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康万涛:浅谈大众审美

  • 作者:岳明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10-17 12:49:10
  • 被阅读0
  •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常见的解读为: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己有,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被泯灭。

      如果单从审美的角度理解,占大多数的庸俗大众认为的美,就不是真的美,而是缺乏艺术修为的、凡俗的“美”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唐晓芙的眼睛并不顶大,但胜在灵活温柔,反衬出很多女人的大眼睛只是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唯一一次发现把大眼睛作为贬低词汇来做比喻的。政治家的讲话:大话、空洞、不恰当。一些大眼睛也空洞无神,搭配脸型、气质、形体却不合适、不匹配。

      世俗平常人审美,罔顾内涵,只要看见大眼睛、双眼皮就定性为漂亮。这种漂亮往往是缺乏艺术审美的艳俗体验。

      以前,家家过年都买年画贴墙,年画一概都是胖娃娃、大鲤鱼、大红大绿、富贵吉祥。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视野逐步开放,与世界同轨了,千篇一律的年画逐渐退出家庭视线,连千年非遗文化遗产,天津“杨柳青”年画都没落无人问津了。

      小时候学美术,最先画素描石膏像,模型头像都是大卫。古希腊美男子的审美标准,高鼻梁、凹眼睛,卷曲头发。

      受艺术熏陶,我对自己的容貌有了自豪自信,80年代,流行烫头,我也留长头发烫了一头卷发,揽镜自赏,活生生一幅大卫的石膏像呀,对心仪的美女同学就有了追求的信心。

      西方审美能把缺一只胳膊的维纳斯奉为美神,中国农民,你把刀架他脖子上,他也不会认可的。

      艺术圈总把荒凉、残缺、留白作为一种美的表现形式。让庸常艳俗之流无法接受。

      进入作协、美协以后,经常会有艺术圈的陌生人见面。有几次初相识,就有艺术家很突然地夸赞我的形象气质甚至胡须具备艺术美感,起初我还以为对方虚伪地客套,后来经常遇到这种事,便习惯享受艺术圈的氛围了,更不喜欢庸常的俗圈。

      有一个具备琴棋诗书画才艺、学心理学的美女同学,能从别人的眼神、细微动作看出人的心理活动和思维状态。四十多年没有见面,那次同学聚会,她仔细凝视我,说:“你这小眼睛太神秘了,根本看不出来你有什么心理活动,你成作家了,思维必然比一般人活跃,你这深邃的目光掩饰得好。”

      随外国影视进入中国,尤其日韩剧的风靡,小眼睛男子汉也逐渐被接受,被推崇,甚至有女星也以小眼睛著称(林忆莲),吕燕以小眯缝眼成国际模特冠军巨星。

      评价美丑没有标准答案,艺术界与俗人不会同频产生共鸣。

      感谢父母把我天然的“丑”打理得与众不同、超凡脱俗。

      一个家族有没有艺术审美基因和天赋,追根溯源,祖上出现过有功名富贵达人的家族,才会有精力有财力培养艺术文化才能,并烙印在家族基因里,世代传承。反之,贫穷低能家族,只能关注到吃饭穿衣基本生存问题,没有能力关注文化艺术精神层面,这基因也会固化到骨子里,想突破阶层需要几代人的改良。

      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已经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

      审美教育的缺失意味着人们无法欣赏和理解美。一个缺乏审美素养的人,可能在知识上很丰富,但在生活中却难以发现美、欣赏美。他们的精神世界会变得单调乏味,对生活缺乏热情和创造力。更为严重的是,审美教育的缺失将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缺乏对美的感知和欣赏,他可能会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美好事物的动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得冷漠、孤僻,甚至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无趣。更为糟糕的是,如果这种审美缺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普遍存在,那么它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审美能力直接影响人的价值观、世界观。

      2014年,中央电视台CCTV10播出了14集主旋律专题片《审美的历程》,并由中共中央党校《共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丛书编委会编辑出版了同名“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读本”

      把审美教育提升到理想信念高度。

      文艺(文化艺术)是体现美学的形式工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心动,让人的灵魂受到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一个没有审美能力的人,生活必然枯燥无趣,也没有体会幸福感的能力。

      古代经典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行程遇到村夫百姓时,总被视为妖魔鬼怪,仓皇逃窜。

      遇到真正的妖魔鬼怪,总要有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

      第一百回,唐僧回到东土大唐,太宗皇帝亲自迎接,“忽见他三徒立在阶下,容貌异常,便问‘高徒果外国人耶?’”

      贵为皇上、国之顶级的唐太宗,首先并不判断美丑而表达喜恶。马上看出容貌异常非同寻常,定非凡俗之辈。

      马上推断,师徒取经十万八千里,途经多少国度,艰难险阻,这几个异常的徒弟必然外国人耶。

      可见权贵高级阶层审美不看外表,直指人性,看透本质。

      明代大儒徐渭说过:“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同理,俗人判定的美与丑,必然不是艺术的美与丑,也讽刺那些没有艺术修养的俗人,要有自知之明,尽量缄口不言,不要班门弄斧,在艺术圈里评判美丑。

      我被俗人圈判定的“丑”压抑了几十年,甚至一度丧失了自信与自豪。老年时,遇到留学美国斯坦福的生物学博士,目前在国内基因学、细胞学、遗传学领域是学界扛鼎领军人。我们聊天过程中,他说:“你能按我的指导养生医疗,保证你恢复年轻时的帅气。”我疑惑了“第一次有人说我有帅气的底色,太意外,心情大好,自信满满。”相信他是从科学与艺术层面,观察骨骼架构、肌肉构造、遗传特性、得出的生物学结论。而俗人的论断只能给我带来烦恼和沮丧,没有任何价值。

      如果只是偶然接触科技艺术人士,我不会得出阶层差异对审美的截然相悖相反的认知。

      一次在北京琉璃厂逛艺术街区,看到一个画廊有新画家作品展出,信步而入,欣赏画展,身后画廊女老板搭腔询问有什么感想。探讨中,非同频共鸣,老板娘邀请我入座品茶,真正的明前龙井,雅室飘香。

      聊历史、聊文艺(文学艺术),聊到我这几天寻觅张作霖在北洋政府的痕迹,也就聊到我姥爷跟随张作霖的历史印迹。她说:“看你这老头这么帅气,你母亲一定很漂亮吧?”我当然认可,母亲在我心中一直就是美丽善良的。可她这结论前提是我帅气。我不敢认可。

      “你姥爷也一定漂亮帅气,以他的身份地位不可能找丑妻。你姥姥必然也是美女范。”

      我记得姥爷确有乡绅派头,但对姥姥没有记忆了。我姥爷能进入张作霖帅府做管家,大作家徐铎的小说《绝后鞭》中写了我姥爷赵文升偶遇张作霖进入张作霖嫡系的构思。书中写道 :“人和人相遇就是缘分,偏偏这时候,回黑山看望岳父岳母的张大帅走到了地头上,乡野间,地头上,一个眉清目秀的年轻人沐浴着春风认真读书,不由得让大帅想起了自己当年,偷偷地趴在杨景镇先生私塾的窗台上,听那书房里面琅琅的读书声……大帅便与赵文生攀谈起来。听说赵文生与原配妻子赵春闺是本家,同宗同族还是同辈人.便萌生了几分好感”。张作霖用人不喜欢身高马大的,他自己比较瘦小,不喜欢被俯视的感觉。眉清目秀的读书人,我倒没有继承多少,书生意气却继承下来,还生就一副高鼻凹目,连鬓络腮胡须,根根硬朗,桀骜不驯。似有土匪胡子基因。

      北京西城有个历代帝王庙,路过就想进去滋养历史的文脉。那天没带身份证,门口一名领导模样女士说:“手机里有备份也行。”我说:“手机里有备份,但是孩子给存的,我也不会操作,麻烦您帮忙调出来呀?”估计她也不会,嫌麻烦,说:“你就进去吧,我通知一下保安就行了。”然后她喊门卫保安说:“放他进去吧,这是艺术家老网红。”

      我暗自欣慰,难道我真有艺术家网红气质范?

      50岁以前,在俗世名利圈心情不爽,压抑、嘲讽、贬损、诅咒,积郁成疾,直至50岁以后,也有身体原因,再无精力和兴趣与俗人沟通辩驳。闯入高品位阶层、艺术圈,方享受到什么是志同道合,什么是得一知己足矣。豁然开朗。

      高品位艺术审美与低俗阶层不可同日而语,艺术人入了俗人圈,就是误入“罗刹国”,日常话题就是鸡鸣狗盗、蝇营狗苟。没有必要同流合污、入乡随俗。升华自己,远离罗刹国才是第一选择。

    【审核人:站长】

        标题:康万涛:浅谈大众审美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21268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