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在人的一生中,饮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事情,所谓“饮食男女”是也。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饮食习惯大相径庭。最讲究吃的地方,大概数广东、福建、港澳、江浙、两湖、四川、重庆和安徽一带了吧。自古以来,江南乃富庶之地,鱼米之乡,于饮食方面最为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敢吃,也会吃,煎炸烹饪无所不会,鸟蛇虫蚁皆为美食。就广州来说,仅早上一顿早茶就有十几道如虾饺、叉烧包、甜点、蛋散、烧麦等点心和小吃。高兴起来,隔一段时间吃一次龙虾、大闸蟹和“佛跳墙”也有可能。即使在农村,鸡鸭鱼肉、肠粉虾饺、海煲汤鲜锅等亦是常见美食。
相比之下,北方特别是豫北农村一带的饮食就简单多了,这是因为相对南方来说,北方曾数百年饱经战火蹂躏,民不聊生,解放前历经“水、旱、蝗、汤”等天灾人祸,非涝即旱,十年九灾,农民被迫离乡背井,四处逃难。虽地处平原之地,却世代穷困潦倒,食不果腹,能勉强糊口活下去就算不错了,哪还能在饮食上讲究许多。习惯成自然,以至于后来虽脱贫后又步入了小康,在饮食上依旧农耕传承,现在虽已有了不小的改善,但根深蒂固的传统尚未动摇,骨子里饮食习惯依然是一层不变。
豫北农村的饮食主要以面食为主,“馍菜汤”和面条是一天三顿饭的标配。早上基本是小米或玉米粥加馒头,中午大都是捞面条、饸饹、烩菜,晚上又是玉米粥或汤面条、糊涂面条、粉浆饭,有时为烙饼。为了省事,有的家庭还会用轧面条机一次性轧上几十斤面条晾干,天天吃上一顿干面条。吃菜上以素为主,除少量肉类外,一年四季萝卜白菜、冬瓜南瓜、茄子加咸菜当家,也爱吃豆腐粉条红薯等。土豆、西红柿、洋葱等算外来之物,仍做不得主菜。炸一次油条、包一顿包子、饺子就算是改善生活,炖条鱼或炖只鸡已是很奢侈了,谈不上优选精细食材、讲究刀工火候、烹饪料理、色香味俱佳的饕餮盛宴,更不习惯于喝茶、咖啡、红酒等“高档“饮食文化。
逢年过节,豫北农村的饮食也是简单的很,大年三十和初一的早上、中午和晚上,一般也就是极单一的两顿饺子、两顿猪肉大葱烩菜而已,绝无其他。只有在有重要客人和操办红白喜事时,才摆上四碗八碟、凉热素荤的菜品、甜羹汤和鸡蛋汤。在山区农村,即使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也是约定俗成,熬上几锅大烩菜,加上大米、馒头招待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
在我看来,豫北农村人大都老实巴脚,性情朴实,淳朴憨厚有余,在思想观念上仍是习惯于“粗缯大布裹生涯”。温州人十七、八岁就独闯天下,勇当“弄潮儿”,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奋力打拼,老头、老太太们也敢于在经济大潮中大显身手。而遍看豫北等地,普遍不到五十岁就无所事事,每天早上在广场跳跳操舞、唱唱歌,打打太极拳,练练剑,下午和晚上搓搓麻将,优哉游哉。由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意思维,过去城市中曾有过的辉煌和优势,种类齐全的工业部门,如制药、造纸、电子、纺织、针织、火柴、自行车、日化、电器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甚至全军覆没。农村也还有不少农民长期靠“一亩三分地”种田为生,虽说产量年年提高,但种粮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有时一遇旱涝之灾或“谷贱伤农“,粮食价格上不去,收入亦是有限。近年来,年轻人大都靠外出打工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经济上的不宽裕,也大大限制了“饮食文化”的品质。即使有少数人靠着聪明才智和勤劳打拼致富,也容易“小富即安”,自我满足。因此,要改变“粗茶淡饭”的饮食习惯,提升饮食档次,必须改变思想观念,勇于开拓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大面积提高豫北老百姓的富裕程度,才能不断向健康、先进的饮食文化转变和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