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普照楼
从1990年夏初度造访蓬莱阁,留下一张加长版的蓬莱全景绝版风景照,到2008年夏第三次莅临“人间仙境”,那居于丹崖山巅之上,占据玉树临风的C位,太明显、太突出十分抢镜的普照楼,一直就是我心目中首屈一指的蓬莱标志性建筑。
时至今日,我似乎有资格代言它,因为34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它、研究它,对它已是非常熟悉了。我毫不意外地发现,到过蓬莱的游客难以计数,但似乎所有人对高大的蓬莱阁的印象,远不如这普照楼的来得刻骨铭心!
普照楼,为3层砖木结构,楼身6棱,楼顶斗拱,内设扶梯盘旋而上,顶层为木结构6柱支撑,形状酷似亭子。说它绝,就绝在它耸立于蓬莱阁东北角的一处弹丸绝壁之上。远远地欣赏它,就自然有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觉!
最初的普照楼,夜晚使用燃油灯发光,作为夜间航行船舶导航的灯塔,故又名灯楼、灯塔;直到1950年代,普照楼西部的老北山灯塔重建启用后,它的助航功能才宣告结束;1958年以新工艺重修并加高后,普照楼成为蓬莱阁古建筑群的制高点,它也摇身一变成为蓬莱阁古建筑群的翘楚。
说到普照楼的这次华丽变身,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陶成忠。1958年重修普照楼时,陶成忠做出了突出贡献。
蓬莱阁,系一座双层木结构阁楼建筑,覆以黄色琉璃瓦,重檐八角,气势雄伟,富有鲜明的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特色。它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巡抚李戴于其旁增建了一批建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知府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主持进行扩建,使其大具规模,后又得以多次修缮,至今仍保持着北宋原貌。
同治七年(1868年),清廷为了便于登州水道和进出蓬莱港的船舶夜行,专门在蓬莱阁东北角的丹崖绝壁之上,建造了一座用以导航的普照楼,又名灯楼、灯塔。别看它仅仅是占地25平方米的3层砖木结构建筑,比旁边的宾日楼略高一些,楼身6棱,楼顶斗拱,内设扶梯盘旋而上,顶层为木结构6柱支撑,形状似亭子,周匝木扶栏。
1941年,普照楼不幸损坏后,人们在西面的老北山新建了一座灯塔替代它,它的助航功能便结束了,之后因缺少维护,渐渐成为危楼。1958年,政府决定重修普照楼,加高过阁。木工工程任务自然落到了具有当地最高技术水平的蓬莱县生产联社木工作业组。
陶成忠,就是木工作业组的组长。别看他年仅33岁,却已有近20年的工作经验了,其技术可谓精湛,以建筑构件、木雕、风箱(烧火做饭用的“风匣”)等木器制作名扬一方。
陶成忠接到普照楼重修的任务后,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动力来自任务光荣,重修普照楼万众瞩目,传承中华文化,为蓬莱增光,影响深远。压力是普照楼为木质斗拱结构,技术复杂,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人才匮乏,在蓬莱难以找到制作斗拱的木匠,且楼体面积小,地处悬崖绝壁,搭脚手架非常困难,无法在楼顶制作;又因楼体背向大海,工程器械根本用不上,人力安装施工难度与风险极大。
经过现场勘查和周密思考,陶成忠提出了“改进斗拱、分件制作、现场组合、滑杆吊装”的施工方案。获得批准后,他选拔技术过硬的人员组成施工队,到现场测量尺寸,绘制草图,确定用材。回到车间后,设计斗拱构件造型与尺寸图,精心选料,分工制作。
普照楼的此次重修,计划要加高砖体结构和旋梯,原来上面所有的木质构件都要更换、重新制作,虽然体积并不大,但其位置险要,难度和风险很大。为了打牢基础,陶成忠先与土建工程队合作,带领人员加高盘旋扶梯,预制顶层楼板,制作匝木扶栏、门窗、6柱与基座等构件,为安装斗拱做好充分且稳妥的准备。
斗拱是中国建筑上的一种特殊构件,用拱形和方斗形木块层层交错叠加而构成,具有结构与装饰的双重功能,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彰显风貌,保护楼体和门窗免受日晒、雨淋的损害,斗拱重量经过梁、柱传递至托层。
普照楼的斗拱为六边形,体积较小,6面挑檐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为确保万无一失,陶成忠充分考虑到楼体建在海边悬崖上,是蓬莱阁的最高建筑,斗拱体在顶端,长年受海潮大风的侵蚀及地震等影响,一旦斗拱坍塌,全盘皆输,所以绝对不能用劣质木材和易腐蚀的铁质固件,必须在榫卯结合技术上下足功夫,确保遇有强风暴和地震不致“散架”,通过斗拱弹性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从而平衡稳定住楼体。
历史的机遇,让陶成忠的榫卯技木特长发挥了作用,这与其父亲的技术传授有关。其父亲陶守祥,是当地有名的木匠,榫卯与木雕技术高超。陶成忠在他的影响下,自幼接触木工工具,耳濡目染他的手艺,12岁学割锯,14岁学做木匠活儿,继承了父亲的木雕与榫卯技术,17岁成为木匠,与师哥毛俊升在掖县开木匠铺,后来去了大连甘井子、金州等地,在建筑工程队做木工,熟捻于心的斗拱技术和施工程序,为新中国成立后去蓬莱参加工作奠定了基础。
普照楼木拱的分解构件在工厂制作完成后,搬运上蓬莱阁场地,在普照楼前面的小平台上进行分体组装。完成组装后的斗拱很重,人力吊装风险大,为确保万无一失,陶成忠早有安排,在事先搭建好的脚手架旁,斜搭上几根对接好的圆滑粗木杆,楼顶固定一根代替滑轮的承重圆木,形成滑杆式“人力起重机”。施工人员按直拉、拽拉、助推、定位分组,陶成忠亲自在楼顶组织上拉和定位安装。吊绳设置好后,下面的人捆住构件,然后全体人员共同行动,上提、下拽、助推、定位,一气呵成,顺利将斗拱主体构件安装成功。后面附件的安装、修饰、描绘、油漆等工作也顺利完成,普照楼终于获得了新生。
耸立在危岩之上的普照楼,建筑风格国内绝无仅有,与法国的比萨斜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近看危楼悬空,摇摇欲坠;远观鹤立云端,飘飘如仙。它与宾日楼、吕祖殿等共同组成仙境蓬莱的特征性标志,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建筑。虽然普照楼的灯塔作用已经消失,但它在蓬莱阁景区以挺拔的身姿巍巍高耸,气度早已是登峰造极,陶成忠重修普照楼的华丽登场,冠压群芳,成为蓬莱阁风景区的惊艳之处、标志性的最美!
或许普照楼至今还未意识到,它已然自觉不自觉地抢了蓬莱阁的风头。不信你瞧,一进蓬莱阁景区的大门来,远远的,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它的英姿;我就曾在东炮台方向,以它为背景拍过很多照片,悬崖之巅的一座灯塔,衬着前面的水城,旁边的大海,构图那叫一个绝美无比;1991年8月24日,我的一张突出普照楼的风景照《蓬莱秀色》,在《星期天》报上得以刊登。
登上丹崖山巅,来到近前细观普照楼,更是令人慨叹,悬崖之上巍然挺立,窈窕身段英姿飒爽,以致很多人都误认为它就是蓬莱阁了!不信,你就看看众多蓬莱阁景区的风景照,普照楼肯定是绝对突出绝对抢镜绝对出彩的那一个!
我曾经还租下一条快艇,在蓬莱水城里转了一大圈,然后向着开阔的海面驶去。这蓬莱阁景区,3面环海形如宝葫芦横卧在大海之上。我从海面上仰视蓬莱阁,但见壁立千仞,围绕着环形的悬崖边,景区的建筑各具风姿,那座别致的灯塔——普照楼,则是更显无穷魅力!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蓬莱阁古建筑群又经过多次修缮,风景区的建设日新月异,国内外游人如织,你如果身临其境,一定会在丹崖山东侧的城堞旁留影,无意中你就突出了普照楼的英姿,而“全国四大名楼之北方唯一名楼”的蓬莱阁反倒“不露声色”了!
2024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