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当兵时,每年初夏,我都会收到一个从家里寄来的包裹。包裹里三层外三层缝得严严实实的,似乎担心里面的东西会裸露出来。打开严严实实的包裹,一股浓郁的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鼻而来,瞬间弥漫了整个房间。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总是担心我远离家乡,水土不服,又给我寄来了家乡的雨前茶。
雨前茶,因在谷雨节气前采撷炒制而得名。母亲每次都会把她亲手采摘炒制,家中最好的雨前茶寄给我。后来母亲上了年纪,但还是会去茶园采摘一点茶叶,亲手炒制,或留在家里招待客人,或寄一点给远离家乡的我。
每次收到母亲千里迢迢寄来的雨前茶,我总会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裹,找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小心翼翼地放上一小撮碧绿色的茶叶,郑重其事地泡上一杯酽酽的茶,像是举行一个庄重的仪式似的,轻轻地闭上眼睛,做一个长长的深呼吸,吸一口热水泡茶泛起的雾气,吹开浮在杯口碧绿的茶叶,喝一口雨前茶,像是给饱经风霜母亲额头一个虔诚的吻。母亲亲手采摘炒制清香的雨前茶,似乎还留有母亲手上的余温,留有母亲深深的思儿念想。
哟,好浓好浓的茶香呀!我又尝到了母亲熟悉的味道!
“三山六水一分田” 的江南老家,除了树林、竹林、果林,茶园占了一定比例。绿茶是家乡久负盛名的特产。作为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浙江的绿茶产量占全国绿茶的半壁江山,茶叶出口量也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绿茶有很多种类,闻名遐迩的龙井茶就是绿茶的一种。其实,家乡与龙井茶产地杭州,仅钱塘江一江之隔,各种品种的绿茶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不过,凡是植物都有“靠天吃饭”的因素,都受到季节的影响和限制。江南地区的绿茶,以时令谷雨前采摘炒制的雨前茶最为出名。母亲亲手采摘炒制每年寄来的茶叶,就是这种有名的雨前茶了。
家乡有一句古话,叫做“一粒茶叶一粒米”。其实,茶园锄草、松土、施肥、剪枝等劳动不消说,就是手工采摘、炒制茶叶,也是一个极为复杂艰苦的劳动过程。在二十四小时内,必须完成采摘、通风、晾干,更需完成炒制、揉捻、烘干、散热等工序,不但费时费力、连夜辛劳操作,更需火候、揉制、翻炒等工艺技艺,与“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株秧苗变成一粒大米,流着同样的汗水,有着同样的艰辛。称“一粒茶叶一粒米”,其实不之为过。
浙江有一首民歌叫《采茶舞曲》:“溪水青青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呀,你东山西山采茶忙……”男女爱情,甚是浪漫。但事实上,采茶与插秧一样,不但没有那么深情款款的浪漫,而且更是一个低头弯腰腰酸背疼,需要耐心细致的艰苦劳动。
一般茶叶采摘都有“两叶半”的要求,也就是两张叶子和一颗嫩芽。如果采摘到了“三叶半”,甚至更多的叶片,那么,这茶叶肯定是偏老了。不但没有茶汁,而且都是老叶片和茶梗。泡茶后,茶叶的形状不好看不消说,就连揉捻茶叶时,也会有刺手且不够柔软的感觉。那第三片茶叶是极不容易揉细的,那一节茶杆也是“多此一举”的茶梗罢了。如果采茶随心所欲,漫不经心,比较粗糙,那么,无疑会增加后道工序的工作量,更影响茶叶的品质和质量。因此,要想制作一款精品经典高质量的茶叶,必须从采茶开始。
炒制绿茶,与炒制其它茶叶有所不同,一般有五道工序。一是炒青。就是将采摘而来已经晾干无露珠、无水珠的青茶,放入火候较大的铁锅里,用手进行翻炒,使茶叶迅速失去水分,柔软下来。炒青时,你会听到锅里噼噼啪啪的响声,说明茶叶正在快速失去水分。二是揉捻。等用手翻炒茶锅里噼噼啪啪的响声逐渐减小,茶叶也从水分充足时的比较生硬,变成了此时的比较柔软。这时就要及时起锅,放在一个竹编簸箕中进行顺时针揉捻。揉捻茶叶的手不能用蛮力,需要刚柔相济,轻轻转圈,顺势挤压,揉成圆圆一团。刚出锅的茶叶异常滚烫,必须不失时机及时揉捻,才能及时顺势挤压出茶叶里的水分。三是摊晾。揉捻滚烫的茶叶一般需要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十五分钟充分的揉捻,大量水分被挤了出来。这时你用手蘸一点茶汁尝一尝,就会有一种舌头发麻苦涩的感觉,但嘴里却留有甘味。这个时候就可以摊晾茶叶了。就是把揉捻好的茶叶薄薄地摊在竹编簸箕上,继续让茶叶挥发多余的水分,并渐渐晾干。四是翻炒。把第一次杀青、揉捻、摊晾的茶叶,再次放进温度比前一次翻炒温度稍低一些的锅里,不停地进行翻身炒制。同时,再次进行揉捻巩固,并再次摊晾,重复前道工序。五是干炒。把再次摊晾的茶叶,全部放进温温炉火的锅里,缓慢地进行翻炒,直至铁锅发出沙沙的干燥的声音,把茶叶彻底炒干为止。最后一道工序是慢工细活,必须文火干炒。如果性子过急,火候稍大,就会炒焦茶叶,茶叶全是焦糊味,前功尽弃。母亲是个慢性子,最后一道工序“干炒”,她会不急不慢地炒至凌晨时分,有时甚至连公鸡都开始啼叫头遍了。
这五道工序,缺一不可。无论是第一道猛火炒青,还是到最后一道微火干炒,都是靠炒茶人的肉手感觉茶灶铁锅的温度,然后指挥着烧火人添柴抽火。每次炒制茶叶,母亲口中总会念念有词,不时指挥着我们烧火添柴的人加点火候,压点火苗等。也许茶叶中有着特殊的防止烫伤的药效成份,既使炉膛火势最旺,甚至手指触碰铁锅吱吱发响,但也不见炒茶人手指被烫伤等现象。母亲数十年炒制茶叶,也从未有过烫伤的事故,甚是称奇。
绿茶炒制的方式有好多种。在家乡,隔一座山,隔一条江,就有一种不同的炒制方式,茶叶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线型的,也有圆型的,还有扁型的。无论形状如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对茶叶色香味的品质要求是相同的。一般在上午采摘茶叶,下午简单地将茶叶理一理、晾一晾水分,晚上就必须把茶叶炒制完成。这样,才能保持绿茶绿的本色,固化绿茶内在的醇香,成为上乘色香味俱佳的好茶叶。
儿时,我们经常在白天帮母亲采摘茶叶,晚上帮母亲在灶膛烧火。为了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发动全家人一起采茶制茶。母亲还采用多劳多得的激励方式,鼓励我们参加采茶劳动。一般采一斤青茶给三分五分钱,晚上帮助灶膛烧火还额外给予零食奖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通过我们全家七手八脚一起努力,每次都是早早完成采摘茶叶和炒制茶叶的任务。因为母亲炒茶制茶小有名气,每年都会有固定的客户订购母亲采制的雨前茶和头茶,成为一笔可观的家庭收入,也成为青黄不接之时家中重要经济来源。
依稀记得老家门前,就有一个绿油油的茶园。这个茶园原本是一片竹林,鸟枪换炮似地几经变迁,竹林变成了梯田,梯田又变成了茶园,茶园又变成了绿地。在那个食不果腹众所周知的年代,生产队感觉竹林竹笋只是一般的山林作物,就把竹林全部铲除,经过千辛万苦,借助上游建成的水库,建成了一片近百亩的梯田。尽管山田种植水稻产量不高,但是,它毕竟解决了村民当时最棘手的粮食问题。改革开放后,粮食问题得到了缓解。于是乎,生产队又把这些梯田顺势改造成了茶园,由种植水稻的粮食作物变成了种植茶树的经济作物,并且一垄一垄地分到了每家每户。母亲寄来的雨前茶,就是这片“鸟枪换炮”茶园里采摘制作的茶叶。
老家屋前屋后的自留地里,也套种着一棵棵茶树。茶树在深秋初冬时节,会开出一朵朵小白花,在那个百花凋零树叶枯飞的季节,还能看到这种吸引着蜜蜂飞来飞去的茶花,总给人一种“小阳春”的感觉,也给初冬的江南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茶花可以食用。儿时,早晨常常在屋前屋后的茶地里溜弯,一朵一朵地采摘茶花吸吮,味道甜蜜蜜的,令人停不下嘴来。有时,采摘吸吮茶花,还会招来蜜蜂追逐叮咬,脸都被叮得肿了起来。大概采花的蜜蜂以为是在抢夺它的食物了。
其实,山里气温偏低,时令谷雨前采摘的雨前茶都十分珍稀,弥足珍贵,更何谈时令清明前采摘的所谓“明前茶”了。以前,茶叶种植都是采用土生土长自生自灭的天然种植模式,根本没有大棚覆盖种植人工调节小气候这么一说。因此,茶叶生产也是靠天吃饭。尤其是春天寒冷或“倒春寒”的年份,清明过后、谷雨时节,天气仍然较冷,茶叶产芽不多,收成自然减产大打折扣。而至于传说中的“明前茶”,只是一种空穴来风的人为炒作。一是清明前江南地区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茶芽还在襁褓中,往往还只是肉眼能看得到的一点点绿色。如果要采摘这点绿色去制作所谓的“明前茶”,不知需要多少采摘的人工,也不知需要采摘多少点点绿芽才能炒制完成一斤茶叶。二是“明前茶”那么一点绿芽,根本没有茶汁。即使在茶杯里放上一大把茶叶,茶水还是淡淡的,绝然没有雨前茶的那种清香和浓浓的茶汁,自然味同嚼蜡。三是顾此失彼,清明前把茶芽采摘完了,自然影响清明后雨前茶的产量,也延缓了雨前茶的生产。如此,在那个尚无大棚茶叶的年代,江南地区根本没有“明前茶”一说。最早最好的茶叶,自然就是雨前茶了。
儿时,成片碧绿的茶园是我们嬉戏追逐的游乐天地。茶树一垄一垄的,常有一米多高,跟孩子们的个头差不多。夏天,我们是断然不敢去茶园里玩耍的。因为那里是各种野生动物,尤其是蛇类的天然王国。因为盛夏季节,茶园地面比较阴凉,青蛙、老鼠等各种小动物时常出没,也吸引了这些动物的天敌——蛇的出现。秋冬季节,常常在茶树上能看到挂着一条条脱皮的蛇壳,令人毛骨悚然。春天里大人采茶,也常常要用一根长长的竹杆晃一下茶树丛,一方面是晃一下雨水露珠,一方面也是赶走蛇类等动物,防止受到惊吓而被咬。只有到了冬天,茶园成了孩子们捉迷藏、打雪仗的游乐场所。一人藏,千人找。在茶园里,即使你看到被藏者的身影,但追过去一看,还是不见踪影。打雪仗时,我们常常分成两拔人马,以茶园为战壕,相互投掷雪球进攻,也用茶垄的天然屏障作掩护,防止被雪球击中,玩得甚是开心。
茶园不但是儿时的游乐场所,更是一个美食天地。依稀记得茶园里两样东西最多了。一是鲜红的野草莓。过了清明节,几乎与采摘雨前茶同时,茶园里的野草莓也开始成熟了,长得几乎跟茶树一般高。早晨时分,野草莓满身露珠,鲜艳欲滴。这个时候,我们常常会找一枝野草,把摘下来的野草莓串起来,盘在脖子上,像极了老人手中的念珠。除了串起来、盘起来,炫耀一番,就是边摘边吃了,有时醒来就去摘野草莓吃,肚子填得饱饱的,连早饭都吃不下去了。二是鲜美的野竹笋。也是这个初春的季节,曾经是竹林的茶园里,往往还留有未挖尽的竹鞭。于是乎,到了春天发芽的季节,茶园里就长出了鲜嫩的竹笋。这种竹笋虽然不那么粗壮,个头也不那么大,但味道异常鲜美。特别是用这种竹笋蒸用雪里蕻腌制的咸菜,味道更是绝顶地鲜美,绝顶地下饭。儿时的我们经常去茶园里转悠,也常常满载而归。
除了在茶园里摘野草莓、挖竹笋,茶园里还往往套种有高高的板栗树。初秋时节,板栗虽未成熟,但是,这时采几颗板栗,千辛万苦地剥去其扎人的刺壳,其白色的果肉,味道实在鲜美无比。只有到了中秋前后,板栗才渐渐成熟,毛刺刺的果子自然裂开,里面三三两两的板栗掉在茶树丛中,如果凑巧,一会儿时间就能捡满衣兜裤兜。成熟的板栗,无论是带壳煮熟当作消闲食品吃,还是板栗肉炖猪肉,都是上乘美味佳肴。
如今,家乡的茶园已不再有零星的手工采摘和手工炒制的茶叶了。大片的茶园,几乎都是机械化采摘,也是机械化炒制。虽然解放了劳动力,但是也失去了手工采茶制茶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随着母亲慢慢年事已高,也不再采茶制茶了。但是每次回家探亲,她还会跟我们聊起当年采茶制茶,急赶慢赶采制雨前茶的事。2019年8月,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家乡的茶园,母亲摘茶炒茶的身影,曾经每年初夏都寄的雨前茶,也都永远定格在了昨天。母亲亲手制作的雨前茶,已经成为一种遥远的思念。
家乡的雨前茶,母亲的思儿茶;家乡的雨前茶,母子的连心茶。
2023年8月26日写于上海