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沟人的命脉
文/刘元兵
说起赵家沟的水库,还有一段赵家沟人惊天动地的创业史。
70年代初期,伟大领袖毛主席就号召全国人民“农业学大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狠抓农业生产,让农村和农业把水利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20世纪60年代,赵家沟六队这里只是一个“大堰塘”。原龙虎公社一万余人,在经历过“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后,在1966年春,由国家出一定补助,老百姓出力,开始了水库的初建工程,将低处的16户人家搬迁至高处,靠人工挖掘出一个大堰塘。保证了周边生产队的用水。
为了掌握水利这个命脉,确保农业生产。1974年龙虎公社再次提出来扩建赵家沟水库。地处赵家沟水库的社员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居住在赵家沟六队的近九十户(三百余人)搬迁,湖广填四川以来,他们祖祖辈辈生活于此,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对于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哪里舍得离去啊!
搬迁时,政府动员接收的生产队,划一块屋基地和一块自留地,再修建三间土坯房,一间猪圈,没有任何资金补贴。他们顾全大局,大包小包,牵猪挑粮,离开故乡,就像现代的三峡工程搬迁的人一样,掉下了难舍的眼泪,离开了赵家沟这片故土,分散到了龙虎公社7个大队。赵东安一家人就是赵家沟六队的,他舍不得湖广填四川时祖辈就居住的赵家沟,恳求政府答应搬迁到了离家仅几块田地相隔的赵家沟四队。
那时,没有什么大型机械,全靠人工肩挑背磨。好在,赵东祥家有一辆鸡公车,赵东祥就推着鸡公车去水库工地,推泥巴。为了多挣工分,一车要推上三四百斤。由于水库工地路面都是泥土,推起来很吃力,常常汗流浃背。张桂芳就在前面用一根绳索,挂在肩上,吃力地拉着。遇到坑的时候,张桂芳的脸都几乎贴到地面,汗水湿透了她的布衣。赵东祥就像一头牛一样,双手掌杠,双肩前倾,双脚箭地,用尽了浑身的力气,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进。泥巴是从水库的底部往坝上蚂蚁搬家似的运输,随着大坝的修高,推泥巴就更吃力了。天黑了,东祥两口子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东祥简单修理一下鸡公车后,就瘫倒在床上。这时,张桂芳拿出碘酒,给东祥磨出血泡的肩上、背上搽药。剧烈的疼痛,东祥也没有叫出声来,只是默默地承受这一切。
修建水库时,每个大队在水库工地红花梁子半山腰上,搭建一个工棚成立伙食团。6个伙食团都搭竹笼蒸饭。伙食团不够用,很多地方的民工分配到赵家沟五队、四队的家家户户做饭,搭铺。赵东祥家里的地上铺上一床席子,供宝塔大队的四个民工居住。晚上民工们和衣而睡,疲惫的民工吃过从家里带来的红苕稀饭或者咸菜饭以后,蜷在地上就鼾声大作。满屋子飘溢着疲惫的鼾声和汗水的味道。处于那个困难年代,当时老百姓哪来的米啊,民工们说的是蒸饭,大多数人带来的都是些红薯和腌菜。
水库工地人山人海,号子飞扬,广播里传出激昂的歌声。“农业学大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等巨幅标语粉刷在山腰上。“青年突击队”“党员突击队”“干部突击队”等红旗,迎风飘扬。那场面好不热闹。
热闹的背后也有眼泪。
1975年春荒的时候,龙虎公社很多家里没有了大米,就连红苕也不够吃了。光荣大队的一个刘姓男子,一早从床上爬起来吃早饭,吃了赶往工地,白天消耗体力很大的他吃完一碗,再舀第二碗时,见铁锅里所剩无几,他想到儿子女儿还没有吃饱,于是吃了半饱,丢下筷子就前往工地担泥巴。为了多挣工分,他一担都是200多斤以上,到了近中午时,他突然头一晕,就从水库坝上摔了下去,自己担的泥巴随着他的身子,滚落在大坝的低端,刘姓男子的颈部直接撞到大坝的基脚石头上,加上自己担的泥巴的撞击,瞬间男子就没有了呼吸。这位坚强男人用自己挨饥受饿让儿女吃饱,体力不支,牺牲在了水库大坝上。这时全体社员都放下担子,一手抹去脸上的汗水与泪水,向男子致哀。过了半小时,工地又恢复了热火朝天,嬉笑漫天的场面,社员们用行动面对一切。
后来当取土的红花梁子挖到一定的高度后,一天下午大家正在忙碌,泥土突然塌方,直接掩埋了龙虎大队的一位妇女。另一位妇女被埋了一半,大家奋力抢救,保住了妇女的性命,但是却留下了残疾。
水库即将完工,公社分派任务各生产队,派人去风岭寺修建引水渡槽。智慧的龙虎人民在资水河上游修建拦水坝,然后从通往广新的山脊下面打穿山洞,再开山劈沟,修建一条一公里的引水渠,利用水的落差冲动四个大水泵,发出电能,供全公社的打米磨面用,余下电能,又将资水河的水抽到80米高的渡槽,白花花的水通过高高的渡槽,流向赵家沟水库。
一天黄昏,远斌被二娃约出来,去保管室玩,光光从一堆谷草里冲了出来高喊:“快跑,鬼来了!”二娃才不听光光的喊声。见保管室院坝边的一个翻转的大大的拌桶边,爬上拌桶,一跳一跳,感觉好玩。光光知道远斌胆小,贴近耳根说:“拌桶里盖着一个死人,他是我们的老辈子,说是修渡槽摔下来,摔死的。”一听到里面有死人,几个小伙伴一下子跑了个精光。吓得远斌一晚上都没有睡好觉。三天后,队里将他埋葬了。队长说:“人是修水库死的,我也要关心他们的孤儿寡母,死者的自留地就不抽减出来了。”没有任何抚恤金,就这样队长号召男人们将他埋在了红花梁子半山腰。后来,见他的妻子一个人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艰难,由队里的老者做主,将她嫁给了本队的一个壮汉。老者说,肥水不流外人田,我们赵家沟穷,不好找婆娘,就在本队,社员们也好有个照应。
通过三年的大会战,水库终于可以蓄水了。从资水河引来白花花的水,哗哗地流进水库。蓄水那天,大坝上响起了鞭炮声,秧歌队载歌载舞欢庆。公社书记在大喇叭里不断地表扬修建水库的有功社员和出工最多的大队和生产队,欢庆的声浪回响在水库上空。而为水库建设牺牲和伤残的农民有近十位,当时的抚恤也不多,就是200斤粮食,不抽减自留地。
1979春,国家对赵家沟水库进行第三次整治修建,由国家出资,老百姓既不出力,也不再出工了。
赵家沟水库从1966年初建到1981年续建竣工,总共耗时近十六年。水库修好后,队里的田地,基本是水库的水灌溉。不屈的赵家沟人把握命脉,战天斗地,改田改土,甚至搭上性命,就是为了赵家沟乃至全龙虎乡的田地能够旱涝保收。涓涓流入田地的水就像社员们的血汗,滋润了如今的赵家沟人。从此,赵家沟的粮食年年丰收,家家都有了余粮。
2023年10月4日星期三于赵家沟竹韵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