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清明前夕,有幸去纳溪护国镇的梅岭万亩茶山一游。去梅岭干啥?游山?玩水?还是?没去过,对梅岭一无所知。
纳溪是泸州的一个区,大名鼎鼎,而护国之名不过百年。遥想当年朱德跟随蔡松坡讨袁护国,血战棉花坡、沥血护国岩,转战纳溪山水之时,残酷的战斗应该不允许他们去享受山水和茶香的惬意,即便在战斗的间隙,恐怕也实难静静地品一品纳溪茶的韵味。百年之后,护国的梅岭山上,风吹过的地方,便茶香四溢,令饮茶人刮目相看,趋之若鹜。我也应该是远远便嗅到了茶的香味才去的。
梅岭,是纳溪区护国镇下一个村的名字,它的前生却叫绍坝乡,由六个行政村组成,从撤乡并镇到并村,绍坝从一个一万多口人,四十多平方公里的乡级政权,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村。乡变村,名字却变美丽和雅致了。的确,梅岭,听起来更有诗意和韵味。它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来。其实,此梅岭并非彼梅岭,他们不仅相隔千里之遥,一个在西南,一个在东南。然若联系上战争,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朱德元帅在护国梅岭讨袁,是为反对帝制;陈毅元帅在江西梅岭艰难战斗,是为打倒军伐,解放劳苦大众。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桃红李白。一个多小时的行程,便从川南合江来到了梅岭。进入梅岭,公路开始变窄,好在道路经项目改造,白加黑的道路行走起来还算平稳。整个梅岭,茶园、村居、水塘、道路纵横交错,相互包容,活脱脱一幅乡居春景图画。车行茶山,窗外完全是茶的天堂,数以千计的茶园,有李家的,张家的,王家的,标牌名示,各有其主。园中的茶树叶色各异,有碧绿的,翠绿的,也有金黄的,五颜六色,色彩斑澜,放眼望去,整个茶山犹如绿色的波浪向天边绵延。
采茶去。在茶道的半坡,一幅雕像吸引了我。这是一幅背靠山,面朝坡的雕像,雕像展示的是一位老先生正在同一位茶农品茶。老先生右手端着盖碗,左手托住茶盏,面向茶农,好似在与茶农交流茶艺、品评茶道。我不知老先生何人,便猜测道:“这位老先生,莫非是茶圣陆羽?”。“非也,此乃黄庭坚,山谷道人也。”茶山幺妹答道。“哦,山谷道人,来过梅岭?!”“对头,山谷道人不仅来过,而且还为纳溪题写过‘二月茶’的呢。”。难怪,纳溪被誉为特早茶之乡,原来一千一百多年前早就有了定论。
告别山谷道人,一边走一边聊,很快我们又翻过了一座茶山。来到一片茶园前,对面“北纬28度全球特早茶香”的大幅标牌十分的耀眼,这个标牌在提示着人们,这个纬度,加上梅岭400-650米的海拔,以及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形成了这里春季回暖早,春芽萌发快,每年最早可在除夕过后开始采摘鲜叶,梅岭茶具有“早、优、香”的特点,是全球同纬度最早的特早茶,有“元宵茶”的美誉。
一个多小时的采摘体验,我们都各有收获,中午饭点到了,大伙便带着收获来到梅岭村委会所在地,这里将是我们午餐、制茶、品茗和活动休闲的地方。
短暂的午餐过后,来不及休息,我们便来到制茶间,在那里,我们亲眼观赏了一杯茶从采摘鲜叶到摊凉、杀青、捡散、初烘、复揉、二揉、干燥,再到焗火提香、分拣,先后十多道工序。因为我们赶时间,这些工序本来不是一天能完成的,所以,一杯真正的好茶从采摘到品饮,至少有20多道工序。我们边看师傅们制茶,边听他(她)们讲解,老师傅告诉我们,“观汤色、闻茶香、品口感”是评定一杯茶的基础。而要做好一杯茶,用心用情最重要。目前,通过多年努力,梅岭人做出了毛峰、红茶、白茶、乌牛早、二月茶、黄金芽等高优质的茶叶。
茶师们几个小时的忙碌,终于将我们团队采摘的几斤鲜叶制成了可以冲泡的茶叶,我们都有些迫不及待,想品尝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究竟是什么味道。茶师们猜透了我们的心思,急忙找来杯子和烧开的山泉,为我们冲泡。茶泡开了,顿时整个茶室被淡雅的青香弥漫,端起茶杯,用手轻轻地往鼻间扇一扇,一股茶香,袭入鼻中,直冲天庭。此刻,我的脑海突然闪过元代张可久那句:“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试想一下,在春天暖意融融,阳光明媚的时刻,临窗而立,沏上一壶好茶,捧一本爱读的好书,没有烦恼,没有琐事,安静得只有翻书声和品茶声,世界一片美好,那种感觉,只想想便美好到不行。
梅岭,是纳溪区茶叶的主产区和核心区,全村有茶山5万余亩,近年来,村两委努力打造茶旅研学路线,从单纯的卖茶叶到卖风景、卖茶文化,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持续吸引游客前往体验。如今,茶园变公园,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梅岭茶产业年综合产值已达10亿元,茶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的乡村振兴。
夕阳西下,惜别梅岭。返程的汽车行驶在梅岭茶山的道路上,敞开的车窗,习习的晚风迎面吹来,那风温婉而轻柔,既有春的味道,又带着沁人心脾的茶香。我深信,风过梅岭,茶会更香。我更坚信,梅岭的茶香一定会飘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