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跟着姥姥住在老家豫东平原的农村。那时候的农村人除了在田间劳动,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一个村子里也见不到几本文学书。孩子们除了两本课本之外,很少有课外读物。如果谁有一本连环画,都会给孩子们带来很大的乐趣。如果能够看一场电影,那绝对称得上是文化大餐。不仅全村老少家家户户拖儿带女齐上阵,方圆几里路的村子里也会跑过来很多大人和孩子。
农村放电影,专门有放映员,带着用铁盒子装的电影胶片,一盘一盘地放,每放一盘,中间都要停止上几分钟,才能接着放。看电影的人们人头攒动,拥挤在一块宽敞的开阔地上,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爬到大树上,有的站在房顶上,甚至有的人拉着凉席带着被子,铺在地上躺着看,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那时候看电影,可以说是我的最爱。
电影对我充满了神奇的魔力。
小时候,根本不挑不拣,也没有选择的机会,也没有选择的能力,只要听说哪里有电影,我是一定要去。
有时候是跟着大人,有时候是几个小孩。
姥姥有时候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看电影,看电影,不管到哪里看电影,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一个小孩子单独行动,小心摸迷见了!姥姥的意思是害怕我跑丢了,找不到家。我总是很执拗,缠着姥姥非要去不可,有时候还要假装哭几声。我知道姥姥心疼我,最后我取得了胜利,可以跟着其他小伙伴一起去看电影。
有时候,邻居家一个小伙伴跑过来,对我说:“李楼村演电影了,咱们去看吧!”我马上就会缠着姥姥要去,姥姥先是不同意,最后还是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同意我去看电影。去之前,姥姥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之后还要给我穿上夹袄,怕晚上冻着我了。
每一次从我家院子里出来,我都像是放飞的小鸟,满怀憧憬,满心激动,渴望着看一场精彩无限的电影。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候的电影虽然看了不少,但长大后细细品味,真正具有艺术性的电影真的不多。
那时候我们乡下的孩子文化生活非常匮乏,看电影总是问:打不打?打的激烈不?我们心中都有英雄崇拜。我们的心灵是那么单纯而且天真,总想着自己就是电影里的主角,我们就是《鸡毛信》里的海娃,《王二小》里的王二小,《英雄小八路》里的小八路,《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我们那时候看过最多的电影就是《地道战》《地雷战》《打击侵略者》《战友》《秘密图纸》《羊城暗哨》《铁道卫士》,还有几部朝鲜电影。这几部电影几乎挨个大队都演,只要有地方演,我都追着去看,有的电影一看七八遍,电影故事和情节非常清楚,但依然要追着去看,乐此不疲,从不厌烦。
我们大队在当地属于特别落后特别贫穷的大队。我们大队很少演电影,但也演过几部,记得演过《看不见的战线》《一个火车司机的儿子》《夺印》和《沙家浜》,还有一部《一个护士的故事》。每当在我们大队演电影,感觉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由自在,激动而且亢奋,幸福而且喜悦,总是三五成群,在电影银幕前跑来跑去,兴奋得饭也吃不好,作业也急急忙忙做完,火急火燎地要去看电影。那时候演一场电影,真是全村热闹非常,就像赶大集一样,只是没有任何卖东西的,甚至连卖瓜子的也没有。大家统一生活在贫困里多少年了,也就习惯了贫困的环境,而且还总以为我们就是未来的主人,我们的生活非常幸福,比蜜还甜。
如果是在外村,我们几个小伙伴,有时候跟着大人,天黑之后就要走几里路,到别村去看电影。有时候消息不准确,还要白跑一趟,真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不仅如此,有时候晚上去看电影,还要穿越很多黑魆魆的地方;最可怕的是穿越坟地。我们从小就经常听到很多鬼故事,总害怕黑暗中出现鬼,鬼总是在黑暗中藏着,出其不意地蹿出来害人。有时候我们看到路边一个黑影在摇动,也吓得加快脚步,头发丝都会竖起来。每当走到比较开阔敞亮没有坟地的地方,我们才会放心大胆地赶路。那时候我们那边的农村有多穷,全村没有一个手电,全村没有一家有电灯,煤油灯是我们照明的唯一工具。就是我们上学,都不舍得买墨水,而是在集上买一包染衣服的煮兰颜料,一包煮兰颜料一毛钱,可以冲出三瓶蓝色墨水。那时候看电影有着无穷的乐趣,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命运。那时候我最爱看八个样板戏,就是《沙家浜》《红灯记》《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海港》《龙江颂》《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我还非常爱看神话故事和古代故事,那时候我已经开始喜欢戏剧电影,包括豫剧《朝阳沟》、秦腔《三滴血》、越剧《红楼梦》,黄梅戏《天仙配》和《牛郎织女》。神奇的电影,激发了无穷的想象力,我渴望着成为小英雄,盼望着也在战斗中冲锋陷阵,甚至壮烈牺牲。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荒唐可笑,但我们那一代少年儿童,可都是无限真诚地盼望自己长大后成为英雄。
跑到外边看电影,最害怕天气不好,那时候我们这些孩子,家里根本没有雨伞,就是家里有雨伞,也不会带的。我们就是天生的泥猴,从土里来,到土里去,在泥土里生活。满身尘土是常态,满脸灰尘也不稀罕。
小时候也有自己的最爱,我那时候最爱看的电影就是《大闹天宫》。记得那是在距离我们村三里路的地方看的,分为上下两集。记得那时候我也就七八岁吧,而且还感冒了,浑身酸软发烧,但一听说李楼村有电影,我是必须得去。姥姥再三劝我,我就是不听。一边哼哼着闹着缠着姥姥,一边想着如果不去,不知道人家演得多精彩,打得多激烈。越想着丰富的电影而且不知道多么神奇的故事,就越想去。结果那天我发着烧去看了,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冷得发抖,我喘气很粗,但我不在乎,我的心全部放在了电影里面,跟着电影情节翻来覆去,沉沉浮浮。那部《大闹天宫》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儿童动画影片,可以说动画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让人几乎看不出是一个神话,而是一个天衣无缝的艺术生活。我感觉中国电影自从诞生一百年来,动画片能够达到《大闹天宫》水平的电影几乎没有。
距离我们只有一里多路的火车站,那时候为了照顾火车站职工,每半个月总要演一次电影,那时候我们村的很多大人小孩,总是欢声笑语地跑去,咋咋呼呼,热热闹闹,就像过年一样,激动而且兴高采烈的气氛无法用言语形容。记得有一次演一部片子,好像是周恩来逝世的影片,演着演着就开始下雨了。大部分人都没有雨伞,我们就是在雨中,在露天的场地里坚持把影片看望完。看完电影,回到家里,我们的衣服全部都湿透了。现在蓦然回首,只有感叹一声——可怜的孩子们!
在我十二岁的时候,父母亲把我和姥姥接到了陕西铜川王石凹煤矿。在这里,电影给我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父亲本来就爱看戏看电影,我跟着父亲不仅看了很多电影,也看了很多戏曲。那时候对外开放,一打开国门,看到三部日本电影《追捕》、《狐狸的故事》和《望乡》,每一部都让人震惊,每一部都让人震撼,每一部都让人耳目一新,而且触动灵魂,感人至深。再和国内影片一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们所有的男女老少还都是棉袄棉裤的时候,人家日本早已经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了。一部日本电影《追捕》让我们无数青少年崇拜高仓健,那时候“真由美”一夜之间成了所有中国青年的偶像,那是美的化身,那是一种爱情的象征,那是一种坚贞爱情的女神!后来又看印度的三部影片,《流浪者》、《大篷车》和《奴里》,又是一部比一部震撼,一部比一部精彩,一部比一部深入人心。特别是《流浪者》,虽然是黑白影片,但那唯美的画面,精彩的情节,纯洁的爱情,还有关于人性与法律的探讨以及经典的配音,至今无数影片也无法超越。
改革开放之后,恢复了一批民国时期的影片,其中《万家灯火》《女神》《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还有《一江春水向东流》,每一部都触及灵魂,每一部都耐人寻味,每一部都让人百感交集,感悟人生。还有很多古典戏剧影片,更是让人赏心悦目,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八十年代时候,每周中央电视台会在周六播出一部三四十年代美国拍的大片。相隔几十年的黑白影片,远比我们那些模式化的影片具有生活性和艺术感染力。
现在,由于年龄的关系,我已经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偶然看一部,也感动不了我。我现在看电影,几乎不是看电影了,而是不停地给他们挑毛病,丝毫也看不进去。因为编剧太无能,导演太无知,演员缺乏生活。但是优秀影片还在不断涌现,例如《霸王别姬》,例如《胭脂扣》、例如《活着》。至于那些嗷嗷叫着赚了多少个亿的影片,在我眼里基本上都是垃圾。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不能以偏概全。
事实上,电影是一种具有超强艺术感染力的综合载体。电影不仅能够展示一个人的命运,也能传播深层的文化内涵,它能带我穿越时空,领略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也能带我探索未知的世界,体验奇妙的冒险;它能带我感受各种情感,欢笑与泪水交织在一起。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作为一个电影迷,我喜欢各种类型的电影。无论是浪漫的爱情片、刺激的动作片、惊心动魄的恐怖片,还是深入人心的剧情片,都能吸引我的目光。不同类型的电影带给我不同的感受和启发。
最近我购买了一个世界经典电影U盘,非常喜欢这些经过时代检验跨越民族跨越国界的经典影片。
看电影的目的,一是赏心悦目,二是思考人生。因此我现在想看的电影,基本上都是戏剧和经典有深度的影片,比如《飘》,比如《战争与和平》、比如《白蛇传》,比如《诸葛亮吊孝》,比如《王子复仇记》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再比如电视连续剧《上海滩》和《新白娘子传奇》,还有阮玲玉主演的影片。看电影,要看有人性有深度的电影,不喜欢说教性强的影片。
其实,我至今依然关注电影频道,挑选观看我喜欢的影片。毕竟风风雨雨几十年,我也是个电影迷呀!
(原创首发)
农村放电影,专门有放映员,带着用铁盒子装的电影胶片,一盘一盘地放,每放一盘,中间都要停止上几分钟,才能接着放。看电影的人们人头攒动,拥挤在一块宽敞的开阔地上,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爬到大树上,有的站在房顶上,甚至有的人拉着凉席带着被子,铺在地上躺着看,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那时候看电影,可以说是我的最爱。
电影对我充满了神奇的魔力。
小时候,根本不挑不拣,也没有选择的机会,也没有选择的能力,只要听说哪里有电影,我是一定要去。
有时候是跟着大人,有时候是几个小孩。
姥姥有时候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看电影,看电影,不管到哪里看电影,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一个小孩子单独行动,小心摸迷见了!姥姥的意思是害怕我跑丢了,找不到家。我总是很执拗,缠着姥姥非要去不可,有时候还要假装哭几声。我知道姥姥心疼我,最后我取得了胜利,可以跟着其他小伙伴一起去看电影。
有时候,邻居家一个小伙伴跑过来,对我说:“李楼村演电影了,咱们去看吧!”我马上就会缠着姥姥要去,姥姥先是不同意,最后还是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同意我去看电影。去之前,姥姥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之后还要给我穿上夹袄,怕晚上冻着我了。
每一次从我家院子里出来,我都像是放飞的小鸟,满怀憧憬,满心激动,渴望着看一场精彩无限的电影。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候的电影虽然看了不少,但长大后细细品味,真正具有艺术性的电影真的不多。
那时候我们乡下的孩子文化生活非常匮乏,看电影总是问:打不打?打的激烈不?我们心中都有英雄崇拜。我们的心灵是那么单纯而且天真,总想着自己就是电影里的主角,我们就是《鸡毛信》里的海娃,《王二小》里的王二小,《英雄小八路》里的小八路,《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我们那时候看过最多的电影就是《地道战》《地雷战》《打击侵略者》《战友》《秘密图纸》《羊城暗哨》《铁道卫士》,还有几部朝鲜电影。这几部电影几乎挨个大队都演,只要有地方演,我都追着去看,有的电影一看七八遍,电影故事和情节非常清楚,但依然要追着去看,乐此不疲,从不厌烦。
我们大队在当地属于特别落后特别贫穷的大队。我们大队很少演电影,但也演过几部,记得演过《看不见的战线》《一个火车司机的儿子》《夺印》和《沙家浜》,还有一部《一个护士的故事》。每当在我们大队演电影,感觉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由自在,激动而且亢奋,幸福而且喜悦,总是三五成群,在电影银幕前跑来跑去,兴奋得饭也吃不好,作业也急急忙忙做完,火急火燎地要去看电影。那时候演一场电影,真是全村热闹非常,就像赶大集一样,只是没有任何卖东西的,甚至连卖瓜子的也没有。大家统一生活在贫困里多少年了,也就习惯了贫困的环境,而且还总以为我们就是未来的主人,我们的生活非常幸福,比蜜还甜。
如果是在外村,我们几个小伙伴,有时候跟着大人,天黑之后就要走几里路,到别村去看电影。有时候消息不准确,还要白跑一趟,真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不仅如此,有时候晚上去看电影,还要穿越很多黑魆魆的地方;最可怕的是穿越坟地。我们从小就经常听到很多鬼故事,总害怕黑暗中出现鬼,鬼总是在黑暗中藏着,出其不意地蹿出来害人。有时候我们看到路边一个黑影在摇动,也吓得加快脚步,头发丝都会竖起来。每当走到比较开阔敞亮没有坟地的地方,我们才会放心大胆地赶路。那时候我们那边的农村有多穷,全村没有一个手电,全村没有一家有电灯,煤油灯是我们照明的唯一工具。就是我们上学,都不舍得买墨水,而是在集上买一包染衣服的煮兰颜料,一包煮兰颜料一毛钱,可以冲出三瓶蓝色墨水。那时候看电影有着无穷的乐趣,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命运。那时候我最爱看八个样板戏,就是《沙家浜》《红灯记》《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海港》《龙江颂》《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我还非常爱看神话故事和古代故事,那时候我已经开始喜欢戏剧电影,包括豫剧《朝阳沟》、秦腔《三滴血》、越剧《红楼梦》,黄梅戏《天仙配》和《牛郎织女》。神奇的电影,激发了无穷的想象力,我渴望着成为小英雄,盼望着也在战斗中冲锋陷阵,甚至壮烈牺牲。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荒唐可笑,但我们那一代少年儿童,可都是无限真诚地盼望自己长大后成为英雄。
跑到外边看电影,最害怕天气不好,那时候我们这些孩子,家里根本没有雨伞,就是家里有雨伞,也不会带的。我们就是天生的泥猴,从土里来,到土里去,在泥土里生活。满身尘土是常态,满脸灰尘也不稀罕。
小时候也有自己的最爱,我那时候最爱看的电影就是《大闹天宫》。记得那是在距离我们村三里路的地方看的,分为上下两集。记得那时候我也就七八岁吧,而且还感冒了,浑身酸软发烧,但一听说李楼村有电影,我是必须得去。姥姥再三劝我,我就是不听。一边哼哼着闹着缠着姥姥,一边想着如果不去,不知道人家演得多精彩,打得多激烈。越想着丰富的电影而且不知道多么神奇的故事,就越想去。结果那天我发着烧去看了,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冷得发抖,我喘气很粗,但我不在乎,我的心全部放在了电影里面,跟着电影情节翻来覆去,沉沉浮浮。那部《大闹天宫》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儿童动画影片,可以说动画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让人几乎看不出是一个神话,而是一个天衣无缝的艺术生活。我感觉中国电影自从诞生一百年来,动画片能够达到《大闹天宫》水平的电影几乎没有。
距离我们只有一里多路的火车站,那时候为了照顾火车站职工,每半个月总要演一次电影,那时候我们村的很多大人小孩,总是欢声笑语地跑去,咋咋呼呼,热热闹闹,就像过年一样,激动而且兴高采烈的气氛无法用言语形容。记得有一次演一部片子,好像是周恩来逝世的影片,演着演着就开始下雨了。大部分人都没有雨伞,我们就是在雨中,在露天的场地里坚持把影片看望完。看完电影,回到家里,我们的衣服全部都湿透了。现在蓦然回首,只有感叹一声——可怜的孩子们!
在我十二岁的时候,父母亲把我和姥姥接到了陕西铜川王石凹煤矿。在这里,电影给我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父亲本来就爱看戏看电影,我跟着父亲不仅看了很多电影,也看了很多戏曲。那时候对外开放,一打开国门,看到三部日本电影《追捕》、《狐狸的故事》和《望乡》,每一部都让人震惊,每一部都让人震撼,每一部都让人耳目一新,而且触动灵魂,感人至深。再和国内影片一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们所有的男女老少还都是棉袄棉裤的时候,人家日本早已经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了。一部日本电影《追捕》让我们无数青少年崇拜高仓健,那时候“真由美”一夜之间成了所有中国青年的偶像,那是美的化身,那是一种爱情的象征,那是一种坚贞爱情的女神!后来又看印度的三部影片,《流浪者》、《大篷车》和《奴里》,又是一部比一部震撼,一部比一部精彩,一部比一部深入人心。特别是《流浪者》,虽然是黑白影片,但那唯美的画面,精彩的情节,纯洁的爱情,还有关于人性与法律的探讨以及经典的配音,至今无数影片也无法超越。
改革开放之后,恢复了一批民国时期的影片,其中《万家灯火》《女神》《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还有《一江春水向东流》,每一部都触及灵魂,每一部都耐人寻味,每一部都让人百感交集,感悟人生。还有很多古典戏剧影片,更是让人赏心悦目,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八十年代时候,每周中央电视台会在周六播出一部三四十年代美国拍的大片。相隔几十年的黑白影片,远比我们那些模式化的影片具有生活性和艺术感染力。
现在,由于年龄的关系,我已经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偶然看一部,也感动不了我。我现在看电影,几乎不是看电影了,而是不停地给他们挑毛病,丝毫也看不进去。因为编剧太无能,导演太无知,演员缺乏生活。但是优秀影片还在不断涌现,例如《霸王别姬》,例如《胭脂扣》、例如《活着》。至于那些嗷嗷叫着赚了多少个亿的影片,在我眼里基本上都是垃圾。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不能以偏概全。
事实上,电影是一种具有超强艺术感染力的综合载体。电影不仅能够展示一个人的命运,也能传播深层的文化内涵,它能带我穿越时空,领略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也能带我探索未知的世界,体验奇妙的冒险;它能带我感受各种情感,欢笑与泪水交织在一起。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作为一个电影迷,我喜欢各种类型的电影。无论是浪漫的爱情片、刺激的动作片、惊心动魄的恐怖片,还是深入人心的剧情片,都能吸引我的目光。不同类型的电影带给我不同的感受和启发。
最近我购买了一个世界经典电影U盘,非常喜欢这些经过时代检验跨越民族跨越国界的经典影片。
看电影的目的,一是赏心悦目,二是思考人生。因此我现在想看的电影,基本上都是戏剧和经典有深度的影片,比如《飘》,比如《战争与和平》、比如《白蛇传》,比如《诸葛亮吊孝》,比如《王子复仇记》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再比如电视连续剧《上海滩》和《新白娘子传奇》,还有阮玲玉主演的影片。看电影,要看有人性有深度的电影,不喜欢说教性强的影片。
其实,我至今依然关注电影频道,挑选观看我喜欢的影片。毕竟风风雨雨几十年,我也是个电影迷呀!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