内因户部奏折似有意与此间为难,寸心抑郁不自得。用事太久,恐人疑我兵权太重、利权太大。意欲解去兵权,引退数年,以息疑谤,故本日具折请病,以明不敢久握重柄之义。同治四年十月廿四日:接澄、沅两弟九月廿一日信,沅意欲再辞晋抚,坚卧不起。喜其知几之明、襟怀之淡,反复筹思,将其成志,三点睡,不甚成寐。思吾兄弟出处进退之道,必能避荣而后可以远辱,但宜不露痕迹耳。
同治五年十一月廿四日:余数十年来,常夜梦于小河浅水中行舟,动辄胶浅;间或于陆地村径中行舟,每自知为涉世艰难之兆。本夜则梦乘舟登山,其艰难又有甚于前此者,殊以为虑。
同治六年一月廿五日:阅邸报,见官相处分,仅不作楚督而已。公道全泯,亦殊可惧。
同治六年二月十三日:阅邸报,见御史阿凌阿劾余骄妄,虽蒙圣谕鉴原解释,而群疑众谤,殊无自全之道,忧灼曷已!……念沅弟屡被朝旨诘责,而贼复蹂躏鄂省,久不出境,左右又无人赞助,所处殆如坐针毡。霞仙、云仙皆见讥于清议,而余又迭被台谏纠劾,进退两难,辗转焦思,深叹高位之不易居耳!
慎独,敬畏,悚惧,对自己最无助的束缚却又是给予自己最无限的自在。
三、于细微处见人杰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其实看你怎么比。俗人总把自己跟人去比,多做了多少、少拿了多少、吃亏了多少,结果自然是气死自己;圣人就不一样,也比不足和差距,但在不足与差距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前行的动力,结果就实现超越,成就卓越。曾国藩应当算是这样的圣人,至少是和圣人一样的超人。在他的日记中记载的有家宅修缮耗费问题,家居日常生活的俭朴素洁要求……尤其是他去江苏首富家,餐毕,看藏书,看到了宋版书与明版书。富翁意图要送他宋版藏书。以他的修为和学养,内心当然是极度喜欢那套宋版书的。但他坚持着自己的原则:绝对不允许自己去夺人所好,但又不能因此而产生隔阂,制造距离。因此他取了三册明版的,对同僚有个交代却又不至于留下遗憾。这就是曾氏风格,因为喜爱而放弃,因为心领所以有限接受,一个细微的寻常动作,却是寓意着很多考量,正是这些细节的累积才成就了他成为大人物的基本基础。看几段他的日记,且看且珍惜吧
同治六年二月初九:是日,接腊月廿五日家信,知修整富厚堂屋宇用钱共七千串之多,不知何以浩费如此,深为惊骇!余生平以起屋买田为仕宦之恶习,誓不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颜见人!平日所说之话全不践言,可羞孰甚!屋既如此,以后诸事奢侈,不问可知。大官之家子弟,无不骄奢淫逸者,忧灼曷已!
同治六年三月初一:午正,至丁雨生家吃饭。饭后,看渠所藏书。其富甲于江苏之官绅,最精者有宋剖彩堂韩文、《东都事略》等书,渠欲以之饷余。余素不夺人之好,因取其次等者如明刻《内经》、东雅堂韩文、笠泽丛书三种,携之以归。
同治六年十一月初四:吾平日以“俭”字教人,而吾近来饮食起居殊太丰厚。昨闻魁时若将军言,渠家四代一品,而妇女在家并未穿着绸缎软料。吾家妇女亦过于讲究,深恐享受太过,足以折福。十七日又记:与篪轩偶谈家常,渠家百万之富,而日用极俭。其内眷终年不办荤菜,每日书房先生所吃之荤菜,余剩下者撒下则内室吃之;……今乱后而家不甚破,子孙俱好,皆省俭所惜之福也。余有俭之名而无俭之实,深为愧惧。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塘至污则浮萍,人至污则锈蚀。看曾氏日记,研究曾氏风格,这是一个很有启迪意义的典型案例。
四、当官那些事儿
同治九年十月初一:是日孟冬时享,奉派入坤宁宫吃肉。寅正一刻起,饭后入朝。卯初一刻五分至兵部报房,与诸大臣坐谈颇久。卯正二刻传入乾清宫,又与众王大臣立谈。三刻入,过交泰殿,至坤宁宫。皇上坐西南隅榻上,背南窗北向而坐。各大王臣以次向西而坐,以南为上。第一排:南首为惇王、恭王,以次而北。第二排又自南而北,余坐第五排之南首一位。初进钉盘小菜、酱瓜之类一碟,次进白肉一大银碟,次进肉丝泡饭一碗,次进酒一杯,次进奶茶一杯。约两刻许退出,在兵部报房听起,已正方散。归寓,见客六次。
这里记述的是他根据“奉派”参加坤宁宫吃肉荣享。在提要看到以为是什么大餐,看了日记才知道也就是一个早餐会,前后花了8个小时,凌晨3点起来,就是吃一碟白切肉,其余配菜配饭及酒茶都极其简约,什么“满汉全席”都是神话。然而读来也饶有趣味,知道了达官贵人的公共关系及其负累煎熬。此前一天日记末他对于这次赴江南任前居京逗留,感叹“因各处有请小宴者,却之则不恭,赴之则难于酬应,踟躇良久”,可见其为难之处。
这次免去直隶总督,再任两江总督,曾国藩九月廿三日从天津启程赴京,廿五日抵京,廿六日上朝时,慈禧太后一开口即问他:何日从天津起程的?天津正凶正法否?接任李鸿章将于何日到任?你右眼还有视力吗?其他病都好了吗?到十月九日再上朝时,慈禧太后更是迫不及待地问“尔几时起程赴江南?”并且紧嘱“江南的事要紧,望你早些儿去”。
他是八月四日接到任免通知的,因为马穀山被刺杀,他由直隶总督调任两江总督,显然是临危受命。他当时手头正在处理天津教案事理,并且也不想再任两江总督,“余辞两江之任,未蒙允准,徘徊久之(八月十二日)”。九月六日李鸿章到任,他只得交卸直隶总督印务,并且用了近半个月时间盘桓辞行,“夜料理进京各事……将上年在京送别敬各单斟酌一遍,应再送者圈出。(九月十九日)”。可见外派做官,如何维护北京的关系始终是绕不过去的坎。上年赴直隶任上前,先回京述职,并在京过年。他当时的想法就是,“在京酒食应酬虽不甚多,而每日疲精以徇物,远不如外省之得以自由。自问胸次,添出许多鄙俗之念,殊无谓也。(同治八年正月初八)”。五天后他又记述:“余生平于酬酢之际,好察人情之顺逆厚薄。京师势利之薮,处处皆有向背冷暖之分,余老矣,尚存于心而不能化。甚矣,余之鄙也!”
可见当官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如何坐在井里看到天外却是要有点功夫的。你看曾国藩文正公老先生已经位居极品,并且深受重用,然而来到北京就得摆正自己的位置,打点好各方关系,该吃的饭是不能省的,该访的码头是不允许遗落的,该送的礼那是千万不可疏忽的,所以没有在外省自在,所谓“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官小”,即使是最大的官依然需要保护好自己的“护身符”,这不是开玩笑。
坤宁宫的肉怎么会仅仅是肉呢?既然吃上坤宁宫的肉了还有什么是不能担当的呢?
许多别人眼里的靓丽和辉煌,在经历者这里都是不尽的牺牲和付出;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到来过!
五、治吏那些事儿
曾文正公从江南抵京准备接任直隶总督已经有些日子了,朝廷尤其是西太后一直关注着他何时动身出京。同治八年正月十七日“早饭后,辰初二刻趋朝。是日请训,递封奏一件也”。且看日记中的一段有关吏治的廷训:
问:直隶吏治也疲玩久了,你自然也都晓得。
答:一路打听到京,又问人,也就晓得些。属员全无畏惮,臣到任后,不能不多参几人。
问:百姓也苦得很。
答:百姓也甚苦,年岁也不好。
问:你要的几个人是跟你久了的?
答:也跟随臣多年。
那天是赴任前的廷训,有交底的意思,除了吏治还有练兵和洋务等事项。“是日太后所问及余所奏,皆初七公折及本日折中事也。”所有的问题都是廷前奏折中写清楚了的,廷上的问答既是确认,也是面命,给尚方宝剑。可见之前的功课都是做足了的,朝廷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意图要摸清楚,将去的直隶的情况更要摸彻底,重中之重是向朝廷主要领导要的“政策”要准确,包括朝廷能给的,既是能解决下面问题的,还必须破局开启新局面……功夫在廷外,不是吹牛的。
上朝请训后,曾文正公于廿日动身,廿一日离京,一路行来一路开始察看永定河、乾河等堤岸工程情况,费时十天余。二月初二到官,正式行礼接印。自此始,每天处理往来公文,迎来送往,各种繁文缛节一一铺张开来,过了一个月余,情况基本清晰,内心也已经有底,于是他着手治吏了。看他的细致与缜密
三月十一日:拟作参劾劣员清单
三月十二日:上午旋作参劾劣员清单,下午将清单再核一过。三月十三日:下午旋将参劾折作毕,约五百余字。
三月十四日:将参劾各员细核一过。
三月十五日:将参劾案中添刘振中一员,将其全卷一阅。又保列十员,开一清单。又将参折细细查核。二更后,课儿背书。又将应发折件查核,连日为此事疲弊精力,恐有差失也。
三月十六日:派折差进京。
他连续用了五天时间反复酝酿斟酌、逐个核查校对,可见慎重、仔细之至。事关属员前途生计的事,不能不仔细;涉及朝廷州府安稳的人,又不能不慎重。所谓钦差命臣及其府州治理,归根结底是个治吏的问题,吏治则事成,事成则民安,民安而国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许多人好权却不善治吏,有的甚至是被坏吏牵着鼻子行事,结果变成了作奸弄权,难以收场,这是一种悲哀。既是弄权者自身的悲哀,亦是府州地方的悲哀,因为受伤的总是百姓民众!
由曾文正公向太后要“参人权”到反复斟酌“参劾劣员”名单,慎重上折报批,一个环节不落,一个程序不乱,既对属员负责,更对总督工作负责,把属员前途和府州治理目标统一了起来,把朝廷谕旨和地方愿景高度统一了起来,不辱使命,履责担当,剪去浮冗,昂扬意气,这才是“总督型”领导的典范!
六、联对艺术
同治八年正月廿八,枕上作州县官厅联:“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作毕后,又沉吟更改,以致久不成寐。
旋以昨夜所撰之联不惬于心,改作一联,云“念三辅新离水旱兵戈,赖良吏力谋休息;愿群寮共学龚黄召杜,即长官借免愆尤”。沉吟良久,至夜方定。又与挚甫等久谈。向来作联作诗,每每苦吟不辍,盖由才思迟钝之故,亦过于爱好也。睡后仍反复思之,缠绕不休,以致不得酣眠。
次早初起,又作一联:“随时以法言巽语相规,为诸君导迎善气;斯民当火热水深之后,赖良吏默挽天心。”旋又另改矣。
这是曾国藩抵达直隶官邸后正式接印前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他用了整整三天时间冥思苦想,反复推敲,最终拟定了一副准备挂在州县官厅上的对联。对于“对联”这种文字游戏,你不一定理解,在一些古庙、老建筑上看到时最多也就当作文物觑一眼罢了。然而对于新到任的直隶总督来说,这可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或者是附庸风雅的装饰;这是新总督的宣言书、心志铭和任职大纲。从他同治七年七月廿七日接到谕旨调任直隶总督那天起,从他十一月四日起程北上那天起,从他同治八年一月廿日据旨动身离京那刻起,他在廷上接受太后廷训的时候,他在永定河、乾河堤岸工地上盘桓的时候,他在不停地会客访谈的时候……总之在半年多时间里他作为候任总督对直隶的观察与思考的全部智慧都结晶在这一副对联上了。因此,高度浓缩的三十二个字,却是他治理方略和重点部署画龙点睛的表达,抵得上现如今洋洋洒洒的万言大纲和气势磅礴的就职宣讲。因此,这里的32个字你是不能仅仅看作三十二个汉字的,这样一副对联你是不能看成一副随随便便的联对的,尤其是他治下的州官府吏们在这副联子面前进进出出时,你是不能对于它的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当你进出多了开始对它熟视无睹的时候或许就是你该“下课”的时候了!
因此,你仔细看他几易其稿的文字表述,其实就是他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工作侧重点和关注点,是他对于官吏的政绩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概括与聚焦,也包括了他对于自己治理下的直隶愿景的生动描绘……只要你在直隶官场走动,那么你就必须认认真真地读这副对联。
政由吏治,吏皆人治,人则心治。治心者政治。可见,这不仅是一副联子。并且,对于当下动辄千言万语面面俱到的形式主义,文正公的对联还真的是一剂好药。
七、杰出的奴才还是奴才
同治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这是曾国藩离京十七年后因为改任直隶总督而首次回京。他咸丰二年出京,再回来已经是同治七年,这时慈禧已经由皇后变为皇太后了。这一天也是他回京第一次入觐奉朝。故“五更起,寅正一刻也。饭后趋朝”。因为也是第一次见识“垂帘听政”,所以当天的日记对于整个朝见流程以及垂帘安排均有详尽记述。下面摘录的是日记中西太后与曾氏的问答
问:你一路来可安静?
对:路上很安静。先恐有游勇滋事,却倒平安无事。
问:你出京多少年?
对:臣出京十七年了。
问:你带兵多少年了?
对:从前总是带兵,这两年蒙皇上恩典,在江南做官。
问:你从前在礼部?
对:臣前在礼部当差。
问:在部几年?
对:四年。道光廿九年到礼部侍郎任,咸丰二年出京。
问:曾国荃是你胞弟?
对:是臣胞弟。
问:你兄弟几个?
对:臣兄弟五个。有两个在军营死的,曾蒙皇上非常天恩。(碰头)问:你从前在京,直隶的事自然知道。
对:直隶的事,臣也晓得些。
问:直隶甚是空虚,你须好好练兵。
对:臣的才力怕办不好。
(旋叩头退出。)
再来回看他四十天前启程北上告别江南时的盛况——
同治七年十一月初四:是日,余启程北上入觐。……已正二刻启行。途中观者如堵,家家香烛、爆竹相送,戏台、酒席路饯者,在署之西为盐商何公远旗等一席,在水西门之外为合城绅士方伯雄等一席,又有八旗佐领等及船户等各设彩棚为饯。午正至官厅,少泉、榖山及文武等送别,寄请圣安。余旋登舟,见客五次。吃中饭后,又见客三次。开船,行至下关。少泉、穀山送至下关,久谈,吴竹如亦至下关,与三人久谈。而满城文武士友皆送至下关,坐见之客十余次。夜饭后,潘季玉、李眉生等先后来谈,澄弟一谈,疲倦极矣。二更三点睡。申刻行船时,曾将郭云仙所著《湘阴县志》一阅。睡后,不甚成寐。念本日送者之众,人情之厚,舟楫仪从之盛,如好花盛开,过于烂漫,凋谢之期恐即相随而至,不胜惴栗。
分别看他告别江南时的内心世界和在廷上的规规矩矩,在这些文字后面是可以读到很丰富的内容的。那种小心翼翼,那般诚惶诚恐,那样克己复礼……的确是够得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了。然后呢,再杰出的奴才依然是奴才!
写下这个题目,录出这些记述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着:一个武能安邦文可治国的人才,一个绝对忠诚绝对可靠的奴才,一个克己奉公可以牺牲自己的优秀“牧民犬”,太后把他放在朝房里走动岂不更有价值吗?为什么大清朝一定要外放他呢?
昨晚上看到一则白宫政治新闻,说的是库什纳如何让丈人总统信赖,似乎明白了朝房里为什么没有曾国藩的位子了。毕竟,太后是靠睡觉取得垂帘权的,放一个规规矩矩毕恭毕敬的曾氏在边上,她的生活还有趣味吗?
是的,太后的世界里不能没有安邦治国的人才,更不能没有生机盎然的奴才。
但是,再杰出的奴才依然是奴才,不知道这是文化使然呢还是人性使然,或者是两者交互造就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式奴才。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剥离奴性让人成才呢?
八、最难言说是隐疾
曾国藩文正公咸丰二年由礼部侍郎任上出京带兵,创建并统率他的“湘军”,在十五年的时间里东征西战南渡北归,成功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集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和洋务运动领头羊于一身,成为晚清一代名臣。然而,在光芒四射的风云舞台背后,特别在后期,在名声日隆时内心忧虑不已,惊惶不安,各种病痛开始接连不断地袭来,可以说,他在为晚清王朝奔命的过程中,内心与身体都在经受着煎熬。咸丰十一年开始,疮疡、牙疼、眼疾开始如影随形,直至最后中风失语。自此以后,他日记中几乎每一天都有关于病痛的记录。且看他从咸丰十一年到同治十年也是他人生最后十余年的关于病痛的记录。
咸丰十一年四月十五日:是日,天气暴热,余本畏热,加以手足生疮作痒,郁闷异常,在船顶睡久,尚不能解闷。
遍身疮痒异常,不能多办事。
疮痒异常,意趣萧索,盖体气衰颓,日少欢惊也。
同治元年四月廿八日:近日手上疮已大愈,下身癣亦薄,竟能洗澡,不甚痛痒:自去年四月以来未有如此佳境也。
十一月十六日:日内因江西官场于余处啧有烦言,甚为忿恚,或竟日纠缠于心,未能消释。甚矣,褊衷之难化也!心火上炎,右牙疼痛不可忍,深以为苦。
同治十年二月十六、十九日:日内病甚不支,多睡则略愈。夜间,偶探得右肾浮肿,大如鸡卵,危症见矣。
病中疲困殊甚,登床久睡。起坐不久,傍夕又睡,夜饭后又睡……内人自十三日起,病势日重,日内昏昏呓语,有似瘟疫之症,医者全未得法,殊以为虑。
同治十一年正月廿六日:申刻出门,至城外迎接苏赓堂河帅。在途中已觉痰迷心中,若昏昧不明者,欲与轿旁之戈什哈说话,而久说不出。至水西门官厅,欲与梅小岩方伯说话,又许久说不出,如欲动风者。
二月初一: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作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二月初四:既不能振作精神,稍尽当为之职分,又不能溘先朝露,同归于尽,苟活人间,惭悚何极!
读曾文正公最后十年的日记,字里行间常常可以读到他在忧思与隐疾双重折磨下的日常日子,一种深刻的悲哀悯惜情绪不能自禁,如果可以叩问,我特别想知道,文正公你值吗?
因为湘军的势如破竹和曾家三兄弟的积极作为,文正公一家在晚清王朝具有特别高的声望与地位,这也让文正公整日忧心忡忡如坐针毡;并且,封建王朝所特有的倾轧争斗,曾氏三兄弟很容易成为政敌谤议腹诽的目标,加上朝廷的多疑和太后听政的不可控性,作为兄长的曾国藩更有不一样的压力与责任。心理负担过重所引发的老年病,更让曾国藩总要在病痛的伴随下征东战西……可以说,这是曾国藩人生中既辉煌又痛苦、既骄傲又惶恐、既热闹又落寞的一段特殊时光,并且在这样的矛盾与困惑中走向职业的顶峰,人生的终极……
一代名臣终究是在“渐悚何极”的感叹中为自己画上了句号。
九、望夏,生长的季节
谷雨的前面是立夏,因此过了谷雨江南的空气就潮润了起来,白天晴好无云,一到晚上就又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在这样的晴雨相间里,万物比赛似的跑着长开了……
这套由岳麓书社2015年出版的《曾国藩日记》我买了已经好几年了。买的时候欣欣然,不但买了日记,更早的时候还买了他的家书,但是都没有好好地读。这次因为疫情有了大块的时间,又因为这段时间日记大热,因此在这样的晴晴雨雨中,用了10天时间把一套4册176万字的曾氏日记翻了一遍。日记从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开始,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止,时间有33年,包括咸丰年间的绵绵穆穆之室日记,加上他任直隶总督期间的无慢室日记。无慢室日记是他的公务记录,内容涉及人事和财政税务。其实,《曾国藩日记》所涉及的内容既包括为人为官带兵平乱,也包括读书写字,既有天文地理也有经济科技……就作文和书法艺术来说,从诗词赋联句到政论,从笔势笔意到谋篇布局,到颜欧扁楷,他的感悟他的体会他的评论,一一述说,客观形象深入浅出;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与追求,是贯穿他一生的思考与探索,包括他的践行与实绩……必须承认这是教科书级别的百科全书。其中如火药的生产、轮船的结构、疫痘等医疗与民俗,许多记事饶有趣味。对有志于仕途进取或是社会治理为己任者而言,此书更是不可不读的职场指南。
更为重要的一点,也是我边翻边想象的:如果当时有网络这种即时工具,曾国藩写的日记会公开发表吗?如果他是写给千千万万的人看的,会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写法吗?如他的日记里特别是无慢室日记中对于所用所识的各色人员画像,从籍贯到五官、家庭到个人各种情况,重点是口鼻眼的形神与行事风格和性格特点,十分详尽而简明,有点看相识人的意思,又佐助客观评价,比我们的干部考查材料要精准而个性化(仅限个人认识),更实用更可靠。这样的笔记肯定是不适合公开的,却又是研究曾氏识人用人评人的重要材料。也就是说,曾国藩日记所呈现的个人事务、公务活动和他的心路历程,具有宝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与生活审美价值。
庚子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了我读书的时间,又很遗憾在职业生涯的末端才读到教科书一样的工作指南。晚饭后去江堤健走,因为下雨,堤上空寂得很,只有时急时缓的雨点落在大伞盖上的声响,合着时断时续丝丝缕缕的含笑花香……似乎正是可以反刍思考的时候。我已经写了9篇读书笔记,一些性急的朋友或许已经反胃了。虽然还有体会可以写下去,但还是打住吧。年轻的有志者们,真的可以抽时间读一读曾文正公的日记,会帮到你的。
2020年4月13日至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