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不谈爱情谈放牛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女儿节。每到七夕节,总让人想起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动人故事,让人想起和向往那纯洁美好、坚贞不渝的爱情。
七夕节,于是成了中国无数文人骚客的写作素材,大家纷纷写文褒扬歌颂坚贞纯洁的爱情故事。
可是,我在这个七夕节却不谈爱情,只谈放牛。
其实,在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里,有一个非常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那就是媒人老牛。当初牛郎天天放牛,对老牛照顾有加、视若家人,有什么心里话也向老牛倾诉,平时与老牛在一起生活,与老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听了牛郎的心事,老牛也为牛郎没有老婆而着急。别看老牛平时不说话,但关键时刻却最顶用。他指点牛郎偷拿了织女洗澡时放在小河边的衣服,从而让牛郎与织女相识,并结为夫妻。
最后,织女被王母抓回天庭,牛郎心急如焚,不舍但也无奈。在关键时刻,他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披上牛皮披风,将一儿一女放进两只竹筐里,挑起竹筐飞上天追去,这才有了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感人故事。
牛,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伙伴和得力助手。牛的性格勤劳稳定、吃苦耐劳、忠厚老实,且重情重义,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人们对牛的喜爱,可以从众多关于牛的神话故事和俗谚俗语中得到印证。
譬如“牛不吃水强按头”,用来比喻强迫别人做不愿做的事情。“牛耕田,马吃谷”,比喻待遇不公平,做事的受苦,不做事的却享福。“老牛亦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形容老牛能自觉地勤奋吃苦的。更有鲁迅先生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对人民大众的深厚感情和奉献精神。
还有标注季节气候变化,与牛有关的江南俗谚:七月半,放牛俫子伴田埂!意思指是到了农历七月十五,天气转冷,放牛娃得寻找背风的田埂躲避寒风了。
这条形容天气季节变化的放牛的谚语,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放牛的事情。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从上小学五年级以后直至初中毕业,我是“跟过几年牛屁眼”的。“跟牛屁眼的”,在我们当地是指专门放牛的人,有贬抑的意味。因此,村里老人在教育自家小孩时,总会这样说:你如不努力读书,就要“跟一辈子牛屁眼”。
因为耕种的需要,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那年,父亲与舅舅到渣江街上“赶八”,合伙买了一头老黄牛回来。那是一头母牛,买回来的时候肚子里就怀了牛崽。父亲和舅舅算计,等过几个月时间,买回的一头牛变成两头牛,划算着呢。
买回牛后,放牛便成了我放学回来干的唯一事情了。其实,相较于扯猪草、扒柴火等事情,我打心眼里更喜欢放牛。毕竟,老黄牛性格温驯听话,也很聪明通人性,我把它放牧在山间低头,不用管它,老黄牛也不会偷吃庄稼或蔬菜,我就可以专心与其他放牛的伙伴们去玩。
那时,我们生产队共养有四头牛,两头黄牛,两头水牛。我家的母牛性格温驯,另一头黄牛是头公牛,公牛与母牛之间不会斗架,也省我少了很多担心。我们四个小伙伴,将牛放到山上后,任它们放肆地去吃草,我们几个就在山头找块平整的石头,开心地玩起扑克或捡石子的游戏。
那几个月时间,我们全家对母牛好吃好喝地伺候着,耕田时也舍不得让它太累。大概七八个月后,老母牛产下了一头活泼可爱的小牛崽,那是一头小公牛!
浪漫七夕,携手相伴
母牛生下小黄牛后,又勤勤恳恳地耕了三四年田。到这时,母牛就已经如同一个耄耋的老人,愈发地显得老态龙钟了。后来,老黄牛连拉犁耕田都拉不动了。
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冬天,老黄牛吃不了东西。父亲煮好细米糠后再放进几个生鸡蛋,送到老黄牛的面前,它也不吃了。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父亲念叨着,心中涌起一丝不祥的预感。我站在牛栏前,分明看见面前卧着老黄牛的眼睛中,竟涌起了一层朦胧的水汽。
牛栏外,天上下着雨滴,那是老天掉落的眼泪。
终于,在那个雨雪交加的冬夜,老黄牛带着满身的劳累和不舍,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她还刚满三岁的孩子。
俗话说:“三岁牯牛,十八汉。”小黄牛长到三岁的那年,父亲第一次教它耕田。在我们乡下,小牛第一次学耕田叫“押教”。下田时,舅舅用绳子牵着小公牛的牛鼻子,父亲则将重重的犁铧套在小牛的肩膀上,在后面用竹条驱赶着让小牛拉犁耕田。
小公牛在“押教”前,只管自由自在地撒野,只顾吃好好喝地过着,哪里吃得了这个苦。小公牛最初自然是十分抗拒的,不愿拉犁耕田,希望尥蹶子跑路。但是舅舅紧紧拉着它的牛鼻子不松手,父子则狠狠地用竹条一下下地抽打着。竹条重重地抽打在小牛的背上、屁股上,每抽一下便是一条血痕。
小公牛挣扎着、哀嚎着。我站在田埂上,心也在哀嚎着。但是,小牛的挣扎和哀嚎都是徒劳的,最后一切都得认命。
在生活面前,我们何尝不和小牛也一样,虽有挣扎和哀嚎,但是最终都得认命,都得任凭生活肆意地折腾。
浪漫七夕,携手相伴
小牛长大后,变得高大威武,四条腿粗壮而挺拔,浑身毛色金黄油亮,妥妥的一个牛中帅哥。
学会了耕田耙地的小牯牛,因为高大威猛、体格粗壮,拉起犁来显得格外轻松,游刃有余。漂亮的体型和矫健的步伐,引得路过的农人纷纷驻足观看、啧啧称奇。每当这时,在后头扶犁耕田的父亲,总是一脸的骄傲表情。
但是,父亲的这种骄傲没有保持多久,就完全化为了泡影。在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小公牛被人牵走了。
第二天清早,父亲去放牛时,只看见空荡荡的牛栏,矫健俊逸的小公牛不见了。此后,任凭父亲和舅舅找遍附近方圆几十公里,母亲和舅妈如何伤心哭泣,小公牛却再也找不到了。要知道,那时一头年轻健硕的公牛,可以值七八千乃至上万元。而农村当时一家人的总收入,还不到二三千元。这是丢了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啊。难怪母亲和舅妈哭得如此的伤心。
自此以后,我家再没有养过牛。我虽再也不用“跟牛屁眼”了,但这段放牛的往事却让我永远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