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人都习惯将迎泽街称作迎泽大街。据说,上世纪50年代初,时任市长高瞻远瞩,亲自规划设计,带领全市人民开发建设了这条大街。70年来经过多次升级改造,东进西扩建成现在近16公里长的迎泽大街。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铁道部第三工程局机关从哈尔滨迁到太原。开始机关驻在坞城路,1977年正式搬入已经在迎泽街上,即迎泽街与新建路交叉口,建好的办公大楼。当时,大楼在迎泽街上属仅次于迎泽宾馆的建筑。现在已迁斜对面路口处紧挨迎泽街,北与天龙大厦隔街相望,南和山西大酒店毗邻,新建的40层铁三局机关大楼。大楼乃是迎泽大街上标志性建筑,亦是太原市目前几大高层建筑之一,为迎泽大街一道亮丽风景。站在楼顶能把迎泽大街东西丶新建路南北,乃至更远的城市气象尽收眼底。大楼之美,成为迎泽大街之美的最要的一个点。
70年代初,铁三局机关办公楼在迎泽街建起后。陆续有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大楼丶山西广电大楼丶天龙大厦丶省委大楼丶省人大等等机关和事业单位先后建在迎泽大街上。迎泽大街东从太原火车站西至迎泽桥东,逐渐布满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后来西扩东延,原来的十里长街扩展成现在的30里长街。东延的部分不说,仅从太原车站至迎泽西大街尽头的太原客运西站,近十多公里长的太原迎泽大街,号称中国第二街丶三晋第一街实至名归。北京的东西长安大街我走过无数次,太原的迎泽大街比北京的长安街只是宽度要差一些。其长度比,从狭义讲长安街从东单口到西单口不到4公里长,迎泽大街的长度要比长安街长出很多。
太原迎泽大街从太原站至五一广场一段的迎泽东街,主要是由我们局帮助打通的。据说,当年省里一位主要领导找到铁三局,铁三局从工地调动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和大批施工人员进入太原,与太原人民一道奋战,在要求的工期内胜利完成迎泽东街的改造。自迎泽东街打通后,迎泽大街根据发展需要又经历数次改造升级,一次比一次好。最好丶最成功最彻底还是2024年这次改造。这次,迎泽大街的改造从地面到地下是全方位丶立体的,受益于全社会,市容市貌的变化是巨大的丶根本性的变化。
国庆节的前两天, 也就是 昨天下午,我从我现在的居住地,坐公交车来到改造后的迎泽大街上。我采取看两头带中间的方法,首先在迎泽桥东下车,之后又坐车到太原火车站。迎泽桥东南劲松路距桥头仅500米远,这里曾是我原来的居住地,在这里我曾住过36年,这500米的柏油路开始也是由我们局修的。因为我们上班的通勤车,每天要经过桥头右转上迎泽街到局机关。迎泽桥无论东岸还是西岸对于我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尤其此岸桥东。这里的珠林公园丶墨艺苑,我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晨练,退休后白天也经常来这里遛弯,或带孙子丶孙女们在这里捉迷藏。由汉白玉雕就的著名作家赵树理先生的雕像,就坐落在珠林公园内,我常坐在先生身边的长椅上,或读书丶或看报学习,或闭目凝思想些与文学有关的事情。五星级的墨艺苑中央有一处由几间布满书画的矮屋组成的建筑,建筑呈墨黑色,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书香浓郁。外面拐弯抹角的长廊,挂满许多名家字画。这里同珠林公园一样,由于文化和文学的诱惑,是对我吸引力最大的地方,因此也是我来得最多的地方。昨天,我在迎泽桥东下车第一件大事,首先走进已焕然一新的珠林公园内,拜见著名作家赵树理先生,从不同的角度拍下先生的几张小照,发现先生清洗刷新后的面容和身躯,更加伟岸,也更加精神矍铄。一个著名作家的文学气象和家国情怀,充满园林的各个角落。
伫立在迎泽桥上,我东张西望,看桥上桥下灯火辉煌。此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1997年10月1日晚上,我从广州出差回太原。由机场坐出租车回家,车一上滨河东路老远看迎泽大桥灯火辉煌的壮观景象,让我内心无比的激动。出租车经碑林公园转向康乐街和劲松路后,我都不想回家了。到家我马上站在我家五楼的晾台上北望,迎泽大桥与迎泽大街灯火连成一片,十里长街整个是五光十色的灯的海洋。原来由中铁12局承建的新的迎泽大桥十一通车,白天刚刚举行通车典礼。
1942年由日本人建的几米宽的水泥桥我见过,以后,我们自己建的15米宽的钢筋混凝土桥我走过近40年。由中铁12局承建的双向8车道丶也就是现在的迎泽大桥,经过这次桥面改造丶装修,特别桥的护栏改成一码的汉白玉,档次较从前提高很多,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尤其,在新安装的中华灯映照下更显得绚丽华贵,护栏的高度也比原来的高出很多,栏杆与栏杆之间是由汉白玉石板做成的一个整体,中间没有一点缝隙。站在护栏前,我手扶护栏想了许久丶许多。首先想到的是人身安全问题,不仅想到行人的人身安全,也想到非正常的人身安全问题。大桥两端新建的桥头堡与太原车站楼顶两端的钟楼,隔着4公里长的迎泽大街遥相呼应,为迎泽大街增光添色许多,让太原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公交车在新改造的迎泽大街朝向火车站方向以匀速行驶着。迎泽大街美不胜收,此时,华灯初上,霓虹闪烁。浩浩荡荡的十里长街像似一条彩色的长河,车流奔涌,波浪滔滔。两岸渔火通明,繁花似锦。我左顾右盼,两眼好不缭乱。迎泽大街驻扎好多省级党政机关丶宣传文化部门以及金融丶电力丶邮政丶铁路丶商贸丶大宾馆丶大酒店丶国际会议中心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太原市有名的高层建筑,几乎有一半伫立在这条街上。我见许多单位门前的建筑丶道路,就连拐弯抹角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街头点缀式的口袋花园丶街角盆景数不胜数,绿植多了,路面更硬化丶光洁丶明亮。人行道与公园的无障碍连通,让市民和行人通行更便捷和畅达。街心花园的花草丶树木,以及公交站的长椅和头顶照明的各式装饰灯,让人倍感温馨和亲切。紧邻大街南端丶占地近百亩的迎泽公园的西北角亭台阁榭,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与行人手牵手,同呼吸共命运的亲热着。特别,迎泽桥东公交站附近,一波接一波穿着整齐工装的环卫工人,看着更让我感动。他们手持工具,站在那里笑脸相迎从桥头下来的游客,见有人顺手扔下的垃圾及时收起装进簸箕里,附近地面整洁干净,一块垃圾都不见。南宫和五一广五星红旗飘扬,花团锦簇,张灯结彩,正以饱满的热情和精神状态喜欢国庆节的到来。
车站广场,移走原来的高乔树木之后,比改造前更开阔丶宽敞,看着也更加通透明亮。中间虽以锦绣太原城那片建筑将车站广场与迎泽大街正面分割开来,看似影响观瞻和整体美。但细致观察丶品味好像更科学合理。特别风雨连廊,能让旅客从地道岀来直达候车室。“锦绣太原城”以内,朝车站方向成为一个大单元,看着更整齐严谨。之外,面对迎泽大街一目了然,看着更通透丶畅达,我是这么看。若换一种说法,即里面是车站,外面是市区,让旅客的视觉自点到面,由小到大,从感官上乃是一种愉悦和享受。能够充分的体现太原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之美。
我从地下通道向南走到朝阳街口又走回来。地下通道比原来设计得更合理,由于连通地铁站,也比原来设计多了许多设施和节点。还设置了许多交通标志丶标线,增加了信号灯丶安全岛和座椅丶果皮箱等。旅客上下车,换乘公交车和地铁更方便,也更人性化。我高兴发现地下通道内还建了厕所,兴奋之余,我还乘滾梯下到地下停车场进厕所看看,见卫生间十分干净丶整洁,还有热水洗手。我比较关心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问题,这次地下广场增设了厕所,乃是一件大好事。过去,太原站广场地下通道没厕所,地面广场周围厕所也很少,旅客入厕十分困难,随地便溺严重影响市容卫生,尤其,站前邮政大楼一带更为严重。为此,我曽经以诗歌的形式,几次向原来《山西环境报》披露过。刚刚在入厕前,我在地下通道又发现有隨地便溺现象。见一处墙根被尿渍浸蚀有半尺高丶两米多长,地面尿渍漫延有几平方米一片,刚刚修好的地下通道,看着实在让人心疼。
火车站乃城市的大门,更是窗口和名片,地下通道也如此。这种丑陋现象简直是打城市的脸!再说,这次地下通道改造,据我看无论墙面和地面,用料和做工都要比原来好上许多,造价也昂贵许多。若是不严管,这样继续下去,是必要给建筑设施埋下隐患,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2024年9月29日。太原
作者简介:张德祥,辽宁盘锦人,现居山西太原,铁路知名诗人、作家。曾任中铁三局文联秘书长,山西省企业文联主席团委员,铁道部文学职称和文学奖评委会评委。在《新华每日电讯》《经济参考报》《世界通讯》《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中国企业报》《中国质量报》《中国文化报》《人民铁道》报《山西日报》《辽宁日报》《青海日报》《西藏日报》《人民代表报》《精神文明报》《山西政协报》《山西工人报》《山西晚报》《太原日报》以及《当代华文文学》《中国铁路文学》《山西文学》《城市文学》《都市》文学《首都文学》《鸭绿江》《黄河》《辽河》《火花》《九州诗文》《中国诗萃》《大众诗歌》《天涯诗刊》《当代诗人》《山东诗人》《新诗大观》《北岳风》《辽西风》《中华风》《香稻诗报》《诗潮》《诗神》《诗选刊》《长江诗歌》《夜郎诗歌》《中国诗歌网》《中华诗歌网》《中国散文网》《东北作家网》《辽宁作家网》《大家文学网》《搜狐网》等近百家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150多万字。曾获第六届中国铁路文学奖、山西省文联创作一等奖。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曾多次获省部级和全国征文一、二、三等奖、优秀奖,以及最佳作品奖。作品入选50多种选本,其中,散文《诗飘大海情未了》分别收入《论<大连百年创作>》论文文献,以及《大海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二级文学创作员。传略被收录《山西作家名录》《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国作家艺术家大辞典》,出版诗集《铿锵生涯》,主编报告文学集《铁血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