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蜿蜒行走在三晋大地上,透过车窗,太原盆地一览无余,到处种着苞米,成片成片的,一时半会儿见不到一个村庄。迟开的油菜花也是无精打采的,没有我们江南的花草长得恣意,就像一个小媳妇缩手缩脚的放不开。到了忻定盆地也是一样,不过擦着边缘走,让我们真正看到了黄土高原的瘦骨嶙峋。典型的一块平地四周就是万丈沟壑。让人感受到大地饱受过千年沧桑。这种感受在江南是没有的。地形一会儿将车子抛到山岭,一会儿又抛到谷底,耳朵刚舒畅了,一会儿又闭了气。
1.五台山上的“布达拉宫”
好比到远方去,走过了一半路,对另一半就有了格外的期待。
家乡安徽的九华山自然去过,距离不远处的浙江普陀山也曾拜访过。也就是说四座佛教名山,已到过两座。所以对山西五台山就有了觊觎之心。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道场是有气场的。从寻找车位始就猜想来这里朝拜的人多得摩肩擦踵。我们进了山门,望见的五台山只不过是横亘在面前的小山丘。大概是生在此山中,看到相对海拔不过我们家的丘陵的山,不显峭壁刚劲,只有一种内敛与圆润,像得道的高僧,或腆着肚皮的弥勒佛。
山上没有什么大树。高原气候与碱性土壤对植物的生长过于苛刻,连飞播而生的树也长得唧唧歪歪的费劲。就这么一块土地,却成了菩萨道场,且大度得将喇嘛、和尚、比丘包容于此,相安相处,各不干涉。
依导游安排,我们先到菩萨顶。
菩萨顶坐落在灵鹫山之巅,由成片的庙宇组成。导游说到菩萨顶必须走后门。进去以后才知这种走法就像从后往前翻阅一本书,先知结局,不知开头。这种阅读状态的好处是,知道了结果,好从容欣赏前文。但少了一点层层剥笋之妙。从“解脱门”进了后院的“五观堂”,这是僧人就餐的地方。屋内四口大锅,每逢腊八,必升火熬粥。锅之大有一传说,一小和尚进去洗锅,由于水滑竟爬不出来,最后放下一个梯子才得以上来。屋外有一座五层八方铜鼎塔,高有十来米,塔檐坠有风铃,微风过后,叮当悦耳。惟与他处不同的是,铜鼎如球,光滑可鉴,不用说是朝众日复一日手抚的结果。我好奇的抚摩一圈,信口与游人说“男左女右绕一周,功德圆满不发愁”,想不到铜鼎立马围住了一圈人,转起了圈来。这让人想起历代历朝聚众的力量,总是借助于神灵。
到了大文殊殿,只见金碧辉煌,香烟缭绕。我撇开人群独自走向殿前的牌坊,两根方形石柱,夹住两根石梁,石梁中间嵌有一石匾。匾上“五台圣境”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牌坊柱石皆有古韵,应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惟下边一横梁透有新色,想必是破四旧年代的“杰作”。那时砸掉了多少好东西上,毁掉了多少古迹,以致许多地方只残存了一点记忆。可没有物象的记忆容易被风吹散,于是各地仿古的山寨货成了一份崭新的“遗存”。
菩萨顶满语的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正如所有寺庙一样,必定建有供奉释迦牟尼的大雄宝殿。游众对此有些疑惑。其实“大雄”是佛的德号,有法力无边之意。据净空大师说,佛、菩萨只不过像现代学习的学位。修道的菩萨比佛的学位要低一级。如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大誓宏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可见菩萨还没有到达佛这个最高境界。
高的东西自然让人仰视。说起高来,大雄宝殿前的一棵古松就高过了周围的建筑。树下的几方石碑高数丈,从侵蚀的表面看,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旁边置一大的香炉,所以树和古碑都沾有烟色。好在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楞碑,保管良好,不仅不受风吹雨淋,四周还围了一道防护网。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是乾隆皇帝的御笔。碑题款“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成句”文字,好似颜体,浑厚饱满却不乏洒脱。
我们走堂穿室七拐八弯地走到了菩萨顶的前门,顿有豁然开朗之感。群山庙宇尽收眼底,白色佛塔耸立山下,红墙黄瓦掩映在无边苍翠之中,构成了一帧帧佛国美丽画卷。我们沿着一百零八级石阶缓缓走下,不时摆pose拍照,将阶下的照壁上的“佛”、“福”全收镜头之中。颤微微地下到山脚,驻足回望,一幅绝妙奇景映入眼帘: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恰似张开的龙口;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就像竖立的龙角;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开的圆形窗户,正是睁开的龙眼;而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好一幅龙形布局,是无意为之,还是匠心独运,好像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拜别菩萨顶,让人不得不感慨其厚重的历史过往。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代增修补改,到了清代才初具规模,并且将原来的“青庙”改为“黄庙”,自此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后五次到菩萨项朝拜,乾隆皇帝也朝拜了六次。可以说没有哪一座庙宇能有如此殊荣。
菩萨顶是五台上十座黄庙之首。它建筑宏伟,层层叠叠,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远远望去就像镶在灵鹫峰上的“布达拉宫”。
2. 悬空寺
翻越五台山的北台,车子或在山腰游动,或在山岭哼吟。人们透过车窗欣赏着高原上的特有风光。阳坡针叶林茂密生长,北坡沙石地草甸稀疏。远远的有几只羊或几匹马(或是驴)在悠闲地啃着草。草甸上的各色小花,如小家碧玉一般,清新可人。在高寒环境中,小花虽不能恣意开放,却成就了含蓄娇羞之美。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环境成就一方风情。
恒山的悬空寺就是在这样的物候环境下屹立了千年。
从恒山水库沿山脚而下,砌有一道百多米长的景墙。悬空寺就随着车子起起伏伏,在波形墙上若隐若现。拐过弯,悬空寺全貌才凸现在眼前。不错,是“凸”现。远远望去,悬空寺就像悬在一幅巨大屏风中腰的一尊凸起的精巧玲珑的玉雕。
我有了立马登上去的冲动。可导游小姐说,恐高的、血压高的人等不能上去,若在底下看看,不上去,就省了一百来元。忽悠,绝对的忽悠。只饱眼福,不去体验,我不如坐在电脑前看风景。看别人登峰涉水,与自个儿亲临绝对是两码子事。跨过一悬索桥,沿着干涸的河道岸走百余米就到了悬空寺的脚下。
此时坐落在五十米高崖壁上的悬空寺就悬在我的头顶,它左低右高,重檐相错,层层延伸。悬空寺是木系结构,横梁飞挑,楼寺悬立,红漆涂身,分明是镶在山崖上的江南式楼台亭榭。让人不得不感叹,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的摩崖建筑还保存得如此完好。导游说,任何木质的东西最怕日晒雨淋。可寺前高山如屏可挡烈日,寺后山崖如伞可遮风雨,加上此处小气候干燥、水份小,建材又多是优质木材且用桐油浸泡的,故今天还能饱尝此等壮观之景。
是啊,悬空寺脚下就刻有李白写的“壮观”二字。不过“壮”字上面多了一点。导游说名人错字不能算错,也许是误滴了一墨点。其实这大多是后人的附会之作,无非让人说此处风景,比别处“多一点”壮观而已。
兴冲冲往上爬,才感觉到越爬脚越软。站在那高高的“凸”出的殿阁上,望见底下游人如蚁,心不由得悬到了嗓子眼。有的人擦着走廊的内侧,扶着栏杆,一步一颤的往前蹭,比盲人走路还要小心。有的人躬着身子,慢慢往前挪,不仅不敢伸头俯望,也不敢高声语,生怕某一个高音将寺惊塌了……让我想起了《诗·小雅·小旻》中写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算胆子较大的,将手伸出廊外向人们招手,但我还是牢牢的抱着一根立柱。等抽身回来,发现柱子竟有些晃动。后来才知道那些柱子根本起不到支撑作用,只不过是缓减人们履危时的害怕心理而已。难怪有民谣说:“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
你不得不佩服古人,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将寺庙的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各部分巧妙地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并将儒、释、道三教容在一寺之内。“善假于物”者强,融合多智者慧。悬空寺气定神闲地观千年落日雁阵,听千年寒风驼铃。如今人去寺在,寺在人来。悬空寺就是以这样特有的气度独立于世。
悬空寺/一座玉雕/悬在空中/嵌在山腰/底下的支柱马尾飘/横梁将历史挑;人行其中/勾头侧走/抓牢扶手/喜悦、激动、新奇、颤抖;寺悬/心悬/生活的平静/因那一刻悸动。
3.大同云冈:失落的辉煌
以断崖为纸,以铁钎为笔,记录着一个朝代几百年曾有的辉煌。这就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在一个落日黄昏,我们匆匆地赶到云冈石窟,匆匆地看了一座座露天的或窟中的雕像,也看到了一个朝代从中天之日到最后一缕余辉黯然退场。就像一场戏,人潮退去,只剩下空寂的舞台和来不及搬走的道具。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千余米,远远望去,就像一面硕大的墙上开了一扇扇大大小小的窗。我们站在下面看窗内,窗内的佛在里面看你。这样的想法就像无知者的无畏。等你进入窟中,你的轻佻,被那气势恢弘的群像所征服,你不得不肃然起敬。在侏罗纪的砂岩里,掏出一个立体的“回”字形,回字中间是两层高达十五米的塔柱。上面雕刻有释迦牟尼佛传教故事。回字的四周壁上雕有佛、菩萨、罗汉、飞天的造像。窟顶绘有天神之像和各种骑乘。
这哪是什么石窟,这分明是一个集绘画、雕刻、文化、历史于一体的超级博物馆。
你不得不佩服北魏鲜卑人的智慧。就是这样一个游牧民族,凭着挽弓射雕的剽悍,先后征服了北燕、北凉,结束了北方一百余年十六国分裂的局面。任何大一统需要的是文化的认同。于是迁都平城(大同),迁徙人众,像壮士断臂一样将自己的游牧文化作了一些舍弃,改胡服为汉服,改胡语为汉言,敬畏佛文化,崇尚汉文化。云冈石窟就成了北魏统一北方的固态的文化结点。
进了一窟又一窟,除了惊叹,我已没有过多的言语。是啊,佛的安详无求,菩萨低眉善目,力士孔勇有力,飞天逍遥飘逸……这一切都让能工巧匠将它定格在石上,以至千年还那么可爱可亲。立在雕像前,与佛对视,感觉得到佛的慈悲与淡定,你心无旁骛,杂念荡除,你才知道有些力量的神秘。虽然这里的佛不塑金身,拒受香火,但这更与人亲近,让人没有一丝的畏惧和压抑。
净空法师说,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云冈石窟就是按照帝王之身来造佛的。这样的创意和创举,“就在人和神、佛与帝、虚幻和现实之间用坚硬的石头,架起了千年恢宏的彩虹”。创意的实施,需要大气魄。就像魏文帝迁都洛阳、全部汉化等一系列的改革,将游牧文化的落后、无知、野蛮的东西抛弃,将刚毅、旺而有力、血性渗入中原文化的血脉之中,不仅推进了鲜卑的文明进程,稳固了北魏政权,也给大唐横空出世超前注入了雄性“荷尔蒙”。难怪余秋雨在云冈石窟题了一碑曰:“中国从此迈进大唐。”
走尽西头,梵音已稀,又一步一步地折返,想细细品味云冈的蕴涵。这些洞窟,这些佛龛,这些雕像,与一个民族、一个朝代紧紧相连。它透射着经济的雄厚,佛教的鼎盛,艺术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宁。它不仅仅是它本身,它投射给历史的光芒恐怕抵达很远很远。
一千五百多年了,一切都在时光的剥蚀中斑驳慢漶,繁华终将落幕,辉煌也会坠落,但我们在云冈石窟里能找到一个民族的融合、转折和顿挫的遗传基因。那怕驳落成一捧砂砾,这个基因还在。
4.暮雨游平遥
从大同出发,走了一天的路,天下着雨,到下午暮霭沉沉时赶到平遥,本打算投宿,可导游不干,非要玩几个景点,雨下个不停,大家与导游争执起来,无奈在导游的坚持下,我们作了让步,答应只玩个把景点。可上了道就由不得你了。我们让导游交给了一位地导,冒雨逛了平遥保持最为完整的县衙。那个县衙实在大,功能分明,办公、生活、读书的地方也都不错。当然与现代衙门相比,不知逊色多少。地导说,过去的县令不得带家眷,现在的官员不想带家眷,可谓入木三分。在黑乎乎的县衙转了一圈,感叹四合院采光不行,但我认为昏暗的光线,有利于古人慎思、慎行、慎独的。
临近6点了,导游说还要看看“钱庄”,让我们沾染点财气。我们一行骂骂咧咧的跟着人流行进着。想不到到了钱庄许多人大放的用人民币换几张纪念汇票,到地下金库游了一趟,并兑了几个金晃晃的“大元宝”。可到了旅游商品店,大家本能地捂紧了钱袋,只有几位大姐买了导游推销的平遥牛肉。这让人想到,国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比那几斤牛肉重要得多。
本来导游想拖点时间让人坚持不了,容易屈服。无奈大家在多年旅游中炼就了一副金刚不坏身子,百毒不侵,刀枪不入,将装聋卖傻,拖字诀演绎得淋漓尽致。最后地导终于无处下口,一走了之。第二天我们游古城墙就成了散客,只好跟在别人导游后面“偷艺”。
大家空着肚子有气无力地回到住宿地,草草地吃了点饭。说起吃饭简直就是受戒,没有一片肉,没有一点油。食之比吃药还难以下咽。当然得到导游的宽慰是,旅游没有这么好事,实属正常。好吧,只要景色好,不在肚子饱。好在老汉平时积点腐败成果还能顶用。瘦子就真正是干靠了。
1.五台山上的“布达拉宫”
好比到远方去,走过了一半路,对另一半就有了格外的期待。
家乡安徽的九华山自然去过,距离不远处的浙江普陀山也曾拜访过。也就是说四座佛教名山,已到过两座。所以对山西五台山就有了觊觎之心。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道场是有气场的。从寻找车位始就猜想来这里朝拜的人多得摩肩擦踵。我们进了山门,望见的五台山只不过是横亘在面前的小山丘。大概是生在此山中,看到相对海拔不过我们家的丘陵的山,不显峭壁刚劲,只有一种内敛与圆润,像得道的高僧,或腆着肚皮的弥勒佛。
山上没有什么大树。高原气候与碱性土壤对植物的生长过于苛刻,连飞播而生的树也长得唧唧歪歪的费劲。就这么一块土地,却成了菩萨道场,且大度得将喇嘛、和尚、比丘包容于此,相安相处,各不干涉。
依导游安排,我们先到菩萨顶。
菩萨顶坐落在灵鹫山之巅,由成片的庙宇组成。导游说到菩萨顶必须走后门。进去以后才知这种走法就像从后往前翻阅一本书,先知结局,不知开头。这种阅读状态的好处是,知道了结果,好从容欣赏前文。但少了一点层层剥笋之妙。从“解脱门”进了后院的“五观堂”,这是僧人就餐的地方。屋内四口大锅,每逢腊八,必升火熬粥。锅之大有一传说,一小和尚进去洗锅,由于水滑竟爬不出来,最后放下一个梯子才得以上来。屋外有一座五层八方铜鼎塔,高有十来米,塔檐坠有风铃,微风过后,叮当悦耳。惟与他处不同的是,铜鼎如球,光滑可鉴,不用说是朝众日复一日手抚的结果。我好奇的抚摩一圈,信口与游人说“男左女右绕一周,功德圆满不发愁”,想不到铜鼎立马围住了一圈人,转起了圈来。这让人想起历代历朝聚众的力量,总是借助于神灵。
到了大文殊殿,只见金碧辉煌,香烟缭绕。我撇开人群独自走向殿前的牌坊,两根方形石柱,夹住两根石梁,石梁中间嵌有一石匾。匾上“五台圣境”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牌坊柱石皆有古韵,应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惟下边一横梁透有新色,想必是破四旧年代的“杰作”。那时砸掉了多少好东西上,毁掉了多少古迹,以致许多地方只残存了一点记忆。可没有物象的记忆容易被风吹散,于是各地仿古的山寨货成了一份崭新的“遗存”。
菩萨顶满语的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正如所有寺庙一样,必定建有供奉释迦牟尼的大雄宝殿。游众对此有些疑惑。其实“大雄”是佛的德号,有法力无边之意。据净空大师说,佛、菩萨只不过像现代学习的学位。修道的菩萨比佛的学位要低一级。如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大誓宏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可见菩萨还没有到达佛这个最高境界。
高的东西自然让人仰视。说起高来,大雄宝殿前的一棵古松就高过了周围的建筑。树下的几方石碑高数丈,从侵蚀的表面看,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旁边置一大的香炉,所以树和古碑都沾有烟色。好在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楞碑,保管良好,不仅不受风吹雨淋,四周还围了一道防护网。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是乾隆皇帝的御笔。碑题款“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成句”文字,好似颜体,浑厚饱满却不乏洒脱。
我们走堂穿室七拐八弯地走到了菩萨顶的前门,顿有豁然开朗之感。群山庙宇尽收眼底,白色佛塔耸立山下,红墙黄瓦掩映在无边苍翠之中,构成了一帧帧佛国美丽画卷。我们沿着一百零八级石阶缓缓走下,不时摆pose拍照,将阶下的照壁上的“佛”、“福”全收镜头之中。颤微微地下到山脚,驻足回望,一幅绝妙奇景映入眼帘: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恰似张开的龙口;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就像竖立的龙角;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开的圆形窗户,正是睁开的龙眼;而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好一幅龙形布局,是无意为之,还是匠心独运,好像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拜别菩萨顶,让人不得不感慨其厚重的历史过往。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代增修补改,到了清代才初具规模,并且将原来的“青庙”改为“黄庙”,自此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后五次到菩萨项朝拜,乾隆皇帝也朝拜了六次。可以说没有哪一座庙宇能有如此殊荣。
菩萨顶是五台上十座黄庙之首。它建筑宏伟,层层叠叠,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远远望去就像镶在灵鹫峰上的“布达拉宫”。
2. 悬空寺
翻越五台山的北台,车子或在山腰游动,或在山岭哼吟。人们透过车窗欣赏着高原上的特有风光。阳坡针叶林茂密生长,北坡沙石地草甸稀疏。远远的有几只羊或几匹马(或是驴)在悠闲地啃着草。草甸上的各色小花,如小家碧玉一般,清新可人。在高寒环境中,小花虽不能恣意开放,却成就了含蓄娇羞之美。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环境成就一方风情。
恒山的悬空寺就是在这样的物候环境下屹立了千年。
从恒山水库沿山脚而下,砌有一道百多米长的景墙。悬空寺就随着车子起起伏伏,在波形墙上若隐若现。拐过弯,悬空寺全貌才凸现在眼前。不错,是“凸”现。远远望去,悬空寺就像悬在一幅巨大屏风中腰的一尊凸起的精巧玲珑的玉雕。
我有了立马登上去的冲动。可导游小姐说,恐高的、血压高的人等不能上去,若在底下看看,不上去,就省了一百来元。忽悠,绝对的忽悠。只饱眼福,不去体验,我不如坐在电脑前看风景。看别人登峰涉水,与自个儿亲临绝对是两码子事。跨过一悬索桥,沿着干涸的河道岸走百余米就到了悬空寺的脚下。
此时坐落在五十米高崖壁上的悬空寺就悬在我的头顶,它左低右高,重檐相错,层层延伸。悬空寺是木系结构,横梁飞挑,楼寺悬立,红漆涂身,分明是镶在山崖上的江南式楼台亭榭。让人不得不感叹,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的摩崖建筑还保存得如此完好。导游说,任何木质的东西最怕日晒雨淋。可寺前高山如屏可挡烈日,寺后山崖如伞可遮风雨,加上此处小气候干燥、水份小,建材又多是优质木材且用桐油浸泡的,故今天还能饱尝此等壮观之景。
是啊,悬空寺脚下就刻有李白写的“壮观”二字。不过“壮”字上面多了一点。导游说名人错字不能算错,也许是误滴了一墨点。其实这大多是后人的附会之作,无非让人说此处风景,比别处“多一点”壮观而已。
兴冲冲往上爬,才感觉到越爬脚越软。站在那高高的“凸”出的殿阁上,望见底下游人如蚁,心不由得悬到了嗓子眼。有的人擦着走廊的内侧,扶着栏杆,一步一颤的往前蹭,比盲人走路还要小心。有的人躬着身子,慢慢往前挪,不仅不敢伸头俯望,也不敢高声语,生怕某一个高音将寺惊塌了……让我想起了《诗·小雅·小旻》中写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算胆子较大的,将手伸出廊外向人们招手,但我还是牢牢的抱着一根立柱。等抽身回来,发现柱子竟有些晃动。后来才知道那些柱子根本起不到支撑作用,只不过是缓减人们履危时的害怕心理而已。难怪有民谣说:“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
你不得不佩服古人,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将寺庙的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各部分巧妙地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并将儒、释、道三教容在一寺之内。“善假于物”者强,融合多智者慧。悬空寺气定神闲地观千年落日雁阵,听千年寒风驼铃。如今人去寺在,寺在人来。悬空寺就是以这样特有的气度独立于世。
悬空寺/一座玉雕/悬在空中/嵌在山腰/底下的支柱马尾飘/横梁将历史挑;人行其中/勾头侧走/抓牢扶手/喜悦、激动、新奇、颤抖;寺悬/心悬/生活的平静/因那一刻悸动。
3.大同云冈:失落的辉煌
以断崖为纸,以铁钎为笔,记录着一个朝代几百年曾有的辉煌。这就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在一个落日黄昏,我们匆匆地赶到云冈石窟,匆匆地看了一座座露天的或窟中的雕像,也看到了一个朝代从中天之日到最后一缕余辉黯然退场。就像一场戏,人潮退去,只剩下空寂的舞台和来不及搬走的道具。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千余米,远远望去,就像一面硕大的墙上开了一扇扇大大小小的窗。我们站在下面看窗内,窗内的佛在里面看你。这样的想法就像无知者的无畏。等你进入窟中,你的轻佻,被那气势恢弘的群像所征服,你不得不肃然起敬。在侏罗纪的砂岩里,掏出一个立体的“回”字形,回字中间是两层高达十五米的塔柱。上面雕刻有释迦牟尼佛传教故事。回字的四周壁上雕有佛、菩萨、罗汉、飞天的造像。窟顶绘有天神之像和各种骑乘。
这哪是什么石窟,这分明是一个集绘画、雕刻、文化、历史于一体的超级博物馆。
你不得不佩服北魏鲜卑人的智慧。就是这样一个游牧民族,凭着挽弓射雕的剽悍,先后征服了北燕、北凉,结束了北方一百余年十六国分裂的局面。任何大一统需要的是文化的认同。于是迁都平城(大同),迁徙人众,像壮士断臂一样将自己的游牧文化作了一些舍弃,改胡服为汉服,改胡语为汉言,敬畏佛文化,崇尚汉文化。云冈石窟就成了北魏统一北方的固态的文化结点。
进了一窟又一窟,除了惊叹,我已没有过多的言语。是啊,佛的安详无求,菩萨低眉善目,力士孔勇有力,飞天逍遥飘逸……这一切都让能工巧匠将它定格在石上,以至千年还那么可爱可亲。立在雕像前,与佛对视,感觉得到佛的慈悲与淡定,你心无旁骛,杂念荡除,你才知道有些力量的神秘。虽然这里的佛不塑金身,拒受香火,但这更与人亲近,让人没有一丝的畏惧和压抑。
净空法师说,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云冈石窟就是按照帝王之身来造佛的。这样的创意和创举,“就在人和神、佛与帝、虚幻和现实之间用坚硬的石头,架起了千年恢宏的彩虹”。创意的实施,需要大气魄。就像魏文帝迁都洛阳、全部汉化等一系列的改革,将游牧文化的落后、无知、野蛮的东西抛弃,将刚毅、旺而有力、血性渗入中原文化的血脉之中,不仅推进了鲜卑的文明进程,稳固了北魏政权,也给大唐横空出世超前注入了雄性“荷尔蒙”。难怪余秋雨在云冈石窟题了一碑曰:“中国从此迈进大唐。”
走尽西头,梵音已稀,又一步一步地折返,想细细品味云冈的蕴涵。这些洞窟,这些佛龛,这些雕像,与一个民族、一个朝代紧紧相连。它透射着经济的雄厚,佛教的鼎盛,艺术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宁。它不仅仅是它本身,它投射给历史的光芒恐怕抵达很远很远。
一千五百多年了,一切都在时光的剥蚀中斑驳慢漶,繁华终将落幕,辉煌也会坠落,但我们在云冈石窟里能找到一个民族的融合、转折和顿挫的遗传基因。那怕驳落成一捧砂砾,这个基因还在。
4.暮雨游平遥
从大同出发,走了一天的路,天下着雨,到下午暮霭沉沉时赶到平遥,本打算投宿,可导游不干,非要玩几个景点,雨下个不停,大家与导游争执起来,无奈在导游的坚持下,我们作了让步,答应只玩个把景点。可上了道就由不得你了。我们让导游交给了一位地导,冒雨逛了平遥保持最为完整的县衙。那个县衙实在大,功能分明,办公、生活、读书的地方也都不错。当然与现代衙门相比,不知逊色多少。地导说,过去的县令不得带家眷,现在的官员不想带家眷,可谓入木三分。在黑乎乎的县衙转了一圈,感叹四合院采光不行,但我认为昏暗的光线,有利于古人慎思、慎行、慎独的。
临近6点了,导游说还要看看“钱庄”,让我们沾染点财气。我们一行骂骂咧咧的跟着人流行进着。想不到到了钱庄许多人大放的用人民币换几张纪念汇票,到地下金库游了一趟,并兑了几个金晃晃的“大元宝”。可到了旅游商品店,大家本能地捂紧了钱袋,只有几位大姐买了导游推销的平遥牛肉。这让人想到,国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比那几斤牛肉重要得多。
本来导游想拖点时间让人坚持不了,容易屈服。无奈大家在多年旅游中炼就了一副金刚不坏身子,百毒不侵,刀枪不入,将装聋卖傻,拖字诀演绎得淋漓尽致。最后地导终于无处下口,一走了之。第二天我们游古城墙就成了散客,只好跟在别人导游后面“偷艺”。
大家空着肚子有气无力地回到住宿地,草草地吃了点饭。说起吃饭简直就是受戒,没有一片肉,没有一点油。食之比吃药还难以下咽。当然得到导游的宽慰是,旅游没有这么好事,实属正常。好吧,只要景色好,不在肚子饱。好在老汉平时积点腐败成果还能顶用。瘦子就真正是干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