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蔡宝鑫:陈亮——赠给未来的锦州乡愁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9-02 10:26:42
  • 被阅读0
  •   1982年1月出生的陈亮,在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上班。长得普普通通,走进人群里,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只是个子高了些,1.82米。但走进他的“藏宝室”,当面对珍贵的200张锦州老照片、600枚锦州老徽章、1000张锦州老车票,很多人都会惊诧他的爱好和执着。

      问及收藏的初心,陈亮微微一笑:“留住乡愁吧。”

      道路:非常偶然的邂逅

      在初三读书的时候,陈亮偶然踏入了集邮市场,邮票似乎为他开启了一片神奇的世界。后来获知,邮票不仅在邮票市场有售,在古玩市场也有售。自然而然,脚步和眼光也逐渐从集邮市场转到了古玩市场。古玩市场里不仅有邮票,还有其它“玩意儿”。

      冬去春又来,2005年春季的一个周末,陈亮又来到重新开市的古玩市场“练眼神”。他忽然发现一位摊主放在地上的书包里有一个硬纸壳支出来,便好奇地询问。摊主抽出一张带有衬板的老照片,这是一张民国时期的老照片,照片上有两排人,属于大合影,照片的门楣处有具体年代,还有具体单位名称是“锦州某公司全体同仁合影”。反复观看,确认真品无疑。因为是锦州本地的老照片,是见证历史的实物,有重大纪念意义,勾起了他收集家乡老物件的情结,便询问价格。在经过一番脸红心跳、谈钱不伤感情的砍价环节后,最终以360元成交。这张老照片是陈亮进入收藏领域的第一件藏品,也开启了他收藏锦州老照片的序幕。其实,360元将近半个月工资,陈亮也是咬牙买下的。

      锦州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证明,有2000多年的历史。然而,岁月更迭,白驹过隙,很多“老”的东西掩藏于历史的长河里,再也看不到了,只能靠回忆去回望了,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收藏一些老的东西,留住历史的念想。

      应该收藏的东西太多了,受经济条件、收藏空间的限制,陈亮最后确定的收藏方向为:锦州老照片、锦州老徽章、锦州老车票和有此3项内容的老书籍。

      收藏: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缘分事儿

      在收藏的老照片中最让陈亮“稀罕”的,也是购买历程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一对(两张)民国时期锦州西大街凌川照相馆拍摄的老照片:这是双人合影的照片,拍摄地点是锦州天后宫院内,背景是院内正中摆放的大香炉,从俩人面相上看,一名像是少东家,而另一名像是学徒。为什么说购买历程富有传奇色彩呢?第一张照片是2006年夏季,在古玩市场一位摊主手里购买的。另一张是2007年春季,在一个经营旧书的摊位前,摊主的手伸进书包里拿出一个硬纸板的东西,原来是一张老照片。从书包里抻出一半时,定睛一看,感觉似曾相识。还没等摊主全部拿出,陈亮便迅速从他手里将照片夺过,生怕被其他藏友“半路劫杀”。拿到照片,捧在手心,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张照片和去年买的那张,正好是一对!经过“不动声色”的砍价,得以成交。拿到照片以后,快步流星奔回家中,两张照片比对后,发现尺寸、底板、落款、人物及背景完全一致,就是一对两张,实在难得!何其荣幸!

      很多老物件因为价格等原因不能都“归己所有”,“需要缘分,需要时间,需要韧劲。”也许隔一段时间,就能从别的地方,以低的价格买下来,或者慢慢等待卖主降价。“这个过程也是‘熬鹰’的过程,熬卖主,也熬自己。”

      在陈亮收藏的锦州徽章中较为珍贵的是一枚民国时期的“锦州大学先修班”的校徽,纯铜制造,表面镀铬,正面填充珐琅彩,其中“锦州”和“先修班”5个字填充的是蓝色,边框及“大学”两字填充的是白色,“大学”两字两侧有犹如翅膀的三条横杠,填充的是红色,整体规格是宽27毫米,高28毫米,呈倒三角形状。张摊主当时要价8000元,且不肯还价,只好放弃。接下来,偶尔从他那里买点普通物件,一来二去就混个脸熟。一年之后,再次询价,依然不吐口。日子不咸不淡地向前走着,俩人关系又近了很多。半年过后,张摊主主动提出将那枚校徽转让,只收1000元:“东西给别人,转手就卖。到你这儿,还能有个传承。以后我想看看,找到你,还能回忆回忆。”拥有这枚校徽后,有几次陈亮应邀带到张摊主面前,俩人“稀罕”了大半天。

      取舍:痴迷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收藏每一件老物件都是对文化的有效传承,在物品化为纸浆和铁水前,把它们完好地收归、保存,就是对文化的保护、传承。

      陈亮经常说:“有多大脚就穿多大鞋,适脚的鞋才是最好的鞋。”在收藏方面,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2009年,在古玩市场里,陈亮邂逅了“辽西省第三次优抚模范代表会议纪念章.1953年”:辽西省是1949年1月成立的,驻锦州,于1954年6月撤销。尤其难得的,还是一枚铜质章。要价4000元,让人接受不了。相隔一年之后,在地摊上,陈亮以200元的价格买下一枚。“‘失’而复得”且“物美价廉”,其兴奋程度可想而知。

      随着收藏的渐入佳境,陈亮在生活习惯和志趣上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和细节,“三不讲”:不讲吃,不讲穿,不讲排场。“五不”: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不跳舞,不打麻将。“六进”:进古玩市场,进旧物市场,进旧书市场,进博物馆,进纪念馆,进档案馆。

      陈亮的妻子也是工人,对他的收藏还算支持,只要不过大格就可以。2024年1月11日,陈亮过生日,恰逢收藏也有不小的收获,妻子张罗了一桌菜,陈亮找出自己珍藏的一枚军功章,别在妻子的衣服上,深情地对妻子唱道:“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钻研:以锦州为角度的坚韧叙事

      随着藏品数量的逐步增多,每每翻看时,陈亮都感慨万千,有时也想: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将这些好东西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共同来欣赏,共同来珍惜。同时要深刻发掘每一件老物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不仅要做物品的保管员,还要做藏品的研究员。

      2017年6月16日,陈亮开始打造运营自己的公众号《锦州记忆》,截至目前,已经发表256篇,总阅读量近百万。这个过程说是简单,但做起来却很不容易:老物件的原始资料匮乏,追根溯源特别困难。比如说,要写一枚校徽,就要写清楚:学校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校址在哪里?机构是什么规格?建校时候有多少人?后来是否经历了更名转隶整合撤并?现在还存在吗?在网上浏览,在书里寻觅,在同仁和当事人口中套话……工作是“三班倒”,儿子尚小,经常是深夜,陈亮还守着那盏陪伴自己的小台灯,打磨文稿。

      对于收藏的老照片,陈亮在找到相关历史资料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去寻找当年的拍摄角度,沿着原拍摄者的脚步,去拍摄新的照片,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

      2024年夏天,陈亮再次“检阅”老照片《锦县丫八石》,这张照片是民国时期日本人拍的。“丫八石”是从清朝康熙年间叫开的,就是现在的锦州翠岩山。

      在翠岩山的深山老林里,树枝、枣刺对皮肤的刮划到处可遇,偶尔窜出的动物,很是吓人。“哎呀,不好!”突然遇到近一米的一条蛇,僵持半分钟后,陈亮才想起自己手里拿着木棍,小心翼翼地挥舞着、大喊着。陈亮回忆说:“蛇慢慢地爬走了,好像看了自己一眼……”经过不懈努力,在山顶一块巨石的顶部,向北望去,终于寻找到了当年的拍摄角度,镜头狂闪,这份喜悦无法言说。老照片与新照片经过比对,可以看出:连排的山峰依旧保持原貌,老照片中的上、下两院当年没有绿树的遮挡,容貌较为清晰。仔细观察会发现,照片中的老建筑现在均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在原址新建的房屋,下院的规模较民国时期扩大,并且在两院前方空地处又新盖有多处建筑。

      就这样,中了邪一样地走了下去,陈亮相继推出了《锦州翠岩山》《锦州航校大操场》等文章。

      有了倾情奉献,就有了美丽收获:2022年,陈亮接触了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并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在“辽宁记忆”公众号里发表文章25篇,在两年的年刊《辽宁记忆》中发表文章5篇。2024年锦州新闻媒体集团深化改革,6月28日,《锦州晚报》改版,新开《老锦州》专版,整版推出陈亮的《寻找女儿河源头》,相隔不久,又相继整版推出《锦州翠岩山》《北湖公园》等,在读者中引发广泛关注,在社会上再度掀起“老锦州”热。

      此刻,夏日暖阳正自在地洒进房间。窗外,锦州街头车来车往,好不热闹。室内,陈亮望着对面楼顶飘荡的五星红旗,静谧无言。

      蔡宝鑫,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人:站长】

        标题:蔡宝鑫:陈亮——赠给未来的锦州乡愁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20124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