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滁州古城行走•甲辰十二月令系列篇八
巷陌深处忆名贤
傅国河(安徽滁州)
(朗读版正文855字)
起步于悠悠西涧边的古城行走,它的不停歇步履,在穿行古城一圈后,踏入了古城最深的巷陌,来到了菜市街(黉山巷)历史地段和金刚巷历史文化街区。这也是滁州古城行走•甲辰十二月令第二阶段的终结段落。
第八次古城行走的起点选择在了紧邻四牌楼的滁州卫遗址。这是明朝洪武十八年设置的专司屯田养马、守卫城池的衙署。由这里步行不远,向北穿越古老的菜市街和水井巷后,探寻古城的步履就跨进了中心街及其相连的鲜鱼巷口。
中心街是古城曾经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抗日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中将高参陶振武将军的家,就坐落在街的南端。紧邻陶家的是江源泰瓷号店。因为江姓店主无子,就把张姓外甥过继过来继承家产。民国时期张家人丁兴旺,一门有三博士、双院士,名赫一时。
而在街的北端,就是赫赫有名的五一饭店。它的前身是傅同兴酒馆,是民国时期傅秉志所开办。1936年寒食节,名流大儒方令孺、徐悲鸿和盛成等人结伴游览琅琊山,回程时曾在酒馆痛饮饱餐了一顿。方令孺的代表作散文名篇《游琅琊山记》里就记录了这段佳话。
与傅同兴酒馆隔街相望的就是吴棠故居。
故居原有房子上百间,庭院深深。抗战爆发,日伪县长龚玺揆、区长孙光辉献媚驻城日军,拆去故居南部建成“荒兴大戏班(院)”。解放后,大戏院改为国营人民电影院。故居后又拆除多处,遗存寥寥。现得以修缮,青墙黛瓦,四进三院,已成为一处旅游景点。
透过沧桑厚重的历史烟云,至今我们依然能看见故居的主人清晰的身影。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晚清重臣吴棠。他年幼家贫,读书不辍,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并一路由知县升任漕运总督、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四川总督、署成都将军,最终成为一名封疆大吏。
功成名退,荣归故里。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奉诗《滁山书堂歌送吴仲宣尚书东归将寓滁州》,与吴棠作别。诗中称颂的“滁山书堂”,藏书万卷,刻书70种,至今仍珍藏于国内外49家图书馆。传播和光大儒家学说,毫无疑问,吴棠可与曾国藩并踵比肩。
西涧浅浅吟唱,巷陌深深忆贤。探寻古城的步履,走过环城的城门古桥,穿行古城深处的巷陌街道,依然将一路前行,前行。
2024.10.6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