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冬日的暖阳洒满广袤的华北平原,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我从合肥乘上G2806次高铁,抵达地球村最大的庄子——石家庄。又驱车一个小时十分钟,来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革命三大摇篮之一的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地方。触摸历史脉搏,接受红色教育,感悟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
西柏坡于我并不陌生。早在十四年前,我在中共安徽省委党校脱产学习期间,异地教学就曾来过梦魂萦绕、向往已久的西柏坡。每一次身临其境,都是“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
01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西部的建屏(今平山)县,是太行山区滹沱河北岸的一个寻常小山村,约莫七八十户人家,在南方,应该算是一个很大的村落了,但在北方,只能称得上是小村庄。它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水土肥沃,鱼米之乡。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叫“柏卜”,始建于唐代,这里的村民为了抵御风沙袭扰,防止水土流失,喜爱种植柏树,代代传承,年年积累,山坡上便形成了成片成片的柏树林,郁郁苍苍,翠绿成荫。不知从何时起,老百姓干脆因树取名,就把这个地方称之为“柏卜”。后来该村一位私塾先生认为“卜”不够文雅,也不够形象,显得土气且不能代表这里的地貌特征,还涉嫌张扬“摆谱”,便自作主张将“卜”改为“坡”,坡上长满了茂密的柏树,“柏坡”,名正言顺,形象生动。又因为坡的东边也有一个小村庄叫“东柏卜”,遂将“西柏卜”改称为“西柏坡”,后来两个村索性整合成一个村,统称西柏坡村。
1947年3月,蒋介石把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所谓“斩首行动”,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嫡系将领胡宗南亲率25万装备精良的国军大举进犯延安,当时在陕北的解放军只有2万多人。10比1的悬殊兵力,形势相当危急,中央果断做出了决定,暂时撤离延安。
临行前,毛泽东像往常一样,依旧十分自信和坦然,对西北野战兵团的将领们和前来送行的老乡们说,我军打仗,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是要回来的嘛,我们要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3月18日,中共中央撤离延安,3月19日上午,西北野战兵团主动放弃延安,当天下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大摇大摆的进入延安,“占领”了一座空城。
为了有序的撤离延安,更好的领导和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党中央作出明确的分工,随即成立了三个委员会:中央前方委员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林伯渠等组成,继续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毛泽东在条件极端艰苦,环境极其险恶的情况下,从容地指挥着西北和全国各个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行动,真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中央工作委员会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彭真、康生、陈伯达等组成,向华北转移,一方面寻找新的可以替代延安作为党中央和解放军指挥部的所在地。另一方面指导晋察冀军事斗争,统一解放区财经工作,建立华北财办,组织军工生产。中央后方委员会则由叶剑英、杨尚昆、李克农、李维汉、邓颖超等组成,负责统筹后方各项工作。
02
在选址问题上,以刘少奇、朱德为首的中央工委经过细致研究与慎重考虑,决定选择西柏坡为党中央驻地。当时大家意见并不一致,也有多种方案,但最终选定平山县的西柏坡,理由有三:首先是群众基础好,平山县建立党组织早,1931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党员数量多,到1946年,平山县党员人数已达2万多人,是河北省党员人数最多的一个县。当年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八路军领导机关驻扎较多的县就是平山县。其次是地理位置好。西柏坡位于滹沱河北岸、平山县中部,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个朝阳的马蹄状山坳里,面前有开阔的河谷平地,一面临水,三面环山,西去进入太行山腹地,东下沿河大道直达华北大平原。虽然当时村子里很多房屋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烧毁,但是青石基础还在,便于重建。全村只有几十户人家,村小人少目标不大,村后是不太显眼的柏坡岭,岭后群山叠翠,便于保密和疏散。平山县城距华北交通枢纽石家庄仅4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再者,物产丰富。西柏坡处于滹沱河岸边,河水淤积厚土于河谷,形成了肥沃的产粮带,沿河两岸稻麦飘香,民康物阜,南宋爱国诗人文天样曾有诗曰:过了长江与大河,横流千仞数滹沱。聂荣臻第一次来到平山看到滹沱河沿岸一块块河谷平原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时,就曾赞赏道:“真是晋察冀的‘乌克兰’!”。
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于1947年5月进入西柏坡,从此这个太行山区不起眼的小村庄就与中国的命运紧紧的连在了一起。次年3月,中央后方委员会也到达西柏坡。
遵照中央指示,在刘少奇的主持下,在西北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在陕北神泉堡公布,“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随后土地改革的浪潮席卷了各个解放区,千千万万贫苦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摆脱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分得了田地,祖祖辈辈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翻身农民热泪盈眶,知恩图报,纷纷参军参战,保家卫田。
03
1947年11月6日,在中央工委的指导下,晋察冀野战军发起了对石家庄的攻击,解放军从西南西北两个方向,先后突破了外围防线,12日便占领石家庄。国民党自诩可固守三年的石家庄仅用六个昼夜的激战便宣告解放。石家庄的解放,开创了我军攻坚战夺取大城市的范例,创造了石家庄城市接管的成功经验,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扭转了晋察冀军事斗争的局面。短短几天,工厂复工,商埠开门,学校开课,铁路通车,各行各业稳定发展,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组织建设提供的试验田,也为中共中央移住西柏坡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流不息的黄河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沧桑。1947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在陕北吴堡县川口击辑东流,前往西北坡与中央工委会合。1948年4月,周恩来、任弼时等前委领导先期到达西柏坡,与工委会合。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才移驻到西柏坡,历时一年零两个月。西柏坡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为了保证中央前委首长的安全,同时也是为了防止信息泄露,主要领导人都使用了化名,毛泽东化名为李德胜,周恩来化名为胡必成,寓意解放战争必胜,中国革命必成。任弼时任昆仑纵队司令,于是就化名为史林,陆定一任政委,于是化名郑位,均为谐音。
04
1948年9月8日至13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以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为中心议题,要求全党全军努力克服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克服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的倾向,提出了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伟大战略任务。
在西北坡,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谱写了中华民族军事史上的灿烂篇章,领导了全国人民解放战争,指挥了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取得完全胜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军事力量,使中国革命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周恩来曾经诙谐的说,我们西柏坡这个指挥部,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而是天天往前线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
西柏坡毛泽东旧居前后有两个小院,前院有一个磨盘和猪圈,当年毛泽东不让卫士们拆掉这些东西,他说我们走后老百姓还要用。树下石磨盘旁既是他夏天纳凉的地方,也是他和战友们工作的场所。毛泽东喜欢在床上看书学习,床是他的第二办公桌,磨盘则是他的第三办公桌,他经常把地图、文件摆在磨盘上,调兵遣将,指点江山。大家都说,主席在磨盘上布下了雄兵百万。
善于审时度势的毛泽东,把战略决战的第一战放在了东北这块黑土地上,提出了夺取锦州,“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遵照中央指示,东北野战军集中了70万兵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画上的圆满句号。在激战辽沈的同时,中共中央组织了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振林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任前委书记,11月6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60万人与国民党80万军队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大较量。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和改变国民党军队55万余人。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挥师入关的东北野战军与华北部队并肩发起了平津战役,1949年1月15日,攻克了坚固设防重兵把守的天津。为了使古都北平免受战争的破坏,解放军积极争取和平解放北平,最后促使傅作义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北平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都北平,完整的回到了人民的怀抱,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各界人民涌上街头,欢迎自己的队伍。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在三大战役的日日夜夜里,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昼夜不停的把粮食、弹药和其他物资运往前线,战斗打到哪里,人民群众的小车和担架就在哪里。三大战役共动员民工886万余人,担架36.3万副,大小车辆101万辆,牲畜206.7万头,粮食85476万斤。当时解放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05
阳春三月,满怀着胜利喜悦的解放军将领们,齐聚西柏坡,纵论各战场的大好形势,憧憬着新中国的美好未来。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胜利召开,毛泽东做了重要报告,二十多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先后发言,全会研究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根本途径。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国性胜利,面对即将诞生的、无数先烈和战友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新生人民政权,毛泽东谆谆告诫全党,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做出了六条规定: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在西柏坡,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还频繁邀请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共同商谈建国大计。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北坡,赴京建国。毛泽东意味深长的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要进京赶考去。周恩来会意地说,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到达北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下午在西苑机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旌旗猎猎,战功赫赫,在战火中百炼成钢的人民解放军,将担负起保江山的历史重任。
1949年10月1日,是中国人民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30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新中国宣告成立。它标志着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建设民主、文明、富强的新国家的光辉道路。
06
从1947年5月中央工作委员会进入西柏坡,到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北坡,党中央在西柏坡生活战斗了二十二个月;毛泽东从1948年5月27日到达西柏坡,到1949年3月23日离开西北坡,十个月差3天,在这里辛勤工作290多个日日夜夜,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筹建新中国,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青青的西柏坡岭,蓝蓝的滹沱河水,简朴的农家小院,处处都记载着革命先辈工作、生活的足迹,领袖们的英雄笑貌,战友间的欢歌笑语,将永远成为人民缅怀历史的美好回忆。
一个转身,岁月变成了故事;一个回眸,光阴变成了风景。可以说,西柏坡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风水宝地,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过了70多个春秋,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描绘的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已经变成了现实。他们建树的丰功伟业所铸就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西柏坡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自强不息,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后记】这次来西柏坡,不仅仅是到此一游,看看热闹,我是自带任务清单的。要搞清楚三个问题:一是西柏坡的由来;二是党中央为什么来到西柏坡?为什么选址西柏坡?三是党中央在西柏坡住了多久?干了哪些大事?为此我走访了当地的村民,采访了导游和解说员,终于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