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在我国历史上存在167年,从时间上讲,称不上太长,算不上太短,堪称一个比较正常的朝代。追寻远古历史,记忆中我对陈桥兵变与杯酒释兵权感兴趣,而对王安石变法和靖康之变兴趣表现一般。严格意义上讲,北宋为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繁荣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创造了超出历史时空的高度商业文明。
可是,近些年,不时有网络视频传出北宋皇陵就默默地躺在农家田地里,或与小麦为伴,或与玉米为伍,或与杂草相依,完全没有皇家气势,甚至比不上普通人家的祖坟。开始,我怀疑这些视频是假的。直至此次中原之行,专程到北宋皇陵探访,才知道宋宣祖的永安陵、宋太祖的永昌陵、宋太宗的永熙陵、宋真宗的永定陵、宋仁宗的永昭陵、宋英宗的永厚陵、宋神宗的永裕陵及宋哲宗的永泰陵,确实如网络视频描述的样子,极其寒酸,没有其他朝代皇陵的威严。如果没有“北宋皇陵”字样告知来此探访的游客,或许我们会觉得这些突兀的土丘是哪个老百姓埋葬于此,坟上长满杂草,子孙后代怎么无人打理呢?
北宋皇陵遭遇怎样的厄运?
永昌陵是宋太祖的皇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坞罗河南侧,西村镇北,东邻宋宣祖的永安陵,西靠宋太宗的永熙陵。据考古学家表示,永昌陵在“七帝八陵”中保存算较好的皇陵,其他北宋皇陵几乎不堪为目。
依照导航,驱车百里,来到永昌陵,想找入口,让我们犯难。导航显示,我们已到永昌陵,而且“北宋皇陵永昌陵”石碑树立在公路边,告诉我们这里是货真价实的永昌陵。可是,往前走,找不到入口,往后走,找不到入口。在当地老百姓指引下,从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找到尚未封好的铁栏入口,才能进入永昌陵。永昌陵内,杂草丛生,黄土成堆,碎石遍地。低矮瘦弱的松柏好像是近几年才种植,不像其他朝代的皇陵,古木苍天,阴森密布,仿佛拒人千里之外。几座土丘,或高,或低,或大,或小,真不知道哪座是永昌陵。在朋友指点下,我才知道,前方位置最低处、高约15米的土丘是永昌陵。或许因为前段时间下雨,永昌陵内有被水浸泡的痕迹,水深约0.3-0.5米。我还在想,堂堂北宋开国之君,死后皇陵怎么落魄至此呢?加上神道两边的石刻雕像或断、或破、或倾、或倒,让我更加无法理解永昌陵及其他皇陵自北宋末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厄运?
通过检索,发现北宋皇陵自北宋末年以来,灾难不断。大的盗窃有三次:一是北宋末年,“大齐”皇帝刘豫,组织淘金队,动用军队,对北宋皇陵进行大规模盗掘。二是金朝占据中原后,派兵盗挖北宋皇陵,并毁坏皇陵建筑,奇珍异宝,洗劫一空。三是元朝,为了让黎民百姓断了怀念宋朝的念想,杨琏真珈等人对北宋皇陵进行开挖,将陵区“尽犁为墟”。加上朱漆脸等民间盗墓贼对北宋皇陵进行反复盗挖,昔日的北宋皇陵就变得千疮百孔、破败不堪了。
北宋皇陵为什么选址巩义?
追溯历史如此之久,也就知道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北宋皇陵为什么不如平民百姓的祖坟了。寒酸,落魄,变得再平常不过。只是问题来了,赵匡胤如此聪明、神勇的历史人物,怎么选址巩义这么当作自家皇陵呢?
巩义距嵩山近在咫尺,距邙山约60公里,距开封约130公里。依照我国传统殡葬习惯,皇陵通常居高临下,依山傍水。如果葬嵩山之巅,至少可说俯视中原大地,实现一览众山小。而葬邙山,自古便有“邙山无闲土,累累帝王坟”,说明风水绝佳。可是,赵匡胤不选嵩山,不选邙山,而选巩义,说明他在去世前已经被人指点,而且深思熟虑。
据史料记载,赵匡胤黄袍加身,定都开封后,嫌开封无险可守,且有黄河水患,念念不忘迁都洛阳。但大臣们顾及自己权益,极力反对,导致无法如愿。心有不甘的赵匡胤心想,生回不了洛阳,死则葬到洛阳近郊。于是,有了民间传说中的搭箭选陵之说,箭头所落之地,便是皇陵所在之地。只是,一个传说不足以衬托北宋皇陵的高档、大气、上档次,得有理论依据支撑。于是有了民间传说“巩义乃天下第一风水宝地”的说法。据《永定陵修奉采石记》记载:“若乃土圭定国,卜洛缺二宅之雄,地镇秉灵,维嵩冠五岳之首,风雨之所会,阴阳之所和,居然得天地之心,绰尔是皇王之宅。”意思是说,巩县这地方,风雨所会,阴阳所合,天地中心,从来都是帝王所居之地。北宋皇陵选址的依据似乎找到了,而且被赵匡胤认可。否则,死后就不可能葬于巩义。
北宋皇陵朝向为什么一反常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无法理解的是在北宋皇陵中,永昌陵位于最低处,陪葬的皇后陵,许王夫人李氏、魏王夫人王氏、楚王夫人冯氏、皇太子之妻莒国夫人潘氏等妇人墓反居高处。依照北宋皇陵地形图分析,北宋皇陵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不同,北宋皇陵恰恰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偏中轴线,朝嵩山少室主峰;二是北宋皇陵自然地势呈南高北低、东穹西垂状,陵台于地势最低处,与我国古代建筑基址相反,逐渐增高,主体置最高位。
从现存的北宋皇陵地形看,纵使我等这种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的人,也感觉不合常理。北宋皇陵为什么不居高处,要处低位呢?这也是一个谜,一个待我们解开的谜。
据史实记载,北宋时期皇帝生前不修陵,驾崩七月之内须下葬,说是遵循《周礼》。从皇帝晏驾那天算起,选址、建陵、下葬到封闭皇堂,在七个月内完成,确实是个不小的工程。可是,这也不是北宋皇陵前高后低的理由呀?研究古代帝皇陵墓的专家解释,北宋皇陵是按照“五星利姓说”“地形堪舆”和“山水风脉”选址,呈现现在的特点。充分说明在北宋时期,宫廷或民间阴阳术士已经形成一套新的理论与体系,足够推翻我国古代皇陵的选址规则。由此推想,在当时的北宋王朝,这些标新立异的阴阳术士是何等的被皇宫贵族所尊崇,所喜爱,所认可。只是经过岁月洗礼,特别北宋皇陵频遭盗墓、挖掘,变成如今的土丘、空坟,依我之见,赵匡胤被阴阳术士带偏了,后面的皇帝、大臣也被他们忽悠了。其他不多讲,平地之内建皇陵,防盗之难,难于上青天。纵观我国历史,好些皇陵,或隐藏于大山,或深埋于江河,或地处于大漠,或隐匿于史册,就是不想在百年之后,皇陵被盗、被挖,甚至被辱尸,将是多么悲哀与酸楚的事。
北宋皇陵雕刻为什么憨态可掬?
永昌陵内,神道是通往宫城的通道,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的石刻雕像,自南向北,有望柱、大象与驯象人、瑞禽、角瑞、骏马与控马官、老虎、绵羊、客使、武将、文臣、镇陵将军和宫人等。不知是我对北宋皇陵的破败产生心理作用,还是这些石刻雕像本身就用特殊的雕刻技艺完成。总之,我在现场观看这些石刻雕像,感觉无精打采,丑不堪言。可是,当我返回东莞,从相机中打开图片再观看时,发现这些石刻雕像美轮美奂,神采奕奕。我跟好些朋友讲,难道我的眼睛花了?我也从找了一些视频研究,从现场看的效果真不理想,而放大镜头看,发现这些石刻雕像是完美的艺术品。特别出现卡通石刻雕像,感觉不是古代,而是当下。以致我通过网络求助,询问这是为什么?也成为我心中的第三个谜。
据《文物天地》杂志2017年第7期刊登的《宋陵石刻头像赏析》分析,北宋皇陵的石刻雕像风格由于年代及皇帝的审美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早期北宋皇陵石刻雕像纵向继承唐代气魄雄伟、刀法简练的特点,横向受到佛教雕塑及绘画艺术等影响,简练中追求精细,写实中亦有夸张。既注意大的体积,又注意局部效果;既不失神似,又力求形似。中期包含永昭陵、永厚陵,这是北宋皇陵石刻雕像由早期向晚期的过渡时期,亦是其风格的逐步形成时期。人像雕塑完全摆脱了早期所受晚唐五代的影响,由粗壮厚实、肥胖壮健向晚期的不胖不瘦、修长俊美过渡。形象刻画有所加强,文臣突出从容不迫,彬彬有礼;镇陵将军和武臣着重刻划其内在力量与哀戚之情。晚期石刻雕像风格转向描述现实生活的写实手法,雕刻技法娴熟,形神兼备,写实传神。但与以前相比,缺乏力度、健壮、浑雄和豪迈的气魄。可是,永昌陵中的镇陵将军、石狮,呆萌、憨态、滑稽、幽默,与其他石刻雕像比,完全可用不正经、不严肃形容。也有无数网友戏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卡通雕像。北宋皇陵毕竟是皇家皇陵,通常以庄严、肃穆表达对当朝统治者的尊重与哀思。可是,北宋皇陵的石刻雕像一反常态,变得温文尔雅,憨态可掬,就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背而行。当然,有学者考证认为赵匡胤的祖宗可能是突厥人后裔——沙陀人。如果属实,他们在建造皇陵时保留一些突厥人的传统,就存在可能了。这是谜,一个待我们解开的谜。
赵匡胤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民间对赵匡胤之死一直充满好奇,一直追问“烛影斧声”是真的吗?其实,这也是我在考察北宋皇陵时想要解开的第四个谜。只是,北宋皇陵已经被盗,赵匡胤的尸体也被盗墓贼毁坏,纵使现代有了先进的科学设备,也无法再检测赵匡胤的真实死因了。目前唯的一方法是猜。猜对了,算水平,猜错了,算瞎说。
《宋史·太祖本纪》在讲述赵匡胤之死时,总共只有两句话,一句是“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另一句是“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堂堂一个开国皇帝之死,记载得如此简略,感觉正常吗?以我们现在推理,不正常。所以,民间对“烛影斧声”充满好奇,也就不足为怪。我倾向两种说法:一是毒杀说。弟弟赵光义想早点上位,在酒中下毒,让赵匡胤中毒而亡。据史料记载,赵光义毒死南唐后主李煜、侄子赵元僖以及蜀后主孟昶,另外还有可能危及其统治地位的贤臣武将。由此推断,他把哥哥毒死,不奇怪。二是暴病说。据《涑水记闻》记载,有关于皇宫侍奉的太监、宫女听到皇上如雷贯耳的鼾声。如果鼾声如此之大,不排除酒后死于心脏骤停。至于自然死亡一说,我不认同,毕竟才五十岁,而且经常习武,加之有御医调养,那么年轻死亡,不合常理。只是推测为推测,赵匡胤就如此年轻地死了,留给后人永久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