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市只有20多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却管着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比新疆的面积还要大。
赵述岛是三沙伸向大海的一个小岛,为纪念明朝赵述奉命出使三佛齐而得名,全岛只有600米长、300米宽。或许为了表达对大海的深情,守岛者用钢材和木板搭了一个伸向海面几十米的圆形观景平台。置身其上,只见波涌天际,浪飞前后。当年苏东坡只在长江上泛舟就惊呼“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他若来此,又当何如?
观景台下用绳子吊着一个大网箱,平日不用去管它,总有一些宝贝主动爬进去。那天,我们好奇地拉起网箱,除了各种鱼、贝之外,还发现了两只硕大的鹦鹉螺。鹦鹉螺与凤尾螺、唐冠螺、万宝螺并称世界四大名螺。这鹦鹉螺的奇妙在于它的结构:全壳分为30多个相互隔绝又能随时相通的“气室”,螺就住在最里面的一个“气室”里,指挥调节各室的空气和水,决定整个螺身的沉浮。就是这么个小东西,启发人们发明了潜水艇,所以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就名“鹦鹉螺号”。有谁会想到在餐桌上吃了一只鹦鹉螺,却是吃了一艘潜水艇呢?
我们正翻看网箱,忽有一只乒乓球大的螃蟹“啪”的一声飞出,落到远处的礁石上。哎呀,螃蟹本是在沙地里横行的笨家伙,且靠硬壳护身,想不到在这里竟碰上了会飞的品种。按照仿生学原理,人类或许能基于此又发明出一款会飞的坦克,海陆空全域作战,威力无穷。
赵述岛旁还有一个小岛——北岛,那里设有海龟保护中心。绿海龟是唯一在中国产卵的海龟,而它们最主要的产卵地便在北岛。小海龟出生后游向海洋深处,约二三十年后才性成熟,但它们即使在千里之外,又过了这么多年,也要回来产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本能和惊人记忆啊!不禁遐想,如果能仿生开发出一种增强记忆的药物该多好,吃上一粒,万事万物过目不忘。
我站在观景台上,遥望太平洋,远处有巨轮贴着天边隐隐漂过,近处的大鲸鱼在翻身喷水。这大海里还浸泡着多少知识与奥秘,等待人们去探寻。
和大海里一样,岛上也生机勃勃。这里是没有淡水的,但科技的进步,已使海水淡化变得很简单,完全可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而那些红花绿树,只靠雨水就能顽强地生长,把每一寸沙石地都打扮得格外美丽。一种名“厚藤”的草质藤本植物极耐盐碱,叶圆而厚,藤韧而长,泛着油绿的光,铺满全岛。它们托举着随处可见的红色三角梅,于是,这岛就像汪洋中漂浮着的一丛鲜花。更远些的岛上还有一种野牛,据说是明清战乱之际,由大陆来避乱的居民带来的。它们靠着雨水、潭积水、绿草活了下来,并传宗接代到今天,可见生命的顽强。
在西沙群岛的主岛永兴岛上,一棵我从未见过的榄仁树引起了我的注意。树有两抱之粗,树身被台风和海浪雕刻得沟壑纵横,一团团鼓起的黑色疙瘩就像生铁铸成,透出历史的沧桑。树旁有一块石碑,上刻“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背面刻有一个军舰铁锚并四个大字“南海屏藩”。这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时的中国政府派官员和海军收复、建设海岛的纪念。其实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之前,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也曾勘定西沙宣示主权,在几个岛登岸、升旗、鸣炮、立碑,并从大陆带来牛羊放生。这些汪洋中的小岛,从未离开过祖国的怀抱。
现在,赵述岛上更是建有一个“华夏沃土林”,它是由全国各省区市送来的土壤拼接而成的。在各省区市的土壤上,分别栽上一棵椰子树。从高处望去,这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方阵。海风吹着凤尾般的椰树叶“沙沙”作响,绿的、黄的椰子则如灯笼般挂在半空。每一个有缘来岛上的人都会到本省区市的那棵椰树下留个影,把自己的心留在三沙。
我站在三沙,遥望大海,身后是可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