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朝华夕拾:拾笋壳的春天

  • 作者:朝华夕拾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4-30 21:04:37
  • 被阅读0
  •   暮春的山乡,老家的毛竹笋在悄然猛长。几天工夫不见,一根根原本粗大的黑头笋,很快长成了一棵棵高大的嫩竹,而裹在身上的片片笋壳叶子,或随风飘落,或自动脱落。它们虽有不舍,还十分依恋竹竿的怀抱,但日日往上生长的竹竿,越长越高,越长越粗,觉得自己已经完全脱胎换骨,没有必要再让壳子依附在身了,随即在每个竹节处慢慢舒展出嫩绿的枝条来,细嫩的竹叶终于见到了春光,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向着春天摇曳起舞。

      在山里长大的我,从小就目睹了竹笋由笋变竹的生长全过程,眼看那些日渐茁壮成长的竹笋,脱落了全身的笋壳叶,露出了青绿的嫩竹“肚皮”,这种青绿是竹笋特有的青绿,与那些老竹并立山上,构成了新老交错的竹林,倚竹听风,生机蓬勃,挺拔伟岸。周末回到江山广渡老家,沿着柴家去纸白山的这条翠竹林荫的小道,我的眼光透过竹林,寻觅挂在大竹笋和脱落在地上的笋壳叶,这些笋壳身上长着细密的茸毛和黑色的斑点,不禁让我回想起儿时曾经拾笋壳叶的情景来。

      让时光倒流,让记忆回放。那是七十年代中后期,当地供销社开始收购笋壳叶,说是“特产”,大有用途,既能当封坛包装材料,又是很好的做纸原料。原来一直散落在毛竹山上无人问津任其腐烂的笋壳叶,忽然变成了值钱的宝贝。村民们的眼睛发亮了!眼睛一亮,心里发痒。大家按捺不住高兴的心情,男女老少纷纷上山,去寻找笋壳叶了。家乡的毛竹山上,到处是三三两两的拾笋壳叶者。

      初夏的山中,早晚微凉,日中暖和,正是干活好气候。有的人一大早就出发了,为的是多拾几斤笋壳,多赚几元钱。虽然每百斤笋壳的收购价按不同等级分3元、3.50元和5元不等,但在那个靠工分分红维持生活的年代,这笋壳叶就是村民的“摇钱叶”,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从四月下旬开始,人们就抽空上山拾笋壳叶,一直到五月底,拾到新生嫩竹上的笋壳全部掉光为止。勤劳的农家最多或许能赚上二十多块钱,也是一笔大收入了。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农民能赚一元是一元,能赚一毛多一毛,积少成多,补充家用,何况那时供销社要收购的农特产品也不多。笋壳叶能够被供销社看上,算是“幸运”的事了。村民们能不抓住机遇吗?时值初夏,农事还不忙,正是上山捡拾笋壳叶的好时机。

      老家广渡山多田少,毛竹山面积达三千多亩,这是村里最丰富的资源了。分布在盘山、西坑、东坑、步路坑和嵩峰山等山上。一些近山矮山上的笋壳,很快就被人拾光,若要去捡,只有到远山高山的毛竹山上去。那时我家离西坑最近,老屋后山就是一片毛竹林,风吹叶落,满地都是笋壳,可谓靠山近山。但要拾多还是要多去爬几座竹山的。只要能拾到笋壳,也不顾山高路远了。我紧跟着大人,毕竟有些山路还不熟,担心落下难觅回头路。我边走边拾,并将张张笋壳收拾整齐,扎成一小捆。不知不觉很快就到中午了。不管捡多拾少,一到中午时间,我们就会返回家吃中饭。但有时确实山高路远,来回要花费不少时间,就索性带饭上山了,从上午拾到下午太阳落山,这样就能满载而归。

      儿时拾笋壳,我喜欢结伴而行,就像暑假砍柴那样,会叫上邻居好伙伴一同上山去。大家在一起,干活就开心。这也许是每个人童年时期的共同天性吧。只要凑在一块,顽皮的细胞就会被激活,浑身的解数就会使出来,山上的故事也会生动起来。由于人多笋壳少,地面上已所剩无几,高处又够不着,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提议摇笋杆。我们找到一根合适的竹笋,仰望那挺拔尖细的笋头,只见竹笋下半部的笋壳叶已经脱光,还有上半部紧裹着笋壳。但也有一些叶子已松开,呈现脱落状,若有大风吹过,定能坠落下来。那伙伴出手也快,一边刚提议,一边就有人动手用力摇起嫩竹杆,果然被摇下几片笋壳来。

      看到掉下来的笋壳,同伴想去抢,那摇笋的人急了。连忙大叫“不许把我捡去,是我摇下来的”。喊叫果然有效,刚才想占巧的人缩回了手,显得有些难为情。你能摇,难道我就不能吗?我们几个都不甘落后开始摇笋杆。那阵子,真是好看极了。片片笋壳纷纷落,地上阵阵“扑突”声。有的笋壳叶还在空中旋转一番,飘出了一道漂亮的弧形,才慢慢地飘落到地上。后来,大家越摇越起劲。意外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只听“扑突”一声,小坤的使劲摇动时,把一根竹笋头摇断了,并很快掉到地上。大家立刻停下来,面面相觑,脸上露出慌张的表情。此时,刚好有位大人路过,看到有嫩竹头摇断在地,很严肃地问我们:这是谁摇断掉的?你们看,这不是把一根好端端的毛竹毁灭了吗?这是集体的毛竹,谁损坏谁要赔偿的。

      后来,我们认出这位大人是生产队长。我们知道这下闯了祸,个个低头不语,有点悔不当初。但又不敢自报家名,让父母知道也是要挨骂的。最后,队长看我们的样子还比较老实,没有人吭声,也无人狡辩,看样子已经被吓坏了。队长估计我们已知错,就没有刨根问底是谁的错,只说了几句批评教育的话,并告诫我们说,“以后你们不能再把竹笋摇断了”,下次发现一定要处理。这回就当作是对我们现场“处理”过了。我们刚才紧张的心情才平静下来,连相互责怪的话也不敢说。没想到,拾笋壳叶还会不小心”闯祸“。看着那根掉头的大竹笋,我也开始心痛起来,这是一根毛竹的性命啊,就被活生生的摇断了,毛竹笋的生命也如此脆弱,损坏一根毛竹是多么容易。虽说不是我们故意为之的本意,但这次摇笋杆事件给我印象很深,教训也很深。后来我们再也不敢去摇笋壳了。从此,集体的概念在我心里扎了根。

      没有拾过笋壳的人,断定不知拾一捆笋壳要花费多少工夫的。遇到嫩竹密集的竹林,笋壳也会集中些,山地上铺着厚厚的一层,拾起来速度会快些。要是零星的嫩竹,要一张一张地捡拾,没有半天时间是捡拾不到的。我们的一双眼睛在竹林地上寻寻觅觅,谁先发现谁先下手,不会发生争执,大家没话可说。累了,我们就坐在山地上休息会,山风习习,竹叶沙沙,期间还能享受到片刻的惬意。其实,上山干活没有省心省力的,摸爬滚打的事情会经常发生。有一次我抱着一摞笋壳,从高处往下走时,山坡较陡,我一不小心踩到一张潮湿的笋壳叶上,哪知此物会打滑,我当时就摔倒在地,手里的笋壳叶撒的满地都是,手脚和屁股都摔痛了,小腿上还被荆棘刺出了鲜血,我随手摘下几片树叶,紧紧地按住伤口,坐在地上费了好大的劲才起身。最后还是忍痛拐回家的。

      凡是拾过笋壳叶的人都有一个同感,那就是捡拾容易捆扎难。如果没捆扎好,挑到半路说不定还要“做把戏”。什么意思?就是整捆的笋壳挑到半路会散架,全部散落在地上。捆扎内行不内行,一看便清楚。捆扎笋壳叶与捆柴禾不同,捆柴要简单容易的多,而捆笋壳就比较花工夫。别看那卷筒形的笋壳叶,不是随便一捆就成的,至少要分三步才能完成,那是我从大人们那儿看到的。第一步是把一卷卷笋壳扎成一小捆,第二步是用竹篾或绳子把小捆又扎成一大捆。这还不算扎好,因为单独的一捆难以用柴冲穿插起来挑。还有第三步,就是把两捆上下相接,外面夹上一些毛竹片,再行二次包扎。许多内行的人就是这么捆扎的。当然也有简单化的人。他们一怕麻烦,一张一张地捆扎确实很麻烦,又怕耽搁时间;二怕山上拾不到那么多,就挑一担空畚箕上山,把拾来的笋壳叶直接装进畚箕担里,这样既省时,挑起来又方便。

      从山上挑回来的笋壳,还是半干品,水份较多,不能直接挑到供销社里去,需要重新晒过。尤其是刚从嫩竹上掉下来的,需要较长时间的翻晒。晒笋壳叶的工夫更大,要一片片均开,一天天翻晒。最担心的是下雨。要是遇上下雨,还要连忙收回来,第二天接着晒,直到晒干无水份为止,才算符合收购要求。遥想过去,赚钱不易。百斤笋壳,几经折腾,才赚那么三五元钱。现在听来,好像不可思议。但那时的事实的确如此,那个拾笋壳叶的春天依然美好。

      又是一年新竹长,春风作伴好还乡。走在通往老家的这条竹林小道上,新老毛竹苍翠欲滴,随风摇曳,传来阵阵沙沙声。看到毛竹山上飘落在地的层层笋壳叶,熟悉而久违,当年拾笋壳叶的的情景仿佛又重现。那时大家抢着去捡拾的东西,如今人们早已不屑一顾,没有人再上山去拾这玩意儿了,它们静静地躺在毛竹山的怀抱里,任风吹日晒,任春雨清洗,或做着昨日辉煌的梦,或化身泥土护毛竹。

      一片笋壳叶,一段赚钱史。四十多年前拾笋壳叶的一段经历,虽然艰苦,但也有乐趣,令人难忘,也发人深思。那时拾笋壳叶其实赚不了几个小钱,但对儿时的我们,这是值钱的山货,是很有吸引力的劳动。为了几角几元钱,我们不怕山高路远,坡陡山滑,都会爬上去捡拾。赚钱的意识和欲望,就像春天的种子,播种在我们儿时的心田里,村里的那些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愿望只会更加的自觉和强烈。勤劳朴实是村民的共同特性,也是家乡的明显特性。没有这样的特性,村民就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村庄,大概就不会有今天的模样了。

      山村的机会很少,也很小。但机会无论大小,有和无是关键。小机会也是机会,只要能抓住,小机会也就会变成大机会。拾笋壳叶也好,砍竹条干也罢,只要能赚钱的山货,都是村民的兴奋点,大家是不会错过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那个时代那个年月,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懂得,一种尝试,一种锻炼,一种乐趣。至于赚到多少,儿时的我们不会去在乎,只知道几分几角,也能买到几本小人书或几粒水果糖,也是满满的获得感。生活在山村,山场土地,绿水清山,都是资源,都有机会。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千方百计,艰辛万苦,千回百转,转山转水,转田转地,终于转出一片天地,终于转出幸福生活,转出美丽村庄。

      那些年的春天,因为拾过笋壳叶,摇过大竹笋,有过获得感,许多的欢乐留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汩汩流淌,终生难忘!

      2024年4月28日完稿

    【审核人:站长】

        标题:朝华夕拾:拾笋壳的春天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16561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