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赵莉:铁娘子的往事

  • 作者:柚子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3-08-20 22:05:14
  • 被阅读0
  •   前些日子回老家办事遇到了老家有名的“铁娘子”赵启英,现年七十七岁的赵启英身材瘦小,精神饱满,见了我就说:“赵莉,我听说你现在学着写书哩,也写写我,我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照样能够办得到。”

      赵启英年轻时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男同志能办的事情她照样能够办得到。

      八月七日下午我和儿子一块开车到赵启英家,去听她讲述以前的故事。

      一走进陈庄村的西头,村西北角的一栋二层半的小别墅各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赵启英家。

      三米宽枣红色的大门里边是一个小院,院子里种有一棵石榴树,上边掛满了石榴。一棵“蚂蚁尖”枣树上结的枣儿像蒜辫一样把树枝都压弯了。枣树下边是一片六平方的菜地,种的有黄瓜,豆角,茄子等。

      院中第二道大门的两侧栽着一棵大冬青树和一棵开满紫色小花的木棉树,院中干净利落,令人感到舒适,温馨,惬意。

      走进客厅,淸一色的双叶家具给人一种古朴典雅,高端大气的感觉,卧室的大床上铺着豪华的美国蕾丝床垫。

      听说我们要来,赵启英早就洗好西瓜,茶几上摆放着各种饮料。招呼我们坐下后,她感慨地说:“能过上如今这样的日子,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这辈子熬值了。”

      提起以前的往事,赵启英缓缓展开叙述……

      我是一九四六年出生的,出生时才两斤多重,骨瘦如柴,几个姐姐都不敢抱我。四个多月时得了场病,眼看就不行了,是俺父亲用棉袍包着我找医生打了一针,才把我从死亡线上救了过来。我是在俺娘的精心喂养下慢慢的吃胖,长大的。七岁上学,小学毕业后才十三岁就开始跟着俺嫂子俺姐下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生产队给我一天工分五分。

      后来,大姐,二姐出嫁,三姐去了洛阳拖拉机厂,家里没人干活了,嫂子非得让我继续上学,她说家中的事不用你操心,好好的上你的学。我哥在沈丘工作,我看家中就嫂子一个大人,带着几个孩子,最小的还在吃奶,不忍心让她太累。于是铁了心,说:谁劝也没用,我就是不想上学。嫂子看拗不过我也就随我的意了。一年后生产队把工分给我长到一天七分,就这样我日复一日的干着农活。

      让我受刺激的一件事,是下学三年后的一次分麦子,一天上午下工回来的路上,听见前面几个家庭劳动力多的人走着说:老刘家孩子那么多,又没人干活,净是让咱们给她养孩子,下午分麦让会计按工分去分粮。另一个接着说:对,不这样分,咱就造反。我当时听了没说什么,人家说的对,确实是俺家劳力少,孩子多。下午分麦时,家家户户都拉着架车,拿着布袋去领麦。一听说分麦了俺侄还有侄女都高兴地坐在架车上要跟我一块去。

      到了生产队的打麦场,大大小小的麦堆到处都是,我们找了半天才在大粪池的西北角找到一堆跟帽壳一样大的麦堆,用树枝在地上写着刘月英三个字。刘月英是我嫂子的名子,用工分分的麦子一共十五斤。当时,我为家里的工分少而感到羞耻。别人家都分了二三百斤或百儿八十斤,而我家才分到十五斤,太寒碜人了。于是我心里暗下决心,要拿高工分,就要干男人干的活。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听见队长嗽叭吆喝着:六队的男子今天都到大粪池甩粪。我一听立马穿上胶鞋,扛着铁锨去到大粪池边,有人问我来干啥?我大声地告诉他们:你们干啥,我干啥!你们干多少我就干多少,我要拿跟你们一样的工分。从那以后,不管脏活,累活,苦活,男子干啥我就干啥,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一九六七年,生产队响应国家号召多种棉花,我和赵翠美,陈桂荣俺三个人成了棉花技术员。技术员拿男子的分,十分。我们三人为了多挣工分,一天干五场活。五更天,先到生产队推一个粉磨,计两分,天明再下地干活,到晚上吃过饭去给生产队的牲口推个料磨再计两分,总计一天能挣十四分,比男子挣的都多。有人说俺三人是铁姑娘,我们就叫大家看看妇女能顶半边天。

      六十年代咱们这吃面还都是推磨,只有安微界首沙河北有一家面粉厂。每次去换面我都会把邻居的这家一兜,那家一袋的麦子掂过来,然后装到架车上自己去换面。一来回二十多里路,拉着几百斤重的东西在路上还好走些,我最怕的就是下河堤和上河堤。下河堤时我都是两个胳膊硬撑着,身子向后挺着,一点一点的向下放步,生怕把握不住一头扎到河里。上河堤时更难,要使出浑身的力气,还要一鼓作气,稍有放松,车子就会倒退下去,很危险的。有一次去换面,我拉着麦子和赵明兰家娘,因她是裹的小脚,路上我拉着她,上下河堤时她自己走着。到河北上了岸她还在大口喘气,她看到我拉着四五百斤重的东西终于拉上岸,体会到我的艰辛,她指着我说:恁小姑,你就是铁打的,你每次来换面一人一拉几百斤咋受了啦?我说:是啊,确实是硬撑过来的,可咱那一片老的老,小的小,我不来换面又有谁能来,谁能干了这活呢?身上虽说累点,但看到每家都能吃到细一点的面,我就不觉得累啦。

      麦子可以换面,可红芋片就只能到安微省拐堂村去打面,我小姑家就在本村。

      有一次我起五更拉着我们那一片住户的红芋片,大约有五六百斤去拐堂村打面。觉得到那就能打面只带了两顿的干粮。谁知排队排到我,得三天以后,带的干粮当天就吃完了。第二天,我饿了啃点红芋片,渴了就找点水喝,困了趴到架车上睡一会。第三天俺嫂子找人给我捎来了油馍,我狼吞虎咽地刚吃完就挨着我家打面,打完面后,天已经黑了下来,我拉着几百斤的面粉慢慢地踏上回家的路,到家时已十点多钟。

      嫂子听说我昨天饿了一天,心疼地说我:你真傻,咋不去小姑家找点饭吃。后来我小姑回娘家听说此事,还生我的气,说我见外,以后再不准这样了。

      我二十五岁那年,有人给我说媒,是陈庄的,初中毕业,就是家里穷了点,并且家中两位老人的身体都不太好,那时农村家中都差不多,一个席上一个地上的差别。俺嫂子一听是初中生就说:只要人好就中,女孩是菜籽命,以后日子慢慢过,就看自己有福没福。

      相亲是在陈庄北地见的面,两人距离十多米,机械的互问了对方一些家庭情况后就订了终身。

      当年腊月结婚,因俺娘在洛阳三姐家几年了,没回来,结婚时嫂子给我套了两床三表新的被子还做了一条印花门帘和几身新衣服。我哥给我找人定做了一个大箱子,买了一个茶瓶,一个脸盆,六只杯子。这就我的全部嫁妆,在当时,办的是相当排场的。

      结婚那天,我随迎亲的人步行到陈庄,拜堂时却不见新郎出现,一问才知道去南杨集买菜了。拜堂仪式也就省了,但招待客人是少不了的,俺婆婆掌厨做了两桌菜,一桌招待娘家送亲的,一桌招待其它客人。

      结婚后,刚过完年不久就没吃的,一个春季跟人家借了近两千斤红芋片,四口子人熬的煮的都是它,八个多月后老公公提出分家,我家分了两间土墙茅草房,一百四十斤粮食,六十斤红芋片。在门后头支了一个锅灶,那时都是烧煤或柴禾离了风箱无法烧火,又没钱买,家中也没木料做,就和俺婆婆家谁做饭谁搬过去用,这样搬来搬去,一搬就是四年多才买一个风箱。做饭没案板,一向不求人的我被逼无奈去娘家找俺嫂子,要了一个她们吃饭用的小圆桌子来蒸馍,擀面条,切菜。结婚第三年有了大儿子,孩子刚生下几天,几家亲戚在我家闹矛盾大吵大闹,把我气的两乳生疮,去小刘营做手木后导致没有奶水,孩子没吃的,俺嫂子给我送的几斤油条,鸡蛋,一斗白面我连一口也没舍得吃,都留着喂孩子。

      再后来虽能吃饱饭,但分家时的土房子后面还顶着几根柱子是我的心病,一心想着重新建房,钱又不宽裕。听别人说自已立窑,烧三窑卖两窑可赚一窑,我俩就决定自己立窑。一窑有两万多块砖,刚好够盖三间房,我俩就没日没夜的摔砖坯。头两窑烧好我们卖了够本,第三窑是赚下来的。可就在出砖时我眼前一黑,从窑顶一头栽了下来,把胳膊栽断了,好几个月才痊瘉。之后我们盖了几间瓦房,能住进瓦房就觉得很幸福了,没想到现在还能住楼房。这都是党的好政策,有了改革开放的好机会,才让我们全家走出去,凭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事业,积累了家业,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感谢党让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铁娘子赵启英的拼搏精神是毛主席时代一代人的缩影,她一生性情倔犟,为人正直,不怕吃苦,勇挑重担,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用他们自己的双手奋力拼博,拼出了一片天地,博出了人生精彩!

    【审核人:雨祺】

        标题:赵莉:铁娘子的往事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9050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